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之伐灭中山
赵武灵王为了攻打中山,又做了哪些精心准备呢?他究竟是采用什么样的措施,才得以实现北逐胡人,完灭中山的宏图大志的呢?
赵武灵王为了攻打中山,而作了大量精心准备。其实,关于消灭中山这件事儿,赵武灵王是早就有打算的。早在他继位之初,也就是赵武灵王3 年的时候,赵武灵王就曾下命令,重新修建了镐(号音)城,也就是现在河北高邑。在当时,镐城是赵国和中山国接壤的,这么一个地区,可以说是赵国对付中山国的最前沿阵地,具有极强战略意义。因此,赵武灵王修复镐城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要对付中山。这是一点。其次,在赵武灵王12年的时候,也就是距离赵国攻打中山前,7年左右的时候,赵武灵王在乐毅的建议下,又用自己的河北之地,换取了齐国的河东之地,从而顺利完成了对中山的战略包围。他这么做的用意也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为了对付中山。再有,你像咱们前面说的,赵武灵王扶立燕昭王,也同样是为了牵制齐国,以利于自己消灭中山。接着,在赵武灵王17年时,他又亲自到赵、中山、齐,三国交界的边境地带,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且又在边境修筑了多座野台,也就是比较高的瞭望塔。让人站在野台上,长期观察中山和齐国边境的情况。这是在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为攻打中山所做的一些准备。另外,胡服骑射开始在赵国全面推广的同时,也就是赵武灵王19年的时候,赵武灵王又派大臣李疵,率领使团,去出使中山国。表面上,说是出使,实际上,李疵前往中山国的目的,就一点,就是去中山搜集情报去了。
这件事情,在《韩非子》和《战国策》里,均有记载,两个故事的内容略有区别,但是大体意思一致。我这里只讲《战国策》里的内容。事情是这样的,说赵武灵王想攻打中山,就派高级间谍李疵到中山去,去观察中山国国内真实情况。等到李疵回来后,赵武灵王就问他,中山能不能攻打呀?李疵于是回答说:“可伐也!君弗攻,恐后天下。”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李疵认为,现在正是出兵攻打中山的时机,否则的话,赵国恐怕就要落到别的国家后面了。赵武灵王于是就问他原因。李疵说:“中山之君所倾盖与车,而朝穷闾隘巷之士,七十家。”意思是说,中山国的国君跟人亲切交谈的时候,车并车,倾斜车盖的情况有很多。这叫倾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的时候,比较高级的车子上都有一个盖子,如果两个车并排,想靠近交谈,就必须得把车上的盖子放倾斜,两个车才能靠近,车上的人才能接近。这就叫倾盖。这表示什么呀?表示中山王跟人交谈的时候,很亲切,不摆架子!而朝穷闾隘巷之士的意思,则是说,中山王亲自去拜访那些住在穷街小巷的儒生、士人,多达70多家。这就是讨伐中山国的理由!赵武灵王一听,心想,不对呀!要按李疵这么说,中山王,这是礼贤下士呀!这么贤能的人,怎么攻打?没道理呀!李疵于是就解释说“举士,则民务名不务本;朝贤,则耕者惰而战士懦。若此不亡者,未之有也。”这段话意思是说,如果过于抬举士人,那老百姓一看,哦!国君这么重视这些儒生,好!跟着学,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安于本分;同样道理,如果一个国君,去拜见那些所谓的贤者,太多太滥的话,那就会导致农夫懒惰,士兵怯懦。像这样的国家,它不灭亡,谁灭亡?
那么,李疵说的这个理由成立不成立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其实无论什么年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量把握好这个“度”。说白了,就是凡事我们都不应该太过,太过了,就会过犹不及,就会适得其反。这是什么呀?这就是“中庸”。一条我们遵循了几千年的,屡试不爽的道理!你像中山国,本来他们崇尚儒学,尊敬士人,访问贤者,这些都是好事情,可是由于中山王做得太过分,那士人或者贤者就会因此声名显赫,甚至会不劳而获。这样一来,老百姓会怎么看?老百姓自然就会效仿。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李疵所说的,民不务本。大家都想着去做士人,做贤者,去赚取荣华富贵了,那谁还肯塌下心来去务农、去经商?而一旦社会浮躁气息浓重,就势必会影响到军队,战士们就不肯再安安稳稳当兵,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肯定就弱,这样的国家又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李疵的分析还是有道理的。这就跟: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是一个道理。只不过,中山国不是饿死的,而是因为中山国国君,做事情太过,没有遵循中庸之道,而自取灭亡的。这就是所谓的“中山亡于崇儒”的大概意思。不过,说到这儿,需要强调一点,就是中山国的灭亡,并不是由某一种单纯的因素造成的,而是跟中山国本身实力就比较弱有关,还跟齐国在关键时候背叛了中山有关,以及跟赵国实施胡服骑射后,军事力量增长迅猛,等等,很多因素有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山国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国家,但是由于中山王作事情没有把握好“度”,而导致了当时的中山民不务本现象异常严重。这样,赵国终于迎来了消灭中山的最佳时机。那么赵武灵消灭中山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面对强大的赵军,中山国又作了什么样的殊死抗争呢?
