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主教史略

█ 与长城相互依存的八台子教堂钟楼,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

█ 八台子教堂钟楼正面

天主教传入中国山西概述

天主教自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利玛窦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传入中国以来,到今已有四百余年。

早在利玛窦之前,基督教的教义,也即天主教的教义就曾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贞观九年( 635年),由当时的基督教分裂出去的聂斯多略派(Nestorianismus)就曾将其教义传入我国,在长安一带,以及我国的好多地方广泛流传,历史上称为景教。景教在唐代延续 210年,虽几经波折,但未曾间断。(西安碑林今存《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最终由于受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影响,走向消亡。景教虽非天主教,而只是一个由基督教分裂出去的教派,但其教义除个别与天主教不相同外,其它所有部分,与天主教的教义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景教的传入中国,在某些意义上说,也可说即系天主教的传入中国。

十三世纪七十年代,蒙古族崛起,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史称元朝。元朝实行着宗教开放政策.此时天主教内的方济各会传教士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首先来华者系意大利人柏朗嘉宾,也称若望嘉宾(Joannes de Carpino)。尔后,1298年意大利人方济各会士盖高米诺( Ioannes de Monte Corvino)及在其后不久来华的德国方济各会士亚尔诺、谷路(Arnoldus von Kolu)在北京共同创立了教区,是为中国天主教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教区。孟高未诺担任了北京教区总主教。元代在中国方济各会传教士中,较著名的尚有弗拉芒人奇跃谋、意大利人和德理及克莱蒙纳等,他们劝化了不少蒙古族上层人士,把天主教的教义传到了不少地区,包括江苏省的扬州,以及福建省的泉州等。天主教在当时是相当发展的。但由于方济各会士传教的方法,其对象局限于占统治地位的蒙古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小圈子内,未能扎根于广大汉族人民之中,因而在元朝覆灭之后,天主教也随之而消亡了。

十四世纪中叶,明朝取代了元朝。明朝所实施的是关闭政策。因而直至明末,200 余年间,天主教未能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

进入十六世纪后,随着欧亚航路的发现,葡萄牙籍传教士于1555年至1557年在澳门获得对华传教的立足点。1582年(明万历十年)利玛窦进入中国,初在广东等地,后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到北京,向万历皇帝进呈自鸣钟等物,并以迎合中国风俗习惯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等方法作为手段,结识了当时的礼部尚书徐光启等人,徐并受洗入教,取圣名保禄。之后,天主教其他修会也相继来华。至明末教徒人数已发展近四万人。l692年(清康熙三十年),天主教外籍传教士继续以科学的知识为资本,投靠清朝统治阶级,康熙帝曾下令准许百姓自由信奉天主教。至十八世纪初叶,教徒人数骤增至30万。由于天主教自利玛窦再度传入中国后,虽多经波折,但未再间断过,因此天主教传入中国之时,一般均以1582年利玛窦进入中国之时算起。

天主教之进入山西,据文献记载,始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第一个进入山西传教者为意大利人耶稣会士文儒略(Iulius Aleni)。艾入山西后,住绛州(今新绛县),历时四载。

1624年比利时籍耶稣会士金尼阁( Nicolaus rrigault)继艾儒略之后,由开封来山西,在绛州定居,并建一小教堂,这是山西有天主教堂的开端。因此金尼阁也被誉为是山西天主教内的首任本堂神父。金在绛州仅一年,1625年调往陕西

金尼阁之后,进入山西者为意大利人耶稣会士高一志。高原名王丰肃( Alphonsus Vagunoni)。1604年来华,传教于广东韶州、南京一带。因在南京修建西式教堂,奖十字架,遭到当地民众反对,后被捕下狱。未几,又被驱逐至澳门。在途历尽艰险。1625年王改名高一志,再度进入内地,旋被调来绛州。高一志利用韩霖、段衮等人的社会地位,并以其“西学修身”、“西学齐家”、“西学治平”之道,与士大夫广交,取得了绛州刺史雷(羽中)的支持。雷刺史曾发出告示,劝民信教,因而教务大兴。高一志又于1631年(崇祯四年)应韩(火广)之请,赴蒲州府(今永济县)开教,并在该地修建了住院。高一志在绛州一带传教,前后共15年,授洗人数达8000名之多,被誉为“山西宗徒”。

