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文物,可以说是非常神秘了!
姓名:马踏飞燕
别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鹞)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
出土时间:1969年
制成时间:东汉(?)
馆藏点:甘肃省博物馆
青铜器“马踏飞燕”是国内最知名的文物之一,提起它的名字可谓是人尽皆知。“马踏飞燕”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这件文物具有历史故事和考古价值,还在于国家把它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形象标志而被广泛传播,蜚声内外。
但是就是在这件著名文物的背后,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未解之谜”,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马踏飞燕”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郭沫若:“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
1974年第2期《考古学报》关于甘肃武威的考古报告称,1969年10月,武威县新鲜人民公社新鲜大队第十三生产队的社员在挖地道时,从当地一处名叫雷台的封土下面发现一座古墓。当年11月,甘肃省博物馆组织考古队,会同武威县文化馆,对该古墓进行了发掘。当时,新鲜公社按县里部署挖战备地道,地道入口就选在当时的特大土堆雷台的南侧——此处正是古墓的南侧室。考古发现,这个墓室空间很大,里面排列着整齐的铜人、铜车、铜马等。生产队长让社员找来装粮食的大麻袋,将值钱的随葬品取了出来。后来,这些随葬品全部上缴了,其中就有中国旅游标志文物原型“铜奔马”。
铜奔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0.1厘米,重约7.15公斤。奔马昂首扬尾,三足腾空,头微左顾,右后足踏一飞鸟,飞鸟两眼似鹰,展翅回首,考古报告称是“一件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以“马踏飞燕”为原型的中国旅游标志
虽然罕见,但“马踏飞燕”直到1971年才“闻名天下”。这年9月,著名考古学家、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陪外宾参观甘肃省博物馆,看到这件“天马行空”的铜奔马非常惊喜,将它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相提并论,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诗句。当时国家文物局正在筹划“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展览”,郭沫若便建议调此铜奔马参展,还亲自给这只铜奔马起名为“马踏飞燕”。从此,铜奔马有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称。
1983年国家旅游局在确定中国旅游标志时,铜奔马形象受到青睐,其“飞奔向前”的姿态,与当时“加速发展中国旅游业”的规划和要求十分契合,最终成了原型文物。
“铜奔马”究竟是哪种马?
铜奔马是什么马,该叫什么名,本来并无多大争议,但它成了中国旅游标志后,异议也随之多了起来。
中国古人崇尚马,特别在汉代,马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古人生产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拥有马匹如现代人拥有宝马车一样,是身份的象征。从雷台古墓中,仅铜马就出土了39件,可见墓主人生前地位的显赫。有的马上还刻有铭文“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可见马比人还受宠。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么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天马”。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早期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马形象:头大,颈粗,躯长,四肢短壮,但骑行速度相对不快。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马、陕西秦兵马俑出土的陶马等。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则不同,它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
蒙古马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马
张骞出西域时曾引进了不少西域“善马”,又称“宝马”。据《汉书·张骞传》(卷六十一),汉武帝时,“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汉武帝时的“天马”就是后来所说的“汗血宝马”,系中亚产的哈萨克马。
汗血宝马
二说是“神马”。神马又叫“天驷”,骑行神速。唐代诗人杜甫《魏将军歌》称:“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超天河。”“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
三说“紫燕骝”。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汉文帝有称为“九逸”的良马9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铜奔马蹄踏飞燕的造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紫燕骝。
汉文帝“九逸”
还有一说是“特勒骠”。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它与铜奔马扯上关系是因为其奔跑的姿势: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这叫“对侧步”;而常见的都是两侧前后脚同时抬起,称为“对角步”。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中国青藏高原的浩门、囊谦产这种马.跑“对侧步”的马不仅速度快,骑马者还不会感到颠簸,所以古人很喜欢这种马。唐太宗生前昭陵前骑过的“特勒骠”即跑“对侧步”,故昭陵前六骏石雕之特勒骠即为这种造型。此外,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上也曾发现过跑“对侧步”的良马。
“铜奔马”蹄下“踏”的是什么鸟?
