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技艺 | 隐藏于晋祠中的千年鱼沼飞梁,十字形桥孤例

晋祠景区大门步入园区,沿着主轴线一路向北,我们最先看到一座被称为“水镜台”的高台建筑。其实这座楼宇是由两座楼阁组合形成的:南侧是一座重檐阁楼,北侧是戏台,两座风格迥异的楼阁巧妙的结合,形成一体。绕过水镜台,前方就是一座会仙桥,可以说它是一个分界点,划分了入口区域(外侧、开敞)与礼仪区域(内侧、幽静)。越过会仙桥后,依次经过“对越”牌坊(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金人台,进入献殿。从献殿走出来,踏上台阶,漫步于 鱼沼飞梁,最终到达圣母殿

晋祠景区规划图

晋祠山门前

晋祠山门

鱼沼飞梁是晋祠里的一座精致的方形荷叶鱼沼的古桥建筑。与圣母殿同建于北宋时期,其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

鱼沼飞梁

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

鱼沼飞梁结构

对于晋祠鱼沼飞梁,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而据专家考证,其中34根石柱及柱础造型仍保留着北朝风格,其它部分则具有宋代建筑特点。由此可知,这座被人传颂的十字桥北魏时已建成,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鱼沼飞梁是中国少有的一种十字桥梁形式,在方形沼内,置34根石桥柱,柱头置木斗栱与梁枋,承石头桥板与石栏杆,石桥面中高两侧面低,木斗栱与梁枋改变了石桥面的推力传递方向,使重量垂直传到桥柱上,桥柱从梁枋荷载角度分布间距宽窄不等。桥梁充分利用材质在三种环境中的特长,石柱水中耐腐,木材韧性与塑性,石桥板耐磨、防火,达到了桥梁坚固、美观、耐久的效果。

鱼沼

鱼沼飞梁东侧有一对铁狮,亦是宋代作品,铸于宋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一雄一雌,骨骼强健,造型生动,毛发拉直,威武而独特,算得上是古代铸品佳作。

但石桥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就是斗栱梁枋构件在水气大的环境中局部槽朽与挠曲,间接引起石栏杆裂纹,桥面石缝雨天渗水,应采用传统与当今适合的高科技材料予以加固。

飞梁

古往今来,在神州大地上桥梁并不罕见,从涓涓细流到浩浩汤汤的大江大河,大都有形形色色的桥梁横架其上。而我国古代的桥梁建造者们,除了科学技术上的设计外,更注重其文化品位。那些古桥之上,或饰以浮雕,或绘制壁画,无不渗透和蕴含着民族文化特点与地域文化特征。这些内容,赋予静止安详的桥以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生命。

晋祠圣母殿

黄昏时分晋祠圣母殿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二维码

Hash:c3a8baf023f655a898812dba2545c17a2816b76f

声明:此文由 中式营造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