1640年崇祯十三年高一志卒于绛州,就葬于绛州城西的段家庄,即段衮之故乡,俗名高崖坟。

高一志学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

太原天主教沿革

第一节 太原教区建立以前

天主教传入太原。始于1633年,是比利时人耶稣会士金弥格(Michael rrigault)受高一志的派遣由绛州传来的。时在利玛窦来华后第51年。

太原教区建立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在此之前,称为“山陕教区”(1716——1844)和“山西教区”(1844——1890)。

天主教的教义何时进入太原,或更具体说,景教何时传入太原?传言中是唐武周时期或稍后点。历史告诉我们,唐代的太原,不和宋朝以后的太原一样,它是当时很大的一个都市,曾做过北都。它的幅员辽阔,地连三城,横跨汾河两岸,所占的位置很重要,是北方重镇,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景教进入中国后,漫延 2O0余年,足迹可以说踏遍神州,所造寺院、遍地林立,大秦景教碑文说:“寺满百城”,这倒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晋陕两省,一衣带水,隔河相望。太原与长安为近邻,景教传入太原的时间比较早,并不奇怪。景教在西方,尽管被夭主教目为”异端”,加以排斥,但它在中国传播的教义,却是与天主教的教义极相吻合的。时至今日,在景教于汉文中所遗留下来的教义文献中,尚未发现与天主教的教义不相符合的地方。有人说,景教进入中国,天主教的教义也随之而进入中国,这话并不为过。天主教内名流马相伯等,尝自称为“景教后学”,也就是根据这一点。

金弥格来太原后,由于仍是采取了利玛窦等人的传教方式,遵照“利玛窦的规矩”办事,循中国民情,依中国习俗,随乡入乡,因此得到太原人民的好感,二年内,即授洗 200人,并在太原城内修建了小教堂,在太原扎下了根,被誉为太原的第一任本堂神父。1644年(顺治元年),德籍耶稣会士万密克(Michael Walta)逝世后,金继万主持了山西全省教务,直至1665年(康熙四年为止)。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罗马教廷在中国建立了北京、南京两大教区,同时另批了九个代牧区,山西、陕西两省各占其一。山西归耶稣会士管理,陕西归方济各会士管理。

何谓代牧区?即非正统教区。中国有正统教区,始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罗马教廷在中国建立“圣统制”。通过“圣统制”的建立,将原来的代牧区改变为正统主教区。多年以来,中国教会列为传教区教会,统属于罗马教廷传信部。各教区所有主教,均为代牧性质,即以他地主教名衔而管理中国某一教区。这些他地主教名衔,都是原有的教区,而现在不复存在者,大部在北非、中东一带。如原太原风朝瑞主教,其挂衔为“罗沙多教区主教”而实际为太原教区代牧主教,管理着太原教区的事务。再如原太原李路加主教,其挂衔为“小亚细亚本斐利亚大冷教区主教”而现为太原教区代牧主教。代牧主教着重于一个”代”字,即非正统。论教权,正统与代牧是一样的。或者说,名虽不同而实权无异。

山陕教区前的山西代牧主教是意大利人耶稣会士张安当(Antonius Posateri)。张是于1702年(清康熙四十一年)被委任为山西代牧主教的。17O5年张死于太原。当时山西省教徒,人数约在用3000左右,分属于太原、绛州两堂口。自张安当死后,山西再未设立主教,空悬达十一年之久。从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始至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止,山西、陕西两省教区合并为一,称为山陕教区,归方济各会士管理。其间经过128年,正副主教更替共16位。

山陕教区128年期间,其中有124年是在清政府禁教时期。当时天主教处于极不自由阶段,教堂被封,教产被没收,教士被驱逐,一切宗教活动都不能公开进行,转入了地下,教会呈现出大倒退现象。天主教史书上把这一阶段称为“教难”时期。究其实,这一“教难”是由天主教自身造成的,起源于所谓”中国礼仪之争”。

