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烈石山,探孔子回车缘由

烈石山口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地方。西北烈石山、土堂山、崛围山、二龙山,两岸悬崖绝壁,犹如刀砍斧凿一般,汾河从峡口奔涌而出。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山上,整个太原尽收眼底。相传,天门积雪、土堂怪柏、古城夕照、崛 山围红叶、烈石寒泉、瓮泉难老、汾河晚渡、西山叠翠为古“太原八景”。

史载,烈石山下,有泉如沸,这就是著名的“烈石寒泉”。相传,虽处炎炎盛夏,泉水冰凉清爽;隆冬季节,泉水却热气腾腾。故谓之“寒泉”。

烈石山周边地区文化古迹星罗棋布。2004年春节,土堂村村民赵银宝在距汾河水面300米高的半山腰,意外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聚居村落。在面积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裸露的土层中到处散落着陶片、打击石器、磨制石器和穴居房子遗迹

据专家推测,距今已有万年以上。土堂遗址不仅证明了太原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还证实,在汾河刚刚流出崇山峻岭的地方,已经诞生了太原地区最早的文明形态。“烈石寒泉”旁有窦大夫祠,为纪念春秋末期晋国名臣窦犨而建。

寒泉傅山景点相连,我们一起去这二个地方看个究竟~

窦犨凿渠改流灌溉民田,被誉为河神。据史载,孔子周游列国时,仰慕窦犨的政治主张,驱车来访。行至黄河边,得到了窦犨已被赵简子杀死的消息,决然原路返回。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唯独不入晋的来由。

来这里可以读下山晋文化,参观窦大夫祠,看看附属文件物,读下孔子回车的原由.

窦大夫祠环境幽静,灰砖灰瓦。碧树高耸,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景一物,似乎都在讲述着悠久流长的故事。

不经意抬头,看到纯木结构的大殿,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结合,不由对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发明赞叹不已,可惜到现今几乎已经绝迹!

进入殿内,抬头仰望,惊喜看到,顶上竟有五行八卦的木质造型搭建,美不堪言!

窦大夫祠西南侧一间不盈丈的小屋,就是傅山书斋“虹巢”。窗外有杏如虹,傅山随将书斋名为“虹巢”。青年时代的傅山曾在“虹巢”读书悟道,这里优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涵养了他一腔浩然正气。傅山曾为虹巢赋诗五首,其中有“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

《虹巢》

虹巢不盈丈,卧看西山村。

云起雨随响,松停涛细闻。

书尘一再拂,情到偶成文。

开士多征字,新茶能见分。

这里的汾河水,自清。

从此奔向太原, 流水看起来弥漫,恍若仙境

傅山的故里就是窦大夫祠不远的西村。傅山一生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汾水初出峡”的窦大夫祠周围。这一地区留下了傅山大半生的生活足迹,以至于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傅山书法、诗词、医学的传说。进入这片地区,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傅山的世界。

烈石寒泉在上兰村裂石山口,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上兰村西的汾河出山口处,是古晋阳八景之一。泉口蓄水为潭,潭水清澈见底,冰冷刺骨。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气势雄伟,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淙淙有声。根据前人记载,当年的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得烈石寒泉,势始汹涌。可惜近几十年来,泉流渐断,寒泉不再,胜景难现。傅山一生多经停于此,赏泉吟。

现如今,这里的烈石依在,寒泉无存.

,烈石寒泉就是这个。

这个地方过去曾是汾河转弯处,迫使汾河转弯的烈石口石壁高达数十丈,冰凉彻骨的寒泉从山下涌出。遗憾的是,寒泉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加之对水资源的疯狂使用,泉水已经干涸,只有遗迹尚存。这是口巨大的机井,已废弃。

泉北有小庙,刻有“灵泉”二字,相传是宋崇宁元年以瘦金体见长的宋徽宗赵佶御书,另外还有后世做对联一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石壁磨损严重,又是正午阳光,字迹看的不甚清楚。

此处小庙也可能是傅山隐居过的地方,现在后山被改造成了部队仓库,上风上水,好地方。

交通中北大学门口西侧不到200米到达即可,位于汾河出山口东二龙山下,中北大学西南角,上兰村西,窦大夫祠景区内

公交路线:从火车站乘坐19(869、10、105、615)路到胜利桥东站下车,然后坐835到中北大学站下车。从火车站坐602(802)到西宫下车,然后乘坐835到中北大学下车

停车:景区门口有停车位,可停十几辆车,我去的时候不收费。

这里的门票是20元,用学生证买的半价票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4311db6736503d044422630b031dd5de6e3d9edd

声明:此文由 带上孩子去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