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 | 大庵巷、神堂巷与长春观的由来

济南过去有大庵巷、神堂巷,明崇祯年所著的《历城县志》中就曾有记载。这两条街巷至今仍然存在,大庵巷就是今日的大杆巷,清末因巷内可见长春观旗杆,故讹为大杆巷。神堂巷就是今日的盛唐巷,1929年取其谐音改为今名,与大庵巷相通。

大庵巷、神堂巷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大庵巷的命名自然是源自“大庵”,而“大庵”是指哪里呢?有说法认为长春观的前身称作“大庵”,也有专家认为“长春观的前身可能是佛教建筑‘大庵’,后因道教占据而更名”。但先不论长春观是不是叫做“大庵”,大庵巷并不在长春观之前,而是在长春观之东,这是为何?神堂巷的来由就更扑朔迷离了,一般认为此地过去庙宇祠堂众多,故有此名。但此街过去只有一所建于清代的佛伦生祠和一处关帝神龛,庙宇祠堂众多无从谈起。又有严薇青氏据1959年出土的“佛伦生祠碑”推断,神堂巷的“神堂”即指佛伦生祠,但佛伦生祠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而神堂巷的记载最早可上追溯到明崇祯十三年(1640),显然是与此无关的。

崇祯十三年(1640)所著《历城县志》载:“大庵巷,长春观前”现在长春观前的街道并不叫大庵巷,而被称为长春观街,清代为五路狮子口,明代以前则没有关于此街的记载。大庵巷出现的时间很早,为何在长春观之东,而非“长春观前”?答案其实很简单,长春观的大门最早是朝东向的,而不是现在所见大门朝南。长春观创建于北宋末年,元至元四年及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都曾重修,近世所见建筑为清代所建,并不是最初的样式。全真派道观大门向东者并不罕见,崂山太清宫大门即面向东方,寓意紫气东来。更重要的是长春观是龙门派道院,龙门派尊全真七子邱处机为祖师,邱处机故里及东归后所建太虚宫就在东方。所以,一处纪念邱处机的龙门派道观,其大门向东是很自然的。

至于神堂巷的由来,就更好理解了,答案就在字面上。“神堂”是道教独特的称呼,道教所尊者称为“神”、“仙”,一般只有道教才有神殿这类称呼,神堂就是道教祀神场所的俗称。神堂巷在长春观之后,紧靠长春观,巷内所见最高的建筑自然就是长春观内的神殿,故有神堂巷的称呼。附近同时期出现的街道名称,如礼拜寺巷、剪子巷、仓巷等等,大多也都是这类以俗称命名的,符合同时代街巷命名的约定俗成规律。

大庵巷、神堂巷的来由都与附近长春观有直接关系,据崇祯六年(1633)所辑《历乘》记载:“长春观:西门外,邱处机修行处。”但纵观邱处机的一生,并未在济南做过多停留,几处修行之地也均不在济南。所以长春观并非世人传说的那样,曾是邱处机修行之所,最多是邱处机路过济南时在此暂住或曾短时间传道。

那“大庵”与长春观又有什么关系呢?道教中人称简陋居所为“庵”,道士修行、居所也可称之为“庵”,结庵修行、结庵传道在全真派的历史中很常见。邱处机的同门马钰就曾为其师王重阳建造“全真庵”,公山也曾有“邱真人庵”。所以,“大庵”显然不是正式的名称,也非佛教之“庵”,而是长春观或其前身的俗称,就像神堂是神殿的俗称一样,大庵巷、神堂巷的命名依据都是俗称。据此推测,长春观建立伊始可能以“长春庵”或“邱祖庵”为名,极可能是邱处机弟子陈志渊托名所建的凭吊之所。

Hash:7f6b4266cb0dc0483f7e1cab97156aff487787c6

声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