什么是“礼仪之争”?“尊孔祭祖”是中国的传统习惯。在封建社会里不“尊孔祭祖”,会视为大逆不道,受家人、族人的歧视和排挤。中国人奉了教,能不能继续“尊孔祭祖”呢?利玛窦传教时,分析了这个问题的实质,认为不是“异端”,解释为”尊孔”是“尊其为人师范”,“祭祖”是“尽孝思之诚”,因此允许中国教徒参加。到了康熙晚年,天主教内不同修会的传教士,为了这一问题,又相互争论起来,有的说可以允许教徒参加,有的坚决反对。即所谓有的守‘利玛窦的规矩”,有的反对“利玛窦的规矩”,各持己见,相互攻击,久久不能罢休,最后诉诸罗马教皇。罗马教皇克来孟十一世作出了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与“尊孔祭祖”的决定。并派使到北京见康熙皇帝。康熙见了“禁约书”,发出了“禁教”令,不准不守“利玛窦的规矩”的传教士在中国地面继续“行教”。康熙说:“览此告示,只说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国人的大理。况西洋人等,无一人通汉书者,说言议论,令人可笑者多。今见来臣告示,竟与和尚、道土异端小教相同。彼此乱言者,莫过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见肖若瑟著《圣教史略》第二册92页)。这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事。到了雍正接位后,更加深了对天主教的“禁令”。从此天主教进入低谷,在艰难的岁月中挣扎。

1844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58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与清廷缔结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第十三款中规定:“凡按第八款,备有蓝图印执照安然入内传教之人,地方官分必厚待保护。……向来所有或写、或刻奉禁天主教各明文,无论何处,概行宽免”。在《北京条约》又加入“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条文。道光帝被迫废弛了“禁教”令,天主教又从地下走出,获得了公开传教的自由。

1844年 2月,山陕教区改组,两省又重新划分为各自独立的教区。首任山西教区主教为意大利人方济各会士杜嘉弼(Gabriel Grioglil)。杜于1845年7月13日在文水县新立村正式被祝圣为主教。当时全省教徒共有七、八千人;外籍教士四人;国籍神父16名。杜在任期内,曾编纂了部分经文要理书籍,供教徒使用。1862年 7月,杜退职回国。1891年死于意大利。

1870年意大利方济各会土江类思(Aloysius Moccagata)接任山西教区主教。上任伊始,即在太原东三道巷建起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被焚毁的主教座堂。当时的教堂是南北向。在江类思任主教时,曾于1872年通过罗马教廷,任命了意大利方济会士张保禄(Paulus Carnevali)为山西教区副主教。三年后,张副主教死于视察潞安教务途中,后迁葬于涧河教会墓地。江类思又通过罗马教廷于1876年(清光绪二十年)任命其外甥艾士杰(Gregorius Grassi)为山西教区副主教。同年受祝圣礼。艾也系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当时江类思虽名为山西主教,但因久病缠身,不能视事,所有全省一切教务,几乎皆由艾士杰一人主持办理。1891年1月6日,江终于太原。江任山西教区主教3Q年,在其任期间,曾于太原召开过大主教会议

第二节 太原教区建立以后

一、教区之建立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罗马教廷将山西划为北境、南境两教区,至此原山西教区撤销,北境教区由于主教座堂设太原,称太原教区。南境教区由于主教座堂设潞安,称潞安教区。北境教区由艾上杰主教管理。南境教区的首任主教为荷兰籍方济各会士艾XX(Martinus Poell)。北境教区所辖地区范围,包括有太原、大同、汾州、宁武、朔平五府;忻州、代州、永宁平定朔州浑源、应州、保德、苛岚九州,以及阳曲榆次平遥临县孝义五台等51州县。教徒 13000余人。南境教区所辖地区范围,包括有潞安、泽州平阳、蒲州四府;绛州、解州、霍州、辽州、沁州、吉州、隰州,以及长治潞城屯留武乡洪洞灵石等54州县,教徒9000余名。

艾士杰在任副主教与主教期内,建筑有:洞儿沟方济各会院、河西圪撩沟大教堂、清源梁泉道今清徐六合村大教堂、板寺山圣母堂、阳曲县红沟、河上嘴、窑子上教堂,以及其它大小型教堂60余处。此外,还在太原城内创立了正式修道院、修女院、育婴院、学校和大北门外西涧河教土坟地等。至1900年山西北境教区教徒总数达 17000余名,外籍教土10人,中国籍神父21人,大小教堂200余座,大小修道生37名,外籍修女7人。

