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太原百年“崇善寺”, 香火旺盛独“显”净

曾经多次经过崇善寺这个小巷子,那个时候山门紧闭,它像是一个存放在那里的一个历史文物。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吧,崇善寺香火逐步旺盛起来,但是与现在比较,那时还是冷清,冷清之中透着佛门特有的清净。

崇善寺,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据寺内木匾记载: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为荐其母高皇后,启奏明太祖,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历时八载,至洪武二十四年竣工,名为崇善禅寺,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 米,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

清同治三年(1864年)的一场大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现存的崇善寺占地约3000平方米,有山门、钟鼓楼、大悲殿等主要建筑。

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顶,面阔三间,辟三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左门额书“宗唐遗址”,右门额书“晋源神景”。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古朴威猛、筋骨雄健,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鼓楼亦为明代创建,高达20多米,楼上悬挂明代正德元年铸造的大铁钟,通高2米,外径1.8米,总重9999斤。大钟的音域宽广,轻击圆润深沉,幽雅悦耳,重击则其声宏亮,浑厚有力。

沿着花间甬道即达大悲殿,雄伟壮观,宏大沉稳。台基不高,但月台却很大,几乎占了整个大院的三分之二,这也许是整个大院并不因其建筑高大而显得拥塞的主要原因。为使平旷的月台变化有致,聪明的古代建筑师在月台两侧增添了两个小巧的亭子,左为鼓亭,右为钟亭,琉璃瓦盖顶,玲珑剔透。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出檐深远而舒展。黄绿琉璃瓦剪边,殿顶正脊上的琉璃吻兽形象逼真,尤以插剑鸱吻观之十分有趣。檐栱分上下两层,上部单翘重昂七踩,角栱上设昂一道,承仔角梁和大角梁;下部重昂五踩,形成翼角飞翘。殿柱承袭唐宋旧制,周围向内倾的檐柱,形成侧角,上通梁架与上檐,使殿内开阔疏朗。

我很喜欢老建筑,有时候会有很奇怪的念头产生,想闻闻潮湿的气味。现在,一看到老建筑,潮湿的样子,却有一种亲切感。

大殿里供奉着三尊泥塑贴金等身菩萨立像,比例适度、衣饰流畅、雕工细腻,精美至极!

据说这三尊菩萨像是明代洪武年间塑造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为崇善寺三宝之一。

大悲殿的西侧,有二层楼的建筑,楼上好像是僧人的住宿,楼下设置会堂。这里每天都会为进入寺庙的俗众提供佛教书籍,供大家学习。

大殿东侧也是新建的二层楼建筑,一层的地方设置了伽蓝殿。伽蓝是寺院的通称,珈蓝神是保护寺庙的神,它的里边专门供着关公塑像。两厢还绘制了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壁画

现在每逢初一、十五的,来寺庙的香客就会增多。佛教寺庙是道场,出家人要弘法,俗家信众,要来许愿,要来还原。这个就是千百年来国人的文化形式之一,大家在这里找到了心里的归宿,求得了心里的平衡。

Hash:3e09572da415f1201af75d33092a8a23baf86664

声明:此文由 拇指太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