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黑山宗教发展进程——佛道共存,古刹云集禅意悠远

“辽南最高大黑山杜鹃花海开云端;一山能望黄渤海,日出日落一处见;山里藏着五座庙,三个和尚两个道;爷爷的爷爷说再三,山上神仙不一般。朝阳寺的灵神、响水观的签儿、唐王宫的天师、观音阁的愿儿、石鼓寺神树站山尖儿……”这首流传甚广的童谣,道出了大黑山的宗教地位。大黑山现存宗教场所5处、宗教遗址3处,其中4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此规模之大、影响之广的宗教群落在北方地区十分罕见。因此,这里也是辽南人最信赖的祈福圣地。

自东晋咸安二年,佛教已传入辽东半岛大黑山一带,而本土的道教更是在两汉时期就已传入金州,在大黑山形成了佛道共存的局面。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宗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大黑山亦是如此。

大黑山的宗教经历了传入期、兴盛期、繁荣期、衰落期四个阶段。

传入期(两汉至魏晋南北朝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创建的。辽东地区道家的活动始于商代,两汉时期道家的活动也有记载,所以道教传入金州的时间要早于佛教,在东汉时期即已传入金州所在的沓氏县。而佛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译经期后在两晋时逐渐传播,五胡十六国时代,中国的北方战乱四起,政权更替频繁,政局不稳,但佛教的传播却并未停止。东晋咸安二年(372年)佛教传入高句丽,晋太元末年(396年),白足和尚昙始传教辽东,其在辽东传教九年,这是辽东佛教的开始。

兴盛期(唐辽金元)

虽然佛道二教很早就传入金州地区,但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金州归属不同的政权统治,造成宗教的传播缓慢甚至中断。隋唐以后,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时代,国家进入统一后的强盛期。隋至唐共经过十次对高句丽的战争,到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灭高丽,完成了对辽东的全面统治,唐军所过之处渐形成“唐王文化”,大黑山的宗教正是在“唐王文化”的影响下广为传播。

此时大黑山建成了唐王殿、响水观等一批道教宫观,而佛教更是早于道教在大黑山地区从事宗教活动,入唐以来,大黑山的宗教活动进入了兴盛期。唐以后金州地区先后被渤海国、辽、金、元统治,这一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因崇信佛教而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以长足发展。而蒙元时代,道教中的全真教兴起并一度成为蒙古帝国的国教,而全真教从创教之后就已传入辽东地区,大黑山响水观就属全真教龙门派。

繁荣期(明清

入明以来,汉文化再次回归,国家大一统,宗教活动得以传续。明清两代大黑山的胜水寺(观音阁)、明秀寺朝阳寺)、唐王殿(石鼓寺)、响水观等庙宇先后被恢复,胜水寺(观音阁)逐渐建立了下庙制度,拥有龙王庙、关帝庙、朝阳庵等一大批下院,且胜水寺(观音阁)弟子在巍霸山城复建了清泉寺,胜水寺(观音阁)在清代已成为金州地区佛教毗卢派的祖庭,奠定了其佛教的领导地位,影响力冠绝辽南。

金州城隍庙在清康熙年间复建后,渐已成为金州地区道教的活动中心,后来为金州道正司所在地。金州地区的道教以城隍庙为首,响水观、灵神庙、火神庙三清宫、旅顺太极观、亮甲店玉皇顶庙等一大批道教庙宇皆为其下院和宗枝。清末,金州僧正司僧正为胜水寺(观音阁)性远禅师、道正司之道正为城隍庙李圆德,胜水寺(观音阁)、城隍庙已成为辽南地区佛道二教的管理中心。

衰落期(清末民国至文革)

清末,金州为俄日所争,最终于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后租借于日本,成为日本的租借地,此时的宗教进入衰落期。又因清末 “洋务运动”后,兴西学,湖广总督张之洞“以寺庙建学校”之建议得以在全国推广,清末、民国以至建国后,许多庙宇被改建为学校。金州孔庙中的南金书院亦于此时拆除,建国后将天后宫改为现今的城内小学、城隍庙改为聋哑学校等等不一而足,宗教活动进入衰落期。

