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翚凭吊古迹,写了一首名作,气势恢宏,不愧是朱熹的恩师

南宋社会动荡不安,平民百姓生活艰难。许多有识之士虽然高呼抗金口号,希望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可是一旦颓势形成,就会很难扭转。宋代有很多作者都曾在诗文里表达悲愁和郁闷,但由于力不从心,也只能最后听之任之。

还有一位才子虽然并不著名,但是他的一首七律却广为流传,正是因为读者感动于他的真情流露。下面介绍刘子翚凭吊古迹,写了一首名作,气势恢宏,

不愧是朱熹的恩师

双庙

宋代:刘子翚

无复连云战鼓悲,英风凛凛在双祠。

气吞骄虏方张日,恨满孤城欲破时。

幽鸟自啼檐际树,夕阳空照路傍碑。

平生不做脂韦意,倚棹哀吟两鬓丝。

刘子翚(huī)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人称屏山先生,南宋的大儒朱熹也曾拜他为师。他的父亲在靖康之难时拒绝投降,慷慨赴死。诗人当时正值而立之年,得知这一噩耗,他痛不欲生,整日里茶饭不思、悲伤不已,后来更是为父守墓三载。

诗人有一次出差河南商丘,顺便祭奠了张巡和许远的双祠。他联想到父亲的遭遇,以及两位英豪的不朽事迹,有感而发,抒写了这首名作。

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曾亲自率兵进攻睢阳(在商丘南边)。御史中丞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合力守城御敌,后因粮尽援绝,城陷被俘,二人先后被杀。皇帝为了表彰忠烈,乃立庙睢阳,称为双庙。

诗人非常钦佩这两位英豪,开篇就表达了崇敬之情。当年硝烟弥漫、战鼓震耳的悲壮场面早已消失,但英雄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作者用一个“

”字,表达了战事之激烈、伤亡之惨重;“

连云战鼓

”,更仿佛让读者看见了战火冲天的激烈争夺场面。

接下来诗人继续想象当时守卫方的状态,刚开始守城抗敌时,将士们个个充满英武之气,迫使猖狂的敌人吞声破胆;而当孤城就要陷落时,两位英雄又有千古遗恨存于胸中。

作者紧扣“

方张、欲破

”两个瞬间,描绘出英豪们面无惧色、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画面,同时也展现出两位大人心中的悲恨和无奈。诗人又想到南渡前后的宋朝国土上,那些

气吞骄虏、恨满孤城

的悲壮战役也经常发生,心中更觉悲戚。

才子祭拜完双庙,怀着沉重的心情走出祠堂。他正思绪万千、感慨不已,忽然看见枝头的鸟儿自在地啼鸣,一抹残阳也如常地拂照墓碑,更有一种别样情感。

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诗人缅怀英雄、悼念亲人,早已悲愁垂涕,可是“

幽鸟自啼檐际树,夕阳空照路傍碑

”,人们依然日夜忙碌,来往的游客也川流不息,英雄的事迹却早已被世人淡忘。

作者再次发出一声长叹,“平生不做脂韦意”。诗人赞美两位大人为人处事毫不圆滑,更不愿争名逐利。张巡曾担任清河县令,当他期满回京时,正当杨国忠专权。有人劝他去拜见这位国舅大人,好为日后升迁找个门径,可是张巡却不为所动,诗人也引以自励。

脂韦

”,分别指油膏和软皮,比喻为人圆滑。诗人赞美他们的高风亮节,希望后世牢记他们的不朽事迹,同时更担忧南宋王朝的安危和百姓们的生死,以至于在回程中无力地倚着客船,“

哀吟两鬓丝

”。

刘子翚的这首七律描写场面悲壮,诗人对先烈的追慕情感也极其真诚。首联表达崇敬之情,颔联描写尤其精彩,将一场激烈争夺的画面展现得如在眼前。

颈联描绘周围环境,表达了一份苍凉和厚重的情感,却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正因为诗人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才会一边赞美英豪们舍生忘死和不慕富贵的精神,一边又会为自己的悲戚处境而哀吟!

Hash:732f56dc1e6f5930877885ba61c2660ac9e58cb9

声明:此文由 一点你就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