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盛京 | 古城遗珍之东北大学,百年自强 千古树人

版权所有:沈阳旅游委员会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转载

古城遗珍1-12

东北大学,百年自强 千古树人

1922年初,沈阳还没迎来真正的春天,北风仍劲。就在这个春天,张作霖的一个决定,影响了中国教育界:建立一所东北最高规格的大学——东北大学。

张作霖命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他的首席智囊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将原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1923年颁发“东北大学之印”,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

学校最初选址位于现在沈河区大南街科学家花园附近的原奉天师范学堂(后又称奉天两级师范学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东北大学成立后,原文专校舍让给即将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高师原址已不敷使用,为此王永江在得到清室醇亲王同意之后购买了北陵南陵堡子村附近土地约500亩(其中有300余亩为陵地),作为东北大学理工农三科新校址,并于5月正式开工建设。1925年暑假后,理工科迁入北陵新校舍,文法科仍在高师旧校舍上课,这一时期,东北大学就有了南校、北校之称。

1928年8月16日,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并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1929年2月,为改变东北大学南北两校,办事诸多不便的情况,北校区内又建设了汉卿南楼(文学院教学楼)、汉卿北楼(法学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9月,南校全部迁入北校。至此,东北大学便落址北陵。

对比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大学平面图,在留存的旧址中,仍能依稀还原当时学生在校园内生活的场景。从东大旧址北门进入校园,先走过校长住宅。早先,这里有警卫把守,据说张学良就曾在二楼居住过。校长住宅的一楼门厅处,可通往男生宿舍。从男生宿舍一路向西,是当年的女生宿舍,现在是某单位老干部活动中心。女生宿舍虽然只有两层楼高,建筑面积相比男生宿舍也小很多,内部装修也不及同时期的其他建筑气派,但却是现代女子教育里程碑似的证明。

在张学良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前,东北地区没有女子大学,各高校也不招收女子学生。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倡导男女同校,各科共50名女生于1928年9月,走入东北大学校门。尽管女学生人数很少,但这是东北教育界的良好开端。为鼓励女学生入学后努力学习,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亲自到东大政治系插班听课。

女生宿舍附近,分散着很多二层小楼,这些就是当年的东北大学教职员住宅。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北大学,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汉卿南、北两楼相互对立,一墙之隔的原图书馆大楼,现在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采。图书馆大楼呈现飞机形状,共有三层。一层是书库,二层是借阅室和办公室,三层是阅览大厅。图书馆内的二次采光设计,效果极好,令许多中外建筑设计师赞叹。当年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在此关押、枪杀抗日志士,图书馆后身的红砖墙上仍可见累累弹痕。

体育场位于东北大学旧址北侧,这里是辽宁体育事业的起点,也曾见证辽宁体育的辉煌。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为举办第14届华北运动会而兴建。体育场包括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和两个网球场。体育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东、西、北侧为看台区,呈马蹄形,可容纳3万人,由于主看台为罗马式建筑风格,所以又被称为罗马式马蹄形体育场。

在1929年5月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张学良将军在这里观看了他的比赛,于凤至还给他颁发了奖品。这位东北大学的杰出学子,于1932年7月,由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参加第10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不仅如此,东北大学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

博闻强识。走过80年风霜雨雪的东北大学旧址,无声地讲述东北人自己的文化史,鉴证着沈阳的文化丰碑。

Hash:1cf51e3228c02ffd32c50843d4f6038e0fedb11e

声明:此文由 沈阳市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