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卫视《英雄太行》这样感悟初心|华诞70
以经典电影为线,河北卫视《英雄太行》系列节目通过故事化手法,深入挖掘河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如果把历史比做汪洋大海,革命精神就是分散其间的珍珠,需要拾贝者用心采撷和串珠,捧与世人珍藏。7月上旬,河北卫视文化纪录片《英雄太行》在荧屏播出过半之际登录“学习强国”平台。
这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制作的节目,以战争题材老电影为切口,深入历史现场挖掘故事本来,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节点上,赓续革命信仰、讲好初心故事的视听样本之一。
在踏访中寻找初心
《英雄太行》是河北卫视《燕赵传奇》栏目为传承红色基因、见证初心本色推出的系列节目。节目通过15部经典战争题材老电影,串起了太行英雄传奇事迹。
为什么是老电影?主创团队用四字作答:真实震撼。
经典老片中的澎湃革命激情和英雄主义情结,感召影响过几代人,而纪录片作为影像档案,其生命也在于真实。于是,《英雄太行》与经典电影便相约在历史的回眸中,拾贝初心和使命,开启了一系列见人见事见真情的寻访。
主讲人萨苏在演播厅讲述
《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白毛女》《小兵张嘎》《鸡毛信》《白求恩大夫》《董存瑞》《解放石家庄》……耳熟能详的老电影,他们的主创、主人公原型或故事发生地,都与河北这块热土、与红色太行有着深入交集。纪录片从电影延伸线索,展开对战争见证者的寻访,对英雄后辈的探访,以及对故事发生地的踏访,力求跳出银幕人物、故事和原型,寻找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同时,该片不拘泥于河北一地,而是站在历史高处,从当年京、冀、晋、鲁、豫等太行山英雄故事中去尽量多地还原那些为新中国成立而不悔牺牲的慷慨壮烈,探寻他们的革命情怀和信仰初心所在。
走进历史深处,寻访故事细节。在五壮士沃血的狼牙山,棋盘陀以其巍峨险峻,追溯着班长马宝玉与四名战士的悲壮故事: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他们与数千日军周旋,将敌人引上绝路,拼尽全力后宁死不屈壮烈跳崖。他们用视死如归的大义印证,初心是一声庄严承诺,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
78年过去了,今天,在安葬马宝玉、胡德林、胡德才三烈士遗骨的易县北娄山革命烈士陵园,守陵人已经从狼牙山五壮士所在七连的老连长刘福山到刘成河、赵舒才延续了三代。他们默默守护着英雄,守护着怀念,也守护着传颂英雄故事、传承烈士遗志的初心。
曾任电影《白毛女》编剧之一的杨润身,如今已是96岁高龄,久卧病榻的老人,依然不忘初心,在动情回忆有关《白毛女》的点滴故事时,久久地低吟一句“平山人民真可爱”。
依靠人民、回馈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求解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样的初心,在《英雄太行》的寻访中比比皆是。
李同保在“爆炸英雄”李混子旧址前讲述
对《传奇地道战》《真实的地雷战》的进一步挖掘,让冉庄地道战的创造者之一张森林、“高家庄”原型正定县高平村游击队长刘傻子,以及用土地雷吓破敌胆的“爆炸英雄”李混子,以更加鲜活、立体的形象,成为人民战争“铜墙铁壁”的智慧与力量代言;而电影《红旗谱》中的贾湘农,作为“播火者”的代表,与现实中的李大钊、邓中夏、王尽美等一样,在暗夜中为群众播下了信仰的火种,也播下了初心的火种。
在感动中印证初心
《英雄太行》没有单纯罗列历史文献资料,而是从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宕开故事,以更加接地气的讲述,寻访其原型出处。贯穿故事的人物命运,也由此与电影互为呼应或对照,更清晰地入脑入心。
在寻访中,《英雄太行》访到了诸多战争见证者和英雄后辈,这些被寻访对象的回忆讲述,与经典电影画面、专家论证形成了三条平行铺展、交叉推进的线索。
晋察冀边区英雄大会小英雄合影
《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原型不可考证,但从赵县小侦查员“瞪眼虎”、雁翎队“水上飞将军”赵波、作家魏巍笔下的战斗英雄燕秀峰等人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气息。《小兵张嘎》小说作者徐光耀先生曾说过“白洋淀风光好、英雄多,到处都是嘎子哥。”他笔下的小兵张嘎不是哪一个人,而或许是无数雁翎队员的集成,是白洋淀无数少年儿童的缩影。
引人动容的是,对于谁是《小兵张嘎》的原型,读者在争议、影迷在争论,唯独几位被认为是“嘎子哥”的当事人,从来不争,从不自诩,从战争中走来的他们,默默从事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就像“时代楷模”张富清那样,淡泊名利,坚守初心,始终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坚贞。而他们一脉相承的这种精神,像极了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对小英子一家讲述他期盼着建立新中国之后要去开火车时,眼神中闪烁出的那一抹亮光。
