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不是北京颐和园,门票免费却鲜少人知
大多数人知道晋祠,都是从高中课本里《晋祠》这篇文章开始,里面写到“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
不过尽管晋祠作为中国现存最早以及世界最大的皇家祭祀园林,它的名气似乎不及北京皇家园林诸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在现代人眼里来得响亮。也许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到了明清一代,北京皇家园林的兴盛让它逐渐被世人遗忘吧。现在除了山西本省的人,外省人很少知道晋祠了。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在山西太原呆过很长时间,也曾好几次游历晋祠。每去一次,就会对这座皇家园林了解加深一层,它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用三言两语能够道得清的,其在建筑文化和山水园林方面的艺术造诣绝对不输北京园林,极具山西风情,可以说是华夏文明中仅存的硕果。它正如一本厚厚的书,需要慢慢品读,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提到了晋祠,那时就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这处位于天龙山脚下的祠宇,是为了纪念开国诸侯晋王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后来经过多次扩建,浸润于唐风晋韵中,历经数千年才成为了如今中国古建筑的汇集之地。
晋祠究竟该怎么游呢?晋祠分为公园和博物馆两部分,前面的公园免费参观,后面的博物馆需要买门票。晋祠三绝和古建筑三绝则是它最大的亮点。那么今天就带大家去晋祠走走,在细枝末节间发现它的古典之美。
晋祠三绝
周柏和唐槐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分别位于圣母殿北侧和水镜台前。周柏又叫做长龄柏,树龄已有3000年,以半卧半躺之姿挺立,虽老态龙钟却依然苍劲威风。据说原来有两棵周柏,不知何时消失了,后来在慢慢倾斜的周柏旁又长出了一棵新树,一直撑住它,相互依靠了千年。欧阳修曾以“郁郁古柏含苍烟”来形容这棵周柏。
唐槐是周柏的“后辈”,人们也叫它复生槐。传说之前因历史久远已干枯,到了乾隆年间,有一道士叫卖膏药,号称能草木皆生,便将膏药贴在枯槐上,一个月后果然死而复生,甚为茂盛,众人惊呼。关于传说如今自然无从考证,但晋祠有名的古槐中,唯有这棵唐槐最郁郁葱葱,每到春夏之季,浓翠蔽日,独具一格成为一大盛景。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为了供奉邑姜所建。初次看到圣母殿,就被殿堂的宽大疏朗所震撼,兼具大唐的雄健和大宋的典雅。大殿前廊柱上的盘旋的木龙也颇为抢眼,怒目利爪,似有飞天之势,这种木雕能保存千年十分难得。而大殿的一圈围廊,古代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做法是我国现存古典建筑庙宇中的“始祖”,进深两间的前廊亦是现存的孤例。
最值得一看的是殿内供奉的43尊彩塑,它们均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主像便为圣母邑姜,头戴凤冠气宇不凡地坐在凤椅上,另有42尊女宦官左右分立,表情丰富,生动地反映出她们的内心世界。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则是其中的侍女,她们有的侍奉饮食,有的侍奉起居,有的拿着墨宝,神情上或天真或含笑或哀怨。古代匠人竟能将这群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逼真,不得不令人佩服。
第三绝是难老泉。这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既灌溉了附近的良田,也是老百姓主要生活用水来源。但难老泉的出口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在泉水附近修建了一个小水池和堤坝,水堤上一字排开十个圆孔,分为两条沟渠,一条由三个孔排水,一条由七个孔排水,常年奔腾不息。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三七开”的来历。
古建筑三绝
古建筑三绝除了前面提到的圣母殿木雕盘龙,还有殿前的鱼沼飞梁和献殿。
鱼沼飞梁,它是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沼上架起了一个十字形的古桥,由于桥面宽广,四周下斜如翼,犹如一只展翅的大鸟,也被称为飞梁。人行桥上,有种四通八达的感觉。
这种十字形的桥实际上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可以理解为我国最早的水路立交桥,具有耐磨、防火和稳固的作用。即使如今神州大地上这种桥梁已不再罕见,但仍暗叹于古人的智慧,无不蕴含着地域文化特征。桥梁东侧的一对铁狮子就算得上是宋代铸品佳作,一雄一雌毛发拉直,造型威武。
鱼沼飞梁南边的献殿为金代所建,原来为祭祀时存放贡品的场所,四周没有墙壁,只有通透的栅栏,形成殿亭结合的模式,据说是为了贡品的通风防腐。
献殿最大的特色有两处,一是造型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凉亭,玲珑而稳定;二是作为作为金代修建的建筑,保留了宋代早期建筑特征和明代雕花琉璃脊饰,同样为世间罕见建筑。梁思成在实地考察过献殿后,对其赞叹:“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晋祠除了三宝、三绝之外,还有很多古物可看,行走其中犹如时光倒流,是访古幽思的好去处。就像太原人对晋祠形容的那样:“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想要寻找昔日晋国的文化精髓,有空不妨来看看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Hash:e24f09f7af398cd4c107033678daabcc36425595
声明:此文由 私享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