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这座明代庙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一个寺庙的诞生,伴随着朝代的历史变更。

在高新区韩集乡后姜村,曾有过这样一座明代庙宇——后姜五皇庙。后姜五皇庙在当地称为真武庙,原址位于高新区韩集乡后姜村东北,吴窎村东南,紧邻原村围墙。五皇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祀真武大帝(太上老君,一说玉皇大帝,村民称真武老爷)、碧霞元君(一说泰山圣母、泰山奶奶,村民称真武奶奶)、王灵官(道教中的护法神)。

历史久远, 底蕴深厚

五皇庙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茌平县志》显示,该庙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至民国时仅留庙基0.1亩,庙田0.8亩,由一道士主持管理。据记载,古时五皇庙香火旺盛,信徒接踵而至,许愿还愿者络绎不绝。

茌平县志》记载:“直至民国十三年革命,为打倒迷信,计烧其教坛毁其法衣……而道教自此绝矣”。而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五皇庙缺少修缮维护,逐渐荒废。村中老人回忆,“上世纪40年代庙都很破旧了,也没人管,土墙都塌了。”破败不堪,低矮的土筑围墙充满裂缝摇摇欲坠是村里老人对于五皇庙的第一印象。

中国成立后,庙内供奉的神像被从殿内抬出,弃放于院中,在风化、雨水等作用下损毁,庙门外的上马石、石碑等物被运走打碎铺路。之后,五皇庙被完全拆除,土地归村庄公有。

构造独特,功能多元

五皇庙完全拆除时,规模为占地面积约400平米的长方形院落,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4米,约等于现后姜村所规划的1.4个居民院落的大小。五皇庙院落只有一扇朝西开的庙门,为道教风格的砖制拱券门,高约2.2米,宽约1.5米,门槛高于地面,内外分有石阶数级。

上世纪40年代起,庙门已不存。庙门外有上马石、拴马石,庙门北侧置一赑屃,上有石碑,石碑顶部有石冠,石冠刻有花纹,总高约2.5米,碑文经岁月侵蚀不可辨认。

图片来自网络

进入院内,有神殿三间,分祀真武大帝、碧霞元君、王灵官,真武大帝殿为主殿,无偏殿,碧霞元君殿、王灵官殿为侧殿,同无偏殿。神殿为青砖青瓦,顶由木柱支撑,殿前有石阶,神像为彩绘泥胎,高约2米。院内植柏树三棵,安一铜钟,铜钟约有一人高,直径1.5米左右,木架支撑,下有石台,发声宏亮悠扬。

五皇庙地面为碎石面和泥土裸露面混合,后缺少管理,院内多杂草。在道教传统中,奉祀王灵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观山门处,道教徒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同村民口述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佐证以上场景还原的真实性。

这样一座寺庙,在不同的年代,承担着多元的功能:古代,祈求神灵,民间信仰需要,也可作为家族祭祀场所;又因其北距官道不远,来往客商来此歇脚,短暂作为村公所,还曾短暂作为学校,又称“洋学堂”;抗日战争时期,五皇庙为地下党组织提供隐蔽场所。

颇多传说,流传民间

在后姜村,记者偶遇了几位老人,他们分别是97岁的贾西洪、87岁的张洪义、72岁的张振俭、60岁的张长友。在和几位老人的交谈中,记者发现,关于五皇庙还有不少有趣的传说:

——相传五皇庙始建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附近的石海子村有一酒坊,自五皇庙开工后,所存酒之坛总不翼而飞,在五皇庙前出现,为工人解渴消暑之用,五皇庙修建完后,石海子村的酒坊也再没有丢过酒。

——院内三棵柏树分别代表庙内三位神灵,夜间显灵,坐于树下。

——相传真武奶奶(送子娘娘)尤其灵验,有求子者,从塑像上轻扫泥土入碗,用水冲服,一年后产下一男婴,从此香火更盛。

一些猜测,引人思考

有村民猜测,原寺庙规模或更大。因为明朝崇敬道教之风极盛,明太祖朱元璋继位后不久,就加封道教人物;明成祖朱棣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对随后200余年的信道之风影响深远。清代满州贵族兴起于关外,入关之前已信奉藏传佛教,入关后重视利用儒学治国,对道教虽不及明朝那样尊崇,但为笼络汉人,对道教仍予以保护和重视。五皇庙前有上马石、石碑等物,或时有州府地方官员主持祭拜,鼎盛规模恐远不止民国时期所记录的0.1亩庙基与0.8亩庙田。

寺庙与村东土龙岗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明朝时期,应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为真武大帝加封号,在全国影响极大,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为龙身。后姜村东曾有一片乱岗,年长村民称其为“土龙岗”,二者或有关联。

到底是真武奶奶,还是送子娘娘?在民间传说中,真武奶奶(泰山奶奶)同送子娘娘不是一个人物。且村民回忆,该女性神灵塑像怀抱小孩,真武奶奶中极少出现这类形象,多出现于送子娘娘。两者同为道教神话人物,真武奶奶一说应为后人修缮时或村中讹传。

叫五皇庙,还是玉皇庙?《茌平县志》记载:“真武,水神也……但俗塑其像为披发仗剑状……此庙茌邑独多,散见于各乡镇者达二十一所之多。”年长村民回忆,庙内所祀主殿塑像形象头戴流苏冠,更似玉皇大帝,非“披发仗剑”。且历史上与民间少有“五皇庙”之说,“五”与“玉”一字之差,史书中出现错误也不罕见。《茌平县志》记载玉皇庙:“茌邑计有五座,分立各乡镇焉”。玉皇庙数量较少,应与后姜五皇庙传说的香火旺盛切合,而真武庙于茌平县境内有21所,几乎每个村庄都有。

凡所种种,俱为传说。现如今,虽再也不见庙宇曾经的鼎盛辉煌,但它散发出的迷人风采依然令人神往。

作者:王培源、石倩、赵灿

来源:聊城日报

Hash:24eefc0936d52e44912b1de18e30b70759a27966

声明:此文由 文化聊城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