作家李英儒的女儿回忆父亲创作《野火春风斗古城》的经历
“今天的我们,比不上他们坚强、纯粹、无所畏惧。”谈到《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杨晓冬、关敬陶等的原型,作家李英儒的女儿回忆了1942年,父亲和地下工作者在“鬼子、汉奸、特务多得赛过臭虫跳蚤”的河北省府保定,踩着刀尖“与狼共舞”的惊心动魄。父亲给她讲述过的那些临死都在竭力保护战友的地下工作者的牺牲,在她看来,谁是原型并不重要,在民族危难关头,“潜伏”于敌人心脏,“千金一诺终不悔,一生只做一事又何妨”,是他们难能可贵的信念与初心。
初心,本身就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不容置疑,也不容置喙。在印证初心、全新叙事的同时,《英雄太行》还试图对以讹传讹的认知误区进行了纠偏佐证,触摸真相,以正视听。
北平科研人员到冀中军区教民兵制作地雷
“一硝二磺三木炭。”事实上,《地雷战》中炸药的取材,并非像电影里说得这样轻而易举;土地雷也不都是民兵兄弟们自己造的。《英雄太行》印证了影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一群北平的年轻科研人员,弃笔从戎来到晋察冀根据地,为烈性炸药和土地雷的研发注入了科技力量,也正是他们雪中送炭,才使得地雷的制造和创新,成为抗击日寇的重要手段,涌现出一大批像李勇、李混子那样的爆炸英雄。
在守望中接续初心
“传承红色精神,守望初心,建功新时代。”这正是《英雄太行》把故事笔墨聚焦家国情怀、放大细节和新鲜史料的初衷所在。
除却情节化的故事讲述,《英雄太行》还注重放大细节,以情动人。《传奇地道战》中,张森林一首宁死不屈的就义辞,写在了敌人的“投降书”草纸上:“鳞伤遍体做徒囚,山河未复志未酬;敌酋逼书归降字,誓将碧血染春秋;人去留得英魂在,唤起民众报国仇!”42字绝句,誓言铮铮,初心可见。字里行间的恨恨家国仇、铮铮报国志、拳拳爱国心,因为传情共鸣,被观众铭记和传播。
抗战时期,革命者的爱情是什么样子?《英雄太行》引用日方照片资料,揭秘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在牺牲的八路军军官的婚戒上,竟刻有“抗日到底”的字样——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抗日军民的爱情一直与抗日情怀紧紧扣在一起。
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发生在原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身上:庄子岭日军疯狂“扫荡”中,黄君珏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纵身跳崖,英勇就义。牺牲那一刻,她的丈夫王默磐深受重伤,就在附近的一座山上,眼睁睁看着爱人跳下悬崖,却无力救援。黄君珏跳崖后,当夜,王默磐不顾伤痛,冒着生命危险,攀下悬崖,找到妻子的尸体。
主持人讲述王默磐埋葬完妻子黄君珏,给岳父写的书信
借着月光,他看到妻子的脸上刚毅而安祥,他握着妻子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事后,王默磐将这撕扯心肺的场景写进了给岳父的信中:“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裹伤蛇行,潜入敌围,行至该山,时皓月正明,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稍锁,侧卧若熟睡,然已心胸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感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至不可脱……”承受着爱情的诀别之恸,还要用心斟酌安慰长者,这封战地家书,饱蘸着深沉热烈而又浪漫的革命爱情。在这封家书的最后,王默磐写道:“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概属民族无上之光荣。”这是先烈用烟火气的家国情怀,与观众产生的跨时空共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太行》在老电影中重温历史,追寻初心,展示了燕赵风骨背后的赤子情怀,让一股天地英雄气扑面而来。正如《传奇地道战》在片尾那段话:“那些为救亡图存舍生取义的抗日英雄,激励了几代人的热血与忠诚、信念与追求,就像夜空中的星星,每每抬头仰望,总觉得崇高而又亲切。”
来源:广电时评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更多资讯请登录手机版“综艺+”m.zongyijia.net
Hash:2f954d728f4f5de2dbfc457d3f3e45b864a328d8
声明:此文由 综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