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三节 世代流芳

旧时的传统社会,“贞节”既是女子行为举止的准绳,还是女子自身德行的基石。元明时代是对贞节观念提倡的极致时代,明太祖下诏: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清代对贞节烈妇的表彰也是基本国策,《大清会典》载:守节十五载以上,逾四十而身故者,一律旌表;民间贞女,未婚闻讣,矢志守节,绝食自尽,照例旌表。这股旌表贞节烈妇之风,一直沿袭至民国。那些年代,甚至有许多订婚而尚未成亲的女子,也投奔夫家为未婚夫守节。

“贞女不更二夫”“女子守身如玉”“男女授受不亲”等戒规、礼教便体现着旧式贞节道德的评判标准。同时,旧时也把女人的贞节视为“忠孝”的范畴。清朝时期,在怀集县城内便建有被旌表门闾的建筑——节孝坊和节孝祠,是时任知县孙汝霖为阖邑节孝而立。

广西怀集县志》(民国五年铅印本)“坊表”篇有载:一门三节坊,在城东为节妇刘高氏刘邓氏刘何氏立。在今红旗南路东侧永安街的刘屋,此坊的遗迹和部分构件仍在原地保存着。

据刘氏族谱记载,牌坊占地约40平方米,高15米,牌坊后约有100平方米的场地。牌坊用花岗岩雕琢而成,整块拼接,十分宏伟。牌坊设一大门两小门,正门花岗岩门额上书“一门三节”,右侧小门正上方书“阃义鼎立”,左侧书“节义联芬”。牌坊已于“文革”时期被毁。现保留有三位节妇共同居住过的面阔三开间三进制的青砖瓦房,两旁还有配套的房舍,前面有小门楼,门楼内侧墙头上绘有书画,中间是一幅“教子朝天”图,两边是用毛笔书写的家训:积善由来,庆必长君,家历世是,纯良龙钟,鹤发皆人,瑞麟趾凤,雏本吉祥;老幼尊卑,绥福履家,庭内外振,纲常含哺,鼓腹雍熙,乐天自申,之克后昌。由此可见,刘氏家族是素来注重家教的氏族。

刘氏五世裔国运惨遭“祸不单行”,三个儿子均英年早逝,但是,在其家族不幸之中的万幸却有三:一是其二子刘叙典娶妻邓氏为其生得一孙子,名曰刘曰受,让香火得以延续;二是仅是订了婚的何氏女子在其三子(清朝武生)死后依然投奔刘家守了一辈子的清寡;三是三个儿媳均能甘当节妇,而且三妯娌共同把其支系唯一的孙子刘曰受养育成人。刘曰受是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例贡,授办团筹饷由州同加提举衔(七品武官衔)。

刘氏家族的子孙后代都深受传统家教家风的影响,刘国运的三个媳妇更是濡染先训,高操凌云,不污尘秽。一门三节妇的故事感动了乡亲和朝廷,三个节妇共同养育教导一个孩子,妯娌间团结互助,并使孩子在学业事业上有所建树,经地方政府上报,得到清朝廷的表彰,并为三节妇在县城的节孝祠立下牌位。如今,在牌坊旧址存放着的碑文如是记载:“旌表事,礼科仪制司,抄出广西巡抚梁章钜称:怀集县武生刘绍谦之妻何氏刘叙典之妻邓氏刘经典之妻高氏孝义并敦,阨穹堪悯,应请旌表给艮建坊......具奏伏乞皇上睿谨奏,道光十七年......奉旨依议钦此。”可见当时刘氏家族对贞节和尊老爱幼的崇尚,同时还成为当时朝廷宣扬的典范,实属难能可贵。

刘氏先祖于清朝康熙初年从四会白沙头迁居怀城永安街开基立业,繁衍子孙,世代传承着“敦孝悌,和乡邻,睦宗族,端士品;奉祖先,勤诵读,力耕种,尚勤俭……”的家规族训,正身、修善、坦诚、守孝是刘氏家族的根本和灵魂。家风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氛围表现,良好的家风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刘屋的旧屋门楼书有对联“三春新雨露,两汉旧家风”“鞭敲金镫响,人奏凯歌还”。刘氏后裔就是在这样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贤人志士辈出。刘氏门楼悬挂的匾额中不乏“大夫大”“令尹第”“文魁”“亚魁”“贡元”等,其中,刘仲澄为雍正癸卯年(1723)举人,官授广西全州学正;刘曰受长子刘如琛授广东候补知府督办、广东芦苞釐务;刘锡禧民国11年授怀集县知事;刘锡聪授昭平荔浦、怀集县知事;刘锡昌为清光绪年间举人。进入近代贤人志士更是层出不穷,延续着刘氏家族优良传统家风。然而,“一门三节”的忠孝故事更是让后人乃至乡邻八舍广为传颂,世代流芳。

Hash:3deb49c0ef2af527837bcb0b4ca2451fec9def1b

声明:此文由 怀集发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