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太原——为华北全境获得解放奠定胜局

突击队冲进阎军最后的巢穴——太原绥靖公署。(资料照片)

平定县支前民工刘子庆参加太原战役荣获的奖状。

六十三军188师猛攻敌“生命要塞”双塔寺。(资料照片)

阎军在城北的碉堡群。(资料照片)图片由太原市档案馆提供

[红色记忆]

1948年,晋中战役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的所辖部队已大部被歼灭,余部5个师和1个暂编总队收缩于太原及其外围地区,企图依托险要地形和坚固设防进行固守。

为夺取太原,歼灭阎锡山集团,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第1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徐向前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统一指挥第1兵团、华北军区炮兵第1旅、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晋中军区3个独立旅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警备第2旅等部共18个旅11.5万余人,乘晋中战役胜利之势进逼太原,集结于榆次太谷清徐等地并进行整训,准备于10月中旬发起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是华北解放战争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役。从1948年10月5日开始至1949年4月24日结束,历时6个多月,我军歼敌13.5万余人,也付出了4.5万余人的伤亡代价。

在太原市档案馆,记者见到了一份阎锡山的《核心区碉点位置图》,绘制于民国38年(1949年)3月21日,图中有碉堡321座,火点297处。实际上要更多,到1948年底,太原内外耸立起5000余座碉堡,成为当时全国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

然而,阎锡山却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碉堡是防御轻武器的有效工事,却无法抵御火炮尤其是重炮的攻击。对付这些碉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炮火覆盖。

太原战役初期,为了支持徐向前兵团作战,解放军华北军区的“看家宝贝”——两个炮兵旅和一个坦克大队全部出现在太原前线,不久,这两个炮兵旅分别被改编为炮兵第3师和第4师。总攻前夕,第四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挟辽沈、平津之余威千里驰援太原,至此,太原前线一共集结了3个炮兵师,拥有各类火炮1233门,加上缴获的阎军火炮,数量超过1300门,比阎军多出一倍,尤其是1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径榴弹炮,数量10倍于阎军,取得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成为压制阎军炮火、城市攻坚的重要保障。

回想起当年的激战,现年93岁的张守忠老人依旧激动万分。1948年,20岁的张守忠由区武工队加入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工兵连,主要任务是排地雷、炸碉堡。“牛驼寨的碉堡太坚固,我们的战士扛着炸药往前冲,牺牲了很多。”在强攻无果后,战士们转变策略,开始从距离碉堡百米远的地方深挖地道,足足挖了1个月。“我们成立了几个爆破组,每人背着四五十斤炸药,8次爆破、用了2500公斤炸药才将最坚固的庙碉炸开。”

在张守忠的记忆里,那时已是深秋,山上的冷风像刀子一样往身上扎,山上铺满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为了方便行军,战士们将棉衣脱掉,只穿单衣,匍匐前进,膝盖、双肘和肚皮都磨出了血。“经过数十次反复争夺,牛驼寨阵地终为我军占领!”

1948年11月下旬,平津战役即将打响,考虑到全局战略,中央军委发来缓攻太原指示,改为“军事围困和政治瓦解”。1949年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中央军委决定,将华北野战军十九、二十兵团、四野炮一师开赴太原的前线,与十八兵团等兄弟部队紧密结合,并肩作战。

在太原市档案馆,记者见到两张奖状,一张是晋中一分区后勤司令部1948年12月20日颁发的在太原战役中荣立二等功,一张是平定县指挥部颁发的在1949年2月22日太原战役中荣立一等功并授予“人民功臣”称号。奖状的获得者叫刘子庆,是平定县支前民工。今年3月份,他的儿子,省总工会退休干部刘顺达将其无偿捐赠。