大黑山因所处环境,并未遭受太大的破坏。东北土改后,归雁庵被毁,回龙庵被拆分改为民居。文革时,除响水观被用于上山下乡知青居住之所,建筑被保存外,大黑山其余唐王殿(石鼓寺)、胜水寺(观音阁)上下两院皆被部队使用,朝阳寺则被夷为平地,文革后,大黑山古建筑群仅余响水观和观音阁,神像一空,残碑遍地。

大黑山宗教沿革表

东晋咸安二年(372年),佛教传入辽东半岛的大黑山一带。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大黑山观音阁、朝阳寺等地始有宗教活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以后,大黑山唐王殿、响水观建成。

辽、金时期,大黑山观音阁、朝阳寺宗教活动持续。

明洪武初年(1368年),千山毗卢派僧人陈德新依大黑山观音阁旧址建庙,胜水寺名称始用。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陈德新弟子刘正惠重修胜水寺。

明弘治三年(1490年),僧刘继志重修胜水寺。

明正德六年(1511年),明秀寺(朝阳寺)重修,因其地山明水秀,故称明秀寺。

嘉靖六年(1527年),僧祖原、祖奂、祖明重修胜水寺。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惠僧重修胜水寺,此时已称观音阁。

清代,大黑山落凤沟回龙庵建成;大黑山南麓朝阳寺南屯归雁庵建成。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奉天府尹张尚贤复建金州关帝庙。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金州关帝庙。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全真龙门派道士李□真复建金州城隍庙。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僧妙秀卓锡开洞,洞中建殿,移像于内,重修大黑山观音阁。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胜水寺僧人崇全于普兰店巍霸山城重修清泉寺。

清雍正二年(1724年),金州城隍庙大火。

清雍正三年(1725年),妙秀弟子崇道与弟子现寿在师叔尼僧妙诚的帮助下重修观音阁。

清雍正八年(1730年),道士李□真重修金州城隍庙。

乾隆元年(1736年),大黑山响水观重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宁海知县永亮重修金州关帝庙。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道士鞠朝桢重修大黑山唐王殿。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毗卢派僧人本礼与师弟本令、本强重修大黑山明秀寺。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韩希顺法名善春住唐王殿奉侍香火。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韩邦知舍身唐王殿。

清道光八年(1828年),住持本盛重修观音阁,建钟楼一。

清道光八年(1828年),刘屏汝重修金州关帝庙。

清道光九年(1829年),韩希德住唐王殿。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韩希顺、韩希德、韩邦知重修唐王殿。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胜水寺主持重修下庙金州龙王庙,来观禅师监工完成。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僧来贵重修明秀寺,因其地负阴抱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此时已更名为朝阳寺。

咸丰元年(1851年),住持道人道会司桑合奎建城隍庙寝宫

清咸丰二年(1852年),僧来观重修观音阁。

清同治三年(1864年),住持道张教宽重修城隍庙。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城隍庙住持、道正司道正杜教正携弟子张永祥住锡大黑山响水观,修残补缺,修瑶琴洞及洗茶池,植五株毛泡桐于殿前,植牡丹于精舍前。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州龙王庙毁于甲午战火。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州副都统连顺重修金州关帝庙。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住持道人张永祥再次重修大黑山响水观。

民国九年(1920年),空彻禅师重修观音阁及入山盘道,二十余年间在胜水寺周围植树数千顷。

民国十年(1921年),住持道人张永祥募足资金后继续重修响水观,重修山门、大殿及客堂。

民国二十年(1931年),住持僧空蕴重修观音阁。

1945年,归雁庵拆除。

1947年,回龙庵被分配为民居。

1966年,朝阳寺、唐王殿被毁。

1966年,响水观神像一空,用于上山下乡知青住所。

1966年,胜水寺上下两院被部队占用。

1982年,响水观重修。

1989年,观音阁重修。

1993年,唐王殿重修。

1994年,朝阳寺重修。

2003年,唐王殿更名石鼓寺。

2003年,唐王殿异地重建,更名“唐王殿道院”,

2013年,唐王殿道院更名“唐王宫”。

编辑:小豚

Hash:134d516138c5e026071e7017fc8fc434ca78ecd5

声明:此文由 大连大黑山景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