█ 太原天主教堂,亦称太原总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970年),1900年被毁

█ 被毁前的太原天主教堂

█ 清末太原的教会建筑分布

█ 太原东涧河教堂,拍摄于1890年代

█ 太原阪泉山教堂,拍摄于1890年代

█ 太原晋源教堂,拍摄于1890年代

█ 太原枣园头教堂,拍摄于1890年代

█ 太原西柳林教堂,拍摄于1890年代

1900年前,协助艾士杰主教管理太原教区教务的,尚有富格辣(Francisons Focolla)主教。富也系意大利籍方济各会士。

1897年富格辣赴意大利都灵参加“传教区展览会”,将在太原等地事前搜集的中国工、农、矿等产品带去,以供展出。同年11月富由太原启程,并带了四名中国修道上前往。

1898年富由罗马教廷任命为山西北境教区副主教,八月间在法京巴黎被祝圣。富于被祝圣后,曾在法国,并赴比、英等国,为太原教区游说募捐,获得了不少捐献。富善于交际,口才也好,中国话讲的很流利。

1899年4月,富由罗马返太原,除带来9名外籍传教士外,并带来“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会”修女7人,拟在太原设立医疗机构,委该会修女管理。这是外籍修女来太原的开端。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及家属在太原合影

█ 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及家属在太原合影

█ 1898年7月8日,Ernest Atwater与Elizabeth Graham在太原举办婚礼时与几位传教士的合影,两年之后的山西教案,照片中的10个人有7人在汾阳太谷被杀

█ 1898年太原府基督教传教士年会合影,照片中的35人有21人在两年后遇难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山西最为激烈。除外籍教士八人,中国籍神父14人因在乡间平安无事外,其在总堂之艾、富二主教,雷体仁、德奥理二神父,安助理修士,五名修道生,七名外籍修女,九名总堂之服役教徒,共26人(1949年罗马教廷已将他们列入“真福品”),均被杀死,主教大堂及教会所有房屋,全毁于火。在外之七名国籍神父,也在不同地区,前后被杀。

█ 上图老照片的右侧文字备注:山西抚院大门口,光绪庚子杀害基督教士即在此处。

█ 这幅绘画作品展现的即是西辕门外大屠杀之前的情景,根据山西巡抚大门外三座牌坊的地理位置,图中所绘牌坊应为“提督三关”坊

█ G. B. Farthing牧师,1900年7月9日在太原被杀

█ Ernest Pond Atwater与Jennie PondAtwater夫妇的孩子,左至右:Mary Atwater(1900年7月9日在太原被杀),Bertha Atwater(1900年8月15日在汾州被杀),Ernestine Atwater(前排,1900年7月9日在太原被杀),Celia Atwater(1900年8月15日被杀)

█ G. B. Farthing夫妇及三个孩子,1900年7月9日在太原被杀

义和团运动后,1901年外籍教士安怀珍、刘博第出面办理“教案”。安、刘以太原大堂和住房全毁、与洋务局道台沈敦和交涉,欲占用后小河南边之令德堂书院(今山西实验中学地址)。该书院为山西全省士子最高学府,面积宽敞,房屋整齐,认为是作太原主教座堂最理想的地方,事实上也曾作过太原教徒临时活动的的宗教场所。

█ 猪头巷的遇难教士纪念碑

█ 山西巡抚衙门院内的纪念碑

█ 太原南门外的纪念碑

1902年 7月,风朝瑞(Agapitus Fiorentini)由汉口来太原任主教后,因山西学子竭力反对教会占据令德堂,因而于1902年12月4日与山西布政使赵尔巽协商,将令德堂退还。赵尔巽酬以白银二万两,作为新教堂建筑之补助。

