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阳台山深坑等四个“文化名人大营救”革命遗址发布

7月25日,经过近半年的调查走访、深入研究,并经健在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和指认,深圳市、龙华区文物、党史专家确认了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深坑遗址、芋荷塘反“围剿”战斗遗址、鸡板坑游击队修械所及陶吓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等4处革命遗址。

营救文化名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精心组织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壮举。1941年底,日军侵占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叶以群、于伶、张铁生、胡绳、夏衍等滞留在香港的数百位文化名人受困于危难之中。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开辟了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前身)立即行动,开展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

1月11日清晨,第一批文化人邹韬奋等离开九龙通过日军封锁线,穿过中线这条最重要的撤离路线,1月13日安全抵达白石龙。随着文化名人从香港安全撤离,游击队领导人决定在阳台山上的深坑、蕉窝及杨美村的泥坑搭起草寮,将文化名人安置到不同的草寮接待所进行隐蔽,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陆续转移到大后方。

此次深坑等4处新发现的革命遗址意义重大。一方面,红色革命遗址的调查和确认,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经健在的东纵老战士的口述回忆及现场确认的深坑遗址,与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史实可相互印证,再现了相关历史,并具有完整的证据链,即已确凿无疑。

另一方面,营救文化名人深坑等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深圳阳台山大浪片区是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区域,进一步增加和丰富了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在下一个百年征程中,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在7月9日的认证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对深坑等四处革命遗址的调查工作,建议尽快开展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将其申请为市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进行考古发掘,深挖、收集、整理相关的文字及口述历史、影像记录等资料,并筹建“阳台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接下来,龙华区大浪街道将打造阳台山党性教育基地,持续挖掘、开发、保护红色资源,大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斗精神。

深坑

深坑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南面的一个山窝,阳台山的西北面,距龙华圩南边约10公里。1942年初,邹韬奋、茅盾、廖沫沙、丁聪、戈宝权、张铁生等50多位文化名人先后在深坑隐蔽过,邹韬奋提议将《新百姓报》改名为《东江民报》,报社设在深坑,修械所和医务所也这个时间段搬至深坑。邹韬奋、胡绳、吴全衡、黎澍等8人在此隐居近3个月,直到4月中下旬才撤离。许多文化名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将深坑喻为当时的“文化沟”。

深坑-张青摄

据当年在这里领导战斗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回忆录记载,当时在深坑搭建有四五间草寮。在这里不仅居住有最著名的文化名人,还有报社人员、医护人员、伤病员及枪械修理的工人。

文化名人大营救在广东人民抗战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同时对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深重意义。深坑草寮接待所在此次营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时隐蔽、接待、转移最安全、文化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点,是当时邹韬奋等一流文化精英实际的藏身之处。虽然现今草寮接待所遗址已被改变现状,但这时隔80年挖掘出的深坑历史事件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历史。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保住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曾亲身经历这段历史的茅盾先生将其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芋荷塘

芋荷塘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之中,即阳台山雄鹰咀下面的山腰间,是一块平坦的水洼地。因山泉汇聚形成一大片水洼如沼泽,之中长满碧绿的山芋,故称为“芋荷塘”。抗战时期,卓氏宗祠成为抗日战争年代东江游击队集中活动之地。1942年春,国民党顽军对我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残酷“围剿”。据曾生将军回忆:顽军这次进攻的重点,选在我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因为从这一年的一月到四月,我们在这里接待大批文化界人士,比较暴露。顽军判断这里就是我们的总部和主力之所在。四月十七日拂晓,顽军一千五百余人兵分三路向阳台山纵深地带最高峰以及蕉窝村、芋荷塘进攻。我主力大队第二中队被敌人重兵包围,他们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三次冲锋。打到午后,趁顽军火力稍歇时突围下山。这一仗我们受了损失,有一个班撤不出来,共有三十多个同志牺牲了。这一段历史,现在村民谈起,仍历历在目。

芋荷塘-陈际彬摄

鸡板坑

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东南部阳台山东麓山腰处,即赖屋山水库东南角山坡的客家小山村,依山势而建,村民均姓张。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阳台山抗日根据地时,鸡板坑村是游击队驻地之一,村中还有一座炮楼和一座张氏宗祠,张氏宗祠就是当年游击队的驻地。1941年5、6月间,王作尧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大队”在此设立兵工厂,藏枪洞就在鸡板坑村一个隐蔽的石洞里。

鸡板坑炮楼-陈际彬摄

宝四区人民政府

陶吓村处于阳台山东坡,临近冷水坑水库,属客家民系,村民主要姓氏为林姓。由于陶吓村处在阳台山东麓山谷间,位置较为隐蔽,该村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1年初中共龙华区委成立,区委驻地就选在了陶吓村的一间“华侨屋”内,区委书记赵学,区委副书记杨德元。1944年1月10日,宝四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辖龙华、观澜、乌石岩、布吉等4个乡政府。机关驻地设在陶吓村华侨屋,区长曾鸿文。

宝四区人民政府-林旭荃摄

采写:南都记者 邱墨山 通讯员 杨桂瑶

Hash:09b0ecda748027c3b8ae7ea701208af645e2663c

声明:此文由 南方都市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