张衡:“龙雀蟠蜿,天马半汉。”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那只“鸟”到底是什么鸟?第一种说法,无疑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但不少学者认为,这只“鸟”不是燕子,尾部没有分叉。
有的学者提出了第二种观点,称是“龙雀”,是“天马蹄踏龙雀”。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语。那龙雀又是什么鸟?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能把风神踏在蹄下,可见此马速度之快,于是认为铜奔马应该叫“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但“龙雀说”也有人反对,第三种说法认为那只鸟是一种叫“燕隼”的飞禽。其理由是,龙雀既然为风神,岂能是奔马所践踏之物?再者,传说中的龙雀是凤凰家族的成员,鸟身鹿头,与马脚下的“鸟”明显不同。
燕隼是一种飞翔能力极强的猛禽,在铜奔马出土地甘肃及青海一带十分常见。燕隼俗称“青条子”,还有“土鹘”、“儿隼”、“蚂蚱鹰”等叫法,其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虫和家燕、云雀这类小飞鸟,所以“马踏飞燕”应改叫“马踏飞隼”才对。
燕隼
第四种说法是“乌鸦”。因“燕隼说”无法从民俗学上找到逻辑关系和理由,有学者又提出“乌鸦说”。此说系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的灵感:“天马”前蹄正好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而雷台出土的铜奔马蹄正好踏在乌鸦背上,表示已经超越或逮住了乌鸦,遂又多了一个“天马逮乌”的叫法。
“铜奔马”到底是不是汉代的?
孙机:“改定为西晋,不降低这件文物的价值。”
对于这件铜奔马的年代及其拥有者(墓主),学术界同样众说纷纭。雷台,这个地名因道观“雷祖观”而得名。此道观始建于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础上垒土成台。当地人更习惯把这里叫做“张家大坟”,是当地姓张人家的祖茔地。现已考古发掘出了两座古墓,出土铜奔马的古墓定为“一号墓”。
现雷台景区
甘肃省博物馆在考古报告中认为,此墓年代是东汉晚期,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至献帝期间(公元186年至219年)”,故称“雷台汉墓”,其依据是所出土的“五铢”钱和文物上“守左骑千人张掖长张君”等铭文,遂断定铜奔马是东汉文物。但有不少学者并不同意考古报告的结论,雷台古墓断代目前已出现东汉、汉魏、西晋、晋末前凉、前凉等五种说法,其中,西晋墓一说影响最大。
持“晋墓说”的学者认为,雷台古墓形制具有西晋时代特征,墓中所出陶器、铜叉、铜削等和敦煌晋墓出土物类似;而所出铜俑、独角兽等则与武威旱滩坡前凉墓出土物相近,因此雷台古墓的时代应晚些,也就是说,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
敦煌晋墓出土物
持“魏晋墓说”的学者则从出土的“五朱”钱来否定东汉墓的观点。东汉时五铢钱有严谨的规格,魏晋则不然,地方铸币或民间私铸之钱,大小、形制各不相同。特别将“铢”写作“朱”的“五朱”钱绝非东汉钱币,所以凡是出“五朱”钱的墓葬一定晚于东汉。而且,雷台古墓出土的“五朱”钱直径仅1.6厘米,较之直径2.5厘米的东汉“五铢”钱相去甚远。倒是在陕西西安灞桥田王西晋墓、甘肃敦煌祁家湾321号西晋墓里都发现有这种“钱”,故雷台古墓应为“雷台晋墓”,铜奔马乃西晋文物。
著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即持此观点,他在相关论文中称:“将铜奔马的时代改定为西晋,不仅不降低这件文物的价值,反而在存世青铜重器颇罕的西晋时代中,更显出其独特的辉煌。”
“五朱”钱
至于铜奔马的主人,考古报告认为是“张某将军”,有学者认为应该是曾任武威郡左骑千人官的东汉人“张君”。另外,还有“张江”、“张绣”、“张轨”、“张骏”等说法。这位张先生的官职为“守张掖长”兼“武威太守”,也就是全面主持张掖军事工作和武威行政工作的最高长官。
说起武威大家也许对这个名字十分陌生,但提起它的古称“凉州”,想必就有不少人知道了。
武威市(凉州),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它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之门户,东邻宁夏省会银川,西邻青海省会西宁,南领省会兰州,北通敦煌。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西北商埠重镇。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陇右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武威曾经是“凉州刺史部”、“河西节度使”、“凉州牧”、“凉州总管府”、“凉州都督府”政府驻地,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重镇、河西富邑。
这样看来,也难怪这位张君的墓葬如此之华丽,而墓葬之中又有“马踏飞燕”此件以“马”为主体的宝物了!
内容整理自北京晚报,图片来自网络
人民文化 | rmrbwhcm
总策划 | 李杉
责编 | 王新梦 张曼琦
校审 | 严晓慧
媒体转载、投稿、合作
请直接回复微信消息
Hash:c360d84603382f0d01a7c81d7babf248a0d40b62
声明:此文由 人民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