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二十六):明代建筑文化(2)

有段时间没更新课程笔记了,停留在明代第一节很久。

虽说我们是佛系更新,但因为是认真在做这件事,心里终究会惦记。也会默默地给自己定一个期限,多少天之内得更新一篇。

这次隔的有点儿长,咱们继续明代的建筑哈。今天一起来看看明代寺院与砖石佛塔建筑。

(注:文中配图除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第九讲 明代建筑文化

9.2 明代寺院建筑

(一)青海乐都瞿昙寺

官式/皇家建筑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

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始建于1392年,早于北京故宫(1406年)。对于研究明前期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全寺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左右回廊(爬山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

隆国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 重檐庑殿顶,高16米,宽7间,深5架。

大殿雄峙于3.2米高花岗岩台基上,前设束腰式月台,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次间装四抹隔扇,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二)四川平武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城内,占地27800多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迄今已有560多年历史

全寺以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为中心,前为天王殿,后为万佛阁,左为大悲殿,右为华严藏(存放经书,转轮藏)。

报恩寺建筑的多处保留着宋式遗制(前殿后阁),为适应当地的防震要求,结构上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处理手法。建成后经多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

所有柱、额、梁、枋、椽、檩等木构件皆用珍贵的楠木制作,有虫不蛀、鸟不栖、不结蛛网之奇。 是明代大型寺院建筑的代表作。

9.3 明代砖石佛塔建筑

(一)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和重要象征。

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李太后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

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 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为现存宝瓶式喇嘛塔中比例最佳的作品之一。(双重须弥座,亚字形金刚座)

(二)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是当时中国境内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

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

塔平面呈八角形,共计十三级,通高47.31米。 自下而上逐层递缩,塔檐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形如锥体。

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用七色琉璃装饰,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

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三)显通寺无量殿及铜殿

显通寺又称大孚灵鹫寺、永明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

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

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

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通过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铜十万斤。 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铜殿之一。

————

多年前曾去过五台山,参观了大白塔和显通寺。可在学完这节课以后,发觉自己似乎是白去了。

所谓外行看热闹。

以后有机会再去吧,第二面之缘,必定会好好珍惜。

放张我们自己拍的大白塔吧,那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懂,但还是留下了很难忘的照片。

(心尧拍摄于五台山)

下一篇会整理明代的祠庙宫观与陵墓建筑,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哦。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 FIN -

Hash:d0d12e761beef102520a1e4ac56ce8030a5508e6

声明:此文由 心尧九十八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