太原战役中,华北和晋绥等解放区的党政机关、民兵和广大群众积极支援前线,他们有的运送柴草,有的运送粮食,有的送门板,有的送弹药,为解放太原提供了可靠保障。

“敌人有坚固的工事,又有飞机助阵,更毒辣的是向解放军施放毒气弹。”刘顺达向记者回忆起父亲曾讲述过的战场情况,“守卫阵地的战士遭到潜伏在地道中的敌人反扑,在弹尽粮绝、准备殊死一战的关键时刻,运送弹药和食品的民工们及时赶到,战士们如鱼得水,奋起反击,消灭了敌人。”

据档案资料统计,在长达204天的太原战役中,共动用民力24万人、畜力5万头;粮秣、弹药补充达2亿多公斤;修筑汽路、大车路30条、1185里,架桥19座。整个战役,共有203名支前民工献出了生命,746人负伤。人民群众为夺取太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人民群众的支前热情,也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指战员的斗志。

1949年3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新式整编,由原来的华北野战军第一、第二、第三兵团改为十八、十九、二十兵团,并遵照党中央指示组成了新的太原前线委员会。三大兵团会师后,计划先行歼灭城郊之敌,而后会攻太原城。

太原东山牛驼寨,是阎锡山重兵把守的“四大要塞”之一。现在,这里修建了烈士陵园,高耸的解放太原纪念碑下,2000名烈士长眠在此。1949年4月20日,总前委决定发起总攻。各兵团先后占领了中涧河、新城、南北固碾、下兰村等地,并在大、小北门与敌展开激战。20日晚,我军主力分别占领了杨家峪、剪子湾、五龙口等地,肃清了太原城东的外围之敌,控制并构筑了攻城的进攻阵地,完成了攻城的各项准备。

1949年4月22日,我军再次向敌提出以北平谈判的国内和平协定为依据,达成地方性和平协议,和平解放太原,但敌人死不回头,再次拒绝和平谈判。随后,我军决定对太原守敌发起最后攻击。1949年4月24日凌晨5时30分,我军集结1300余门大炮合围太原城的八座大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战斗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我军先后登上小北门城头,突破首义门西部城垣及水西门以北城垣,攻克了大南门,突破东部城垣,六十八军乘云梯攻克大北门。

我军各路攻城部队突入城区之后,随即兵分多路,向敌纵深穿插分割,展开激烈的巷战。六十三军五五九团冲向一片混乱的绥靖公署,占领梅山钟楼

至此,太原战役胜利结束。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获得解放,成为全国解放战争更加巩固的后方。

[感悟初心]

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太原解放纪念馆主任戎燕

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太原解放纪念馆位于太原市东山牛驼寨,这片土地当年曾是解放太原的主战场之一。牛驼寨地势陡峭,沟壑纵横,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有“太原门户”之称。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可以让大家深切感受革命先烈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更能生出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感悟。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群众支持,凝聚群众智慧,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百年历程,既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镌刻着人民对党的支持和依赖。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们将继续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

[记者手记]

在太原城拱极门,让这里的工作人员郝世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上海来的老战士。“92岁的老战士,当年曾从这里攻入太原城。他由家人搀扶着,将修葺城墙时留下的一块砖头包在衣服里,郑重地抱在怀里,颤颤巍巍地离开了。”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是很普通的事情。”在结束对张守忠老人的采访时,老人默默地说。现在,他的外甥也穿上了军装,从戎报国。

被问及为何愿意将父亲的遗物捐赠出去时,刘顺达说:“这两张奖状是军民团结的最好佐证,是最鲜活的历史教材。它可以让人们明白,为什么我们党是不可战胜的。”

4月12日,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组织学生到牛驼寨烈士陵园和太原解放纪念馆祭奠先烈。高一学生邓欣然是土生土长的太原姑娘,在为烈士墓碑献上一枝鲜花后,她热泪盈眶:“如果没有他们,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谢谢这些可爱的人!”

人们记住,人们缅怀,最终将其凝聚成传承和前进的力量。如今的太原,正在努力重现锦绣盛景。不忘来时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筑梦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奋进。

山西日报记者曹婷婷)

编辑:郭俊宏

责编:张雅婷

来源:山西日报

Hash:ddafcf3157b27312f646cddde3d4c959eb818574

声明:此文由 交口新闻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