明代长泰庙学与科举成就

一、前言

儒学文庙和科举入仕是传统社会地方文化繁荣与否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明代长泰县儒学文庙建设和科举取士在闽南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对长泰文庙的发展与明代长泰科举等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探讨长泰文庙对于长泰本地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长泰文庙历史沿革

长泰县自宋以来就比较重视地方文化教育。早在北宋早期就有兴学传统,长泰庙学宋初在登科山麓,绍兴三年(1133年)主簿张牧移到祥光寺东面,淳熙年间,文庙在县西南嘉定年间,学在县东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县令陈纯仁、县丞叶惟寅重修迁踞县衙东侧,从此固定下来。其后历代地方政府及地方名士整修扩建,到嘉靖四年(1525年),文庙规制基本完备,外到内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门)、两庑、大成殿,庙前有训导衙,庙后的附属建筑有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清康熙年间进士林莹在《重修文庙碑记》中说:“泰邑自宋以来,巍科硕辅,后先相望继,自今瞻仰庙貌以肃以恭,吟诵学宫以游以息,蔚为国华媲美,前哲当于庙学之聿新焉,券之矣。”

庙学是长泰地方的最高学府,亦是长泰地方人文兴盛的主要标志。明代乡贤戴燝在《管侯重修庙学记》中提到“吾邑虽褊小,逢掖章甫之徒,在圣世,代有通显。或三策冠南宫,或五经魁畿辅,其他衡鉴法从之选,屏翰持宪之英,扬声卿执垂勋彝常者,间亦不乏称彬彬焉。而溯渊源所自,莫不由学。”

三、明代长泰科举成就

明代长泰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最为长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科举取士的辉煌成绩。明代长泰高中举人以上的士子(文举)达到110人,其中进士36人,举人74人,是历史上闽南各县市中人数较多的地区;并创造了许多奇迹,如万历十六年、万历二十二年、万历二十六年,每科各有4人以上中举;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三十五年、万历四十年,每科各有2人中进士;甚至还有戴氏“祖孙四进士”,崇祯元年会试“一榜三进士”,永乐十八年“一榜七举人”等,以及明宣德五年,长泰林震状元及第,成为漳州府及所辖县治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子。

四、明代科举兴盛原由考

长泰科举取士的高峰出现在明代,究其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县学文庙为核心的学校体系。二是儒学教育的兴盛与当时科考的良性互动。

(一)以县学文庙为核心的学校体系。

明制,府、州、县均设官学,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置1人,主管各级官学。各学设置训导作为副职,县学2人。教官荐举儒士,以及除授副榜举人和考选下第举人为主。生员之数,屡有增加。洪武初规定县学20人。正统十二年(1447年),规定在增广额外,增取民间俊秀子弟入学待缺补充增广,不限额。至此,明代福建各府、州、县学的生员基本上由廪膳生、增广生和附学生3部分组成。廪膳生,府学设40人,州学设30人,县学设20人。增广生如廪生之数。附学生,没有人数限制。

在县学文庙的带动下,明清长泰地方还修建了一些民间的书院和义学。特别是乡村的“社学”,在清代长泰农村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据清乾隆《长泰县志》记载,乡村的主要社学有:

在坊社学四,东街及联魁坊、和平坊、大夫坊各一。今俱废。

人和里社学四,一在锦江社,一在张山社,俱废,余无考。

钦化里社学四,一在五通,后被民侵,一在小陂社,一在京原社,一在古溪社,俱官废。

方成里社学三,乡、社,久无考。

恭顺里社学二,一在山重,名龙兴,一在胡坂小坂尾,今废。

彰信里社学四,乡、社,久无考。

石铭里社学四,一在下洋山,洋中,余无考。

旌孝里社学四,一在萧宅,今为庵堂,余无考。

善化里社学四,一在林泉村,余无考。

县学文庙乃至于乡村社学的兴盛,营造了长泰地区尊师重教、崇文尚学的社会风气。据《长泰县志·风土志》,早在宋代,长泰“士宗诗礼,教易而不烦,民乐耕桑,讼简而不费”。到了明代,长泰“故当途言,庭无溷迹,案无混牍,必称泰士”。向学的社会风气,有效带动了长泰地方科举的繁荣和人文事业的进步。在文庙建立之前,长泰科举寥落,仅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彰信里人戴瑜以特奏名出仕。在文庙建立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杨棫率先高中进士,开创长泰科举考试的历史。绍定六年(1233年)文庙迁踞县衙东侧后,带来了长泰科考的初次辉煌,绍定六年以后的南宋最后46年里,长泰共出现了7位进士,尤其1244年到1256年间,出现五科四科有进士。宋代长泰县仅有16人高中进士(特奏名5位),而明代共有110人士子高中举人,高中进士达到36人,以上数据也充分说明了长泰文庙在促进长泰地方科举及文教事业的卓越成就。

(二)儒学教育的兴盛与当时科考的良性互动,主要体现为科举及第人才对于当地社会的反哺。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襄助官学,推动县学文庙建筑的修缮和改扩建。县学文庙是当时长泰本地的最高学府,完善县学文庙建设,无疑是推动文教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长泰县学文庙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第一次重修开始,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最后一次重修,共计12次,平均17年重修一次,可谓频繁,这与当时的很多乡贤名宦,带头捐俸捐资,修庙修学是分不开的。《县志》载,建文元年(1399年)建明伦堂,“既以兴学倡于前,其徒之向义协作,唐泰等二十余人,夙夜勤拳,而戴同吉尤加焉”。正统乙丑年(1445年),县令刘奎,县丞谢贵,作新学宫而易以碑,邑人状元林震为之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县令管橘重修文庙,管橘带头捐俸若干,士绅亦出资捐助,邑人进士戴燝为之记。纵观长泰文庙发展历史,在封建王朝历代中,明代时期的长泰文庙修建最为频繁,规制最为完整,建筑配套最为完善,有力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二是创办私学,开设书院,促进长泰地方文教事业的发展。明朝长泰陆续创办5所书院,分别为泰亨书院、龙津书院、钟馗书院、状元书院、文公书院(由泰亨书院改办)。这些书院,在长泰不足1.8万人口中培养造就了许多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钟馗书院,其创办人是明永乐年间的进士唐泰:

唐泰,字师廓,号东里。资禀颖异,一览辄成诵,经籍无不通晓,尤邃於《易》。登永乐十三年进士,授祁州知州,有惠政。后以文学辟荐召入,御试文渊阁,赋《麒麟颂》、《明伦论》、《野渡横舟歌》,称旨,欲大用之。会大驾北征,遂乞归侍养,事父母以孝,不逐纷华。四方之士,受业者日众,乃筑草舍百馀间以居之。随材诲诱,皆有成就,如陈布衣真晟,谢侍郎琏,林修撰震,陈考功亹,皆出其门。

唐泰的主要成就并不是科考及第后在官场上的作为,而是在致仕归乡后创办了在闽南地区有深远影响的钟馗书院。钟馗书院办学规模较大,校舍的规模达到一百多间,培养出优秀人才,其中的优秀人物有林震、谢琏、陈真晟、陈亹等,林震,字敦声,号起龙,长泰人,宣德五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兼修国史;谢琏字重器,龙溪人,明宣德二年探花及第,参与编写《宣宗实录》《大明会典》《圣鉴日历》等,著有《五堂藏集》等,历升南京户部右侍郎,兼掌兵部务;陈真晟,字剩夫,其后以布衣自号,今龙海市人,著有陈真晟集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陈亹,漳浦人,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著有《使游录志》等。正是有一批类似唐泰这样的人物在退隐后或是兴办书院或是担任教职,促进了长泰甚至是闽南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是修建功名坊,激励乡人重视教育。功名坊是中国古代王朝为纪念地方进士、举人,或表彰地方有功官绅所建的牌楼式建筑,其标志着地方的科举成就。根据县志的记载,长泰县志记载的53座明代牌坊中有38座功名坊,如甲第传芳坊、状元坊、聚奎坊、双桂坊、登科坊、祖孙执法、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进士坊、解元世科坊、五经解元坊,不一而足。

上述功名坊大多数毁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目前尚存于世的是矗立在中山南路的3座跨街功名坊,现简要介绍如下:

祖孙执法坊位于县城南街,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为纪念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都御史戴时宗,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监察御史戴燝而设立。戴时宗于正德九年(1514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吏部文选考功司郎中、太仆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在位执法刚正不阿,以谏阻正德帝游江南,名声大振,任官二十五载,所至皆有恩于民,最后得罪权贵,被诬回籍。戴燝是戴时宗的孙子,明万历十四年年中进士,初授行人,历任御史、巡按直隶、贵州督学、四川按察使、赠太常寺卿。戴燝善词工吟咏,工书画,礼贤下士,廉政执法,卒于官。

春风桃李秋水鱼龙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与“祖孙执法”坊相距约50米,是为隆庆、万历年间的历科进士、举人戴耀、唐尧钦、戴燝、戴仕衡、卢硕、林秉汉等人而建。戴耀,隆庆科举进士,曾任两广总督十三载,屡建奇功,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妇孺传颂,被称为“戴两广”,后因遭奸人谗言,解职归隐家乡。唐尧钦,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升迁兵、工两部给事中,凡事敢于直谏,后弃职归乡。林秉汉,万历二十三年联捷进士,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巡按广东监察御史,疏劝广州税使李风,三奏章,请罢采珠,让人民休养生息,得到百姓的赞赏,后因议勘“楚藩假王”疑案,而遭人嫉恨,被降秩五级,不久弃职回乡。戴仕衡,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曾任吏部给事中。卢硕,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

解元世科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云贵解元举人第一名薛炳、举人薛春所立的。可惜长泰地方志书没有为二人立传,民间也无故事流传,故难寻其为官为政的事迹。

一座座功名坊矗立于长泰的主要街道,百姓往来其间,在潜移默化中鼓舞着更多的人重视文化,投身科举,同时也是明代长泰地方文化教育长足发展的历史见证。

五、小结

明代是长泰县学文庙修建最为频繁的时代,长泰科考亦在明代达到巅峰。明代长泰县人重视县学文庙的修建是其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外化表现,带来的是长泰科考在明代达到巅峰。深层的原因是长泰儒学教育和科举取士获得良性的互动发展。以文庙儒学为核心,包括书院、社学在内的儒学教育体系为王朝选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同时科考及第的长泰士子也对长泰进行“反哺”,在出仕期间对晚辈学子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座座功名坊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后学。在致仕归乡后,资助官学,兴办私学,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在这互动中,县学文庙居于核心地位,县学文庙是士子科举之路的起点,士子充分认识到县学文庙对科举取士的重要性,这也是明代长泰十二修县学文庙,而士子鼎力襄助的原因。

小贴士

长泰文庙位于长泰县武安镇官山村,毗邻省道S207官九线,占地面积约250亩。全年免费对外开放,可供游人学子举行拜谒先师、祭孔祈福、开笔启蒙、国学交流等传统文化活动。地址: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文贤路1号。

来源:长泰文庙

作者:林海南、黄志亭

Hash:21b7b22e28400b1a2c6a13d073752533f59fd1de

声明:此文由 慢客长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