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3个来自平山!

小编最近了解历史文物的时候发现

河北博物院有十大镇馆之宝

其中三个来自平山中山国

古人常常将故事埋进器具里

我们便从这些器具里挖掘历史

快来跟随小编一起了解

展览在河北博物馆的平山文物吧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底部是两雄两雌跪卧的梅花鹿,四龙四凤组成案身。四龙独首双尾,上吻托住斗拱,双尾向两侧盘环反勾住头上双角。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

这件铜案结构繁复而严谨,制作工艺精湛。全器各部位分铸而成,再经过精妙的嵌铸和铆焊连接,使其外观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据学者统计,这件器物是由78个部件,以22次铸接,48次焊接成形的。此外,全器的细部装饰也极为精致,采用了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错金银工艺,所谓“错金银”,就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纹刻出沟槽,再将金片(丝)、银片(丝)嵌入沟槽内,最后将器物表面错平磨光。中山国的能工巧匠们以错金银工艺将铜案装饰得富丽优雅,体现出中山国工匠卓绝的工艺构思和高超的铸造技艺。

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长51厘米。猛虎身躯浑圆、色彩斑斓,弓身右曲,三足着地,一爪腾起,正将捕捉的小鹿送入张开的巨口之中。老虎的凶猛与小鹿的弱小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战国时代风格。动物腹下刻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及工匠姓名。

器身铸成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两耳直竖,双目圆睁,尾梢上卷,身体浑圆并向右侧弓曲,左侧的前后两腿用力后蹬,右侧的前后两腿前屈,右前腿以肘着地,用利爪抓住一只小鹿的后腿,张开的血盆大口正紧紧地咬住小鹿的后身。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却始终无法脱身。虎身与鹿皮毛的斑纹,均采用错金银工艺制作,黄白相间,生动逼真。虎的颈部和臀部上各立有一个长方形銎,銎的两侧立面装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两銎口沿直线相交,形成84度交角。

铁足大铜鼎

1977年平山县三汲村战国中山王墓出土,高51.5厘米。是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铭文字体修长秀丽,文句典雅优美。

从铸造技术方面讲,这件大鼎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铜身铁足,铸造技法在古代铜鼎中十分罕见。除了独特的铸造工艺,铁足铜鼎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鼎身的长篇铭文上。鼎的外周布满铭文,共计77行、469字铭文,铭文数量仅次于著名的毛公鼎。大鼎铭文书法价值极高,历史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Hash:09b841021d8e7866e7266230e740b6e0d2c84b6c

声明:此文由 平山县旅游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