赵国进攻中山,始于赵武灵王19年,也就是李疵从中山回来后,赵武灵王听了他关于中山的报告时,这才下决心进攻中山的。赵武灵王率领赵国大军头一次进攻中山,就把战线推到了中山国房子一线。房子是古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高邑。紧接着,在第二年,赵武灵王再次率领赵国军队“略中山地,至宁葭。”宁葭在现在石家庄西北。这一次,赵国又把战线向北推进了几十公里。《史记·赵世家里》关于这两次进攻中山,记载的都很简略。那为什么会这样么呢?我们可以从“楼缓之秦,仇液之韩,富丁之魏,王贲(奔音)之楚,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这段话里,得到一些启示。前面这一段话,是说赵武灵王攻打完中山,回到邯郸后,命令楼缓、富丁他们这些人分别出使其他诸侯国。那么赵武灵王派出这些使臣的目的是什么?很单纯,就是为了跟这些国家搞好关系,使他们不干涉或者少干涉赵国攻打中山,为自己壮大争取时间,并顺带着观察诸侯国对这两次,赵国进攻中山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而“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则是指赵武灵王让代郡的相邦赵固,主管对胡事宜,负责招募、改编胡人的骑兵,以扩充赵国的骑兵实力。这么做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给下次进攻中山,积蓄更大的军事力量。所以,无论是从赵武灵王派遣使臣出使各国来讲;还是他命令赵固招募胡人骑兵;以及从赵国在两次攻打中山所取得的实际战果,等等,这些迹象来看,赵武灵王前面两次进攻中山,只能算得上是试探性进攻,是在搞火力侦察,赵武灵王并没有拿出自己真正的精锐部队。那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赵武灵王对攻打中山这件事,还是相当相当谨慎的。同时,通过他命令赵固专门负责招募胡人骑兵这件事儿来看,也能反映出赵国的骑射之师,虽然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训练,但是还是没能真正形成真正的规模。赵固大量招募、改编胡人骑兵,正是因为弥补赵国骑兵数量上的不足。
胡骑的大量引进,很快就让赵国骑兵实力得到壮大,再加上赵国外交部门的努力,终于使得赵国的国际环境得到不断优化。于是酝酿了多年的消灭中山国行动,终于在赵武灵王21年得以大规模展开。那么赵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战术呢?实际效果又如何呢?
《史记·赵世家》中,关于这次赵国攻打中山,是这样记载的,“攻中山,赵招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牛剪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赵与之陉(刑音),合军曲阳,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王军取镐(号音)]、石邑、封龙、东垣。” 什么意思。就是这次赵国攻打中山,规模非常大,赵国军队一共分为两路人马,一路是南军,一路是北军。是两路人马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中山。其中南军分为三部,右军由赵招统帅,左军由许钧统帅,中军大将则是赵武灵王的长子赵章。那赵武灵王呢?赵武灵王是“并将之”,也就是所有部队都归他指挥,他才是真真正正的赵军统帅。这是南军的情况。那么北军呢?北军也分为两路,一路由牛剪统领车兵和骑兵,也就是“将车骑”,另一路,则是由赵希统领代郡和胡人的兵马,然后两军会师于曲阳,从北路进攻中山,先后夺取了丹丘、华阳、鸱之塞。也就是现在的曲阳县、恒山,以及行唐这些地方。赵武灵王率领的南路赵军,也分别夺取了现在的柏乡、鹿泉、元氏、以及正定四座城邑。大家想想现在的石家庄地区,总共才有多大?所以,可以说这次赵国攻打下来的地方,全都是中山重要城镇。这就表明,赵国的军队已经攻打到中山国的腹心地带,为今后彻底消灭中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中山国呢?中山国经过这次打击,国土面积,损失过半,元气大伤。最后被迫割让四座城邑,白送给赵国,赵武灵王这才撤回了军队。
接下来,在赵武灵王23年,25年、26年,赵国军队又分别对中山发动了3次进攻,尤其是最后一次,也就是赵武灵王26年,这次赵国成功拿下了中山国东部的扶柳邑,也就是现在河北冀县。而扶柳这个地方的丢失,则标志着中山国东南部地区已完全被赵国占领。这说明什么呀?这就说明,中山国跟齐国之间的一切联系,已经被赵国完全切断,赵灭中山,已经是指日可待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还是坚持撤回了大军,直到数年后,才再次出兵,把中山国彻底消灭掉!
Hash:d84b22c809dcabc957eb077d6f5c08c67ad0c29e
声明:此文由 邯郸杨阿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