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起源略考与“黉山书院”释义‍‍‍‍

作者:吴江 2021年6月8日

一、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对书院作过解释:“院者,垣也”。书院是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的藏书之所,似乎就是古代的图书馆,今人常将“图书馆”三个字缩写成一个方框,里面填个“书”字,可能就是沿用此意。

二、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载:包咸“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后住东海,立精舍讲授。”《三国志•魏武帝纪》载:“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将它们当作书院的前身未尝不可,但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三、书院这个名称始于唐代。随着纸张的大量使用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必须建造较大的院子来安置藏书,以方便读书人,于是就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元代欧阳玄在《贞文书院记》中说:“唐宋之世,或因朝廷赐名士之书,或以故家积书之多,学者就其书之所在而读之,因号为书院。及有司设官以治之,其制遂视学校……”书院根据主办者的不同,也随之形成了官办与私办两类。唐代最初设立的官办书院是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私办书院有张九宗书院、义门书院等处。

四、 春秋之前的学校: 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奴隶制社会夏朝的学校称为“东序”、“西序”。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叫“右学”、“左学”,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全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学制小学约为7年,大学约为9年,两类学校的教师和教学科目按规定有些不同。西周学校的特点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因为唯官有书、唯官有器,所以就官而学。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五、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古史数据关于春秋时期官学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子产“不毁乡校”﹐当时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这不仅是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断学校﹔同时﹐也是由于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因而官学必然地要衰废。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这些是奴隶制官学衰废的历史背景﹔而“士”的出现﹐则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

士阶层的发展是春秋时期私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在社会阶级关系不断分化集结的过程中﹐士阶层有了新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者或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争先“招贤纳士”。当时﹐士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士无定主”﹐因而成了统治者竞相争取的对象。春秋初期﹐出现了“养士”之风﹐如《国语‧齐语》中说﹐齐桓公养游士80人﹔“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与坐者以十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到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就更为盛行﹐诸侯国君﹐如秦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都一度为士众所归﹐尤其是齐威王和宣王建筑了高门大屋的稷下学宫﹐“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史记‧田齐世家》中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士阶层中有些人抱残守缺﹐墨守成训﹐有些人则转变成为批判旧奴隶制﹑批判旧文化的思想先驱。士阶层产生﹑发展和分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产生﹑发展的过程。

春秋中期已经有了私学﹐是可以肯定的。《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了郑国邓析办私学的事迹。邓析私学不讲诗书礼乐这套旧课程﹐讲的是自着的《竹刑》﹐专门教人打官司“学讼”﹔《列子‧仲尼》中﹐记有郑国伯丰子也和邓析同时开办私学。这些都是在孔子私学之前。鲁国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办私学﹐传说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私学的学生吸引过去﹐几乎使孔子私学垮台。到了春秋末期﹐私学日愈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是当时的“显学”。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私学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私学冲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育对象由贵族扩大到平民﹐教师可以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有了较广泛的联系。由于各家各派相互抗衡﹐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既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同时又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各家各派的大师辈出。孔子﹑鬼谷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等是其中的佼佼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大贡献﹐还在于教育理论上的成就﹐尤其是儒家在教育理论上的贡献。儒家后学﹐总结了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撰写了《学记》﹑《大学》﹑《中庸》﹐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学制的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等方面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自成体系的教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六、关于黉山。称黉山为历史文化名山一点都不为过,有两位历史名人都曾在此建讲学,授徒。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鬼谷子曾隐居比山,在鬼谷洞内讲授军事作战方略,他的弟子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都不远千里来黉山求学,誉满天下。另一个是汉儒郑康成,他游学淄川时,见黉山钟灵毓秀,树木花草葳蕤茂盛,随在此授生徒500余人,并引来四方很多文学之士。据传刘备15岁时,曾来此师事郑康成。

综上所述,关于鬼谷子在黉山鬼谷洞收徒讲学之所可否称之为“黉山书院”,经过历史和文献考证后,笔者认为:从纯学术角度严格而言应称之为“黉山私学”更为准确。如果从便于大众理解的角度去打比方,亦可以形象称之为“黉山书院”。但此“书院”一定要打引号,因为书院真正出现是在唐代。以此,建议在讲学中首先应阐明鬼谷子教学的地方不是官办的“泮宫”和“乡校”,而是春秋时期的“私学”。为了便于今人的理解,可以姑且称之为“书院”。这样,就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利于今人理解,因此也就既纵横,也捭阖了!这也算是是鬼谷子智慧在考据学、训诂学上的学以致用一则矣。

作者 吴江 简介:

大杨集团副总经理;

大杨服装文化博物馆馆长;

社会职务:

大连市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 大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客座教授;

• 大连市普兰店区文联副主席;

Hash:e27f71515cd3a338b3508295fc230f3b2d193aac

声明:此文由 国学与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