在1901年安怀珍、刘博第办“教案”时,与清政府交涉,取得白银250万两,作为“赔偿”。

█ 1905年复建的太原天主教堂

█ 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太原天主教堂

█ 天主教堂旧照,左侧为大北门城楼

█ 民国时期的太原天主教堂

█ 民国十六年山西省城公会欢迎陈大主教纪念摄影

█ 老照片中的太原天主教堂,由南北望,教堂高耸,左侧可见城隍庙,远处可见城北工业区的烟囱

█ 航拍老照片中的天主教堂,在下午阳光的照射下,教堂十分显眼,近处可见小北门、东北城角、大东门,远处可见东山的条条沟壑

█ 又一张航拍老照片,教堂是图中最高的建筑,左侧可见大北门瓮城

█ 2005年太原天主教堂落成百年纪念活动

█ 现在的太原天主教堂,已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教区之划分

1923年由太原教区划出大同教区,属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士管理。所辖区域有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等六县。首任主教为高东升

1926年由太原教区划出汾阳教区,属中国籍神职人员管理。所辖区域有汾阳、孝义、中阳离石、平遥、介休文水交城方山、临县、兴县岢岚岚县静乐等十五县。首任主教为陈国砥。

1926年由太原教区复划出朔州教区,属德国方济各会士管理。所辖区域有朔县,怀仁山阴应县左云右玉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平鲁、宁武、代县繁峙等十五县。首任主教为愈广仁。

1932年由太原教区划出榆次教区,属意大利方济各会土管理。所辖区域有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太原县、盂县寿阳、平定、昔阳等10县。首任主教为富济才。

至此由太原教区前后共划出四个新教区,而太原教区所辖区域,仅剩下了太原市以及阳曲、忻县(今忻州市)、崞县(今原平市)、定襄,五台等五个县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管理方便于1982年山西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复将山西天主教原有八个教区、按国家行政区域划分为十个教区,即太原教区、大同教区、雁北教区、晋中教区、吕梁教区、临汾教区、运城教区、长治教区、晋东南教区和忻州教区。据此,现太原教区所辖区域,仅限于太原市行政区域以内。

█ 被毁前的古城营教堂

█ 现在的古城营教堂

█ 古城营教堂内纪念遇害教士教民的义烈堂

█ 太原圪撩沟教堂旧照

█ 太原圪撩沟教堂今照

█ 太原洞儿沟教堂旧照

█ 太原洞儿沟教堂今照

三、国籍神职人员名单及常驻本堂神父、堂区的变迁

根据1946年统计,太原教区共有24个本堂区。石岭关以南者11个,石岭关以北者13个,由22位中外神职人员负责管理,担任本堂神父。

1950年后,太原教区常住本堂神父的堂区有;太原总堂、圪撩沟、南社、风声河、东涧河、北固碾、峰西村、尧尚村、红沟村、河上嘴、太原南堂(1955年后修建五一广场拆毁)、永兴堡(修建工厂的)。石岭关以北的堂口,除忻县武家庄常住神父外,其余堂区堂口,实不复存在。

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机构恢复,按行政区域,对太原教区重新进行了调整。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恢复宗教活动,开放了11个堂口和一个活动点,并安排了各堂口的负责神父。

后记:明末太原早期教徒中,有一位虔诚并较有声望的教徒,姓毕,名拱辰,字星伯,圣名斐理伯,原籍山东掖县,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平生喜爱读书,与高一志、金弥格等神父相厚。对山西、特别是对太原天主教务的推进有一定贡献。高一志所著《斐禄汇答》一书,毕拱辰即为之删润并作序。“斐禄”二字即拉丁文哲学的译音。毕在太原时,官居冀宁兵备道从事,崇祯末年,李自成攻太原,毕死守,城破而死。

199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死于外县的七位中国神父是:

一、赵毓谦,圣名伯多禄,阳曲县河上廉村人,死于方山县杨家坪村。

二、张若瑟,阳曲县土岭村人,死于朔州东洼村。

三、申保禄,潞城县市天贡村人。

四、杨雅各,大同南郊西河河村人。

五、孔保禄,祁县九汲村入。

六、王安德,文水县新立村人。

七、史伯多禄,潞城县人。

摘自《太原文史资料》, 本文作者:郭崇禧

Hash:4219b39816678d39b40550e2d9b520f2328356ab

声明:此文由 太原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