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道上的文化村

在太行深处的井陉秦皇古道北线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名叫赵村铺。古道东承鹿泉,西去山西,村子自然是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村民祖祖辈辈在此生息已历600余年。他们曾目睹西风瘦马,聆听驼铃声声,品过南腔北调,古老的文明在这里交会、沉积、定格,融入村民的血液,形成种种记忆。

□本报记者杨惠玲通讯员海军/文

本报记者张晓峰/图

赵村铺坐落于井陉县城西北部山区,东邻古城威州镇,西邻汉唐天护古城,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是井陉县首批文化示范村,2014年被评为河北民俗文化名村。

村庄绵延600年

赵村铺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块东高西低较平整的台地上,东倚苍山九龙口,西纳清凉山川之灵秀。一辈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说这个台地是个“墨台”,出人才,是人杰地灵的宝地。明朝景泰年间,高氏、王氏先后迁居此地,随后有杨氏、李氏、焦氏、孟氏、许氏、贾氏也相续迁来,商定建村。这里原有刘赵村一户张姓人家开的饭铺,叫赵村的铺子,所以立庄名为赵村铺。

赵村铺是一个典型的明代村落,有三条老街,东街、南街和西街呈“丁”字型分布,每条街的顶头各建一阁,与村民住宅自然围成村落,封闭严谨。而三街中又有十二条巷道可通村外,便于疏散,突出了“既闭又疏”的特点。

漫步在赵村铺的三条老街,两旁显得有些寂静,百十年前官宦人家的石鼓门墩、上马石少了昔日顽童爬上爬下,颜色正由青变白;老年间买卖人家的商铺大板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果隔着手指宽的门缝往里望去,富贵人家的砖雕影壁依稀还能透出当年的繁华模样。

高姓和王姓是村中的两大家族,辈分相同,兄弟相称,在人数上占了绝对多数,所以建村伊始他们便在东街、南街分别盖起“高氏宗祠”和“王氏宗祠”。宗祠除了在过年以及清明举行诸如“追宗怀远,宣德彰功”等家族祭祀教育活动外,大部分时间是由家族出面聘请老师,利用这个地方为同姓子弟传道授业。据统计,明清两代赵村铺考取进士者有六人、贡生三人、举人三人、武生三人,其他名士共计百余名。民国初,村里兴办学堂,培养出大批优秀学子,建国后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村民们认为,狮子能驱煞避邪、镇守平安,因此在赵村铺东、南、西三条老街的交会点,面南安放了一大一小两尊威武雄壮的石狮子,于是大家习惯地称这里为狮子街。石狮子西侧约十步左右有一棵数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树,相传树苗由开村始祖从山西洪洞县带来,平时树下常坐村中长者,他们除了在这里夏纳凉、冬晒阳、解经藏、讲贤良,谈天说地话榆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观民风、判邪正,息事宁人化纷争。

站在石狮子旁,三阁两祠一览无余,政府法令、通知告示都会在此张贴,因此对于村民来说,无论是地理位置抑或在内心情感上,这块地儿都是他们灵魂深处名符其实的德行圣地。

秦皇古道穿村过

在赵村铺,古老的秦皇古驿道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村西的文昌阁下仍能清晰地看到布满车辙印的青石板路。村西的石板道、西阁的石板坡,所留的遗迹依然可见。

村子里现存的古迹倚古道所建,依次有五龙桥、古戏楼、龙王庙、文昌阁、石狮子、长福阁、保泰阁。依古道形成的西街、东街、南街,沿街有板搭门店铺。西街有张家的饭铺,高氏家族的药铺“德丰裕”人称西铺,王家的钱庄、杂货铺;东街有馍馍房、布衣铺、油果铺,王氏家族的药铺“广泰成”人称东铺,有高氏家祠“追远堂”,王家北院二道院木门楼、东楼、西楼,进士公门第等;南街有“王氏家祠”,王家老院,高家古宅。沿街还有许多拴马石、多口古井,每口古井都有几百年历史。这些文物及古宅,不仅丰富了古道文化,同时对古道起到了保护作用。

长福阁、保泰阁、文昌阁三座古阁的建筑规模大体一致,均依势而建,分为两层,高三到四丈不等,第一层都是巨大的青石筑基起墙,中间留着宽高各约一丈的拱型石券,似城门洞,券下的地面用青石铺成,至今依旧车辙斑斑。三个阁每边长约两丈,阁的一侧设有台阶通到上面。第二层的建筑都是蓝砖墙蓝瓦顶,走兽飞檐,铜铃叮当,雕梁画栋,前后明廊,中间主殿上方梁檩椽榫卯衔接,清晰可见。在方砖铺就的殿中各自供奉着不同圣像,东街的长福阁中供奉太上老君,南街的保泰阁上朝南供奉武圣关公,西街的文昌阁上有主宰天下、村落和家族文运文脉盛衰的文昌帝君,又曰文曲星。

文化村里特色浓

赵村铺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拉花、武术、骑驴、晋剧等民间文化久传不衰,传统的节日民俗活动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古时候,秦皇古道多有艺人通过,说评书、杂耍、小唱等艺人经常在此借宿,并且给村民演出,为村子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清末民初成立的晋剧团演出的古装戏名扬乡里,清末民初成立的武术队、民国初年成立的拉花队和骑驴团等至今依然传承不断。2006年,村里的拉花、晋剧、武术、舞蹈、曲艺、骑驴等文艺队组成了井陉县农民艺术团,多年来组织演员到周边村义务演出,每年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民俗节日活动中正月十九的过会,在赵村铺村民眼里可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过会以迎“杆”活动拉开帷幕。“杆”是由一根碗口粗细、10多米长的木杆为骨,通过在“杆”上增加横梁,再把各型花炮、彩旗捆扎其上,迎风猎猎,气宇非凡。迎“杆”活动的人数突出规模效应,表演形式不拘一格。一大早,“杆”在本村数十名青壮年男子的托举下,在各村前来助兴的彩装行进表演队伍的护送下,和着铿锵锣鼓、悠悠唢呐和震天的礼炮,前呼后拥绕街前行,场面蔚为壮观。

此时,街道两旁人家的门口、台阶、房顶上,站满了本村和十里八乡走亲访友看热闹的人,每个人脸上都写足了喜庆的表情。大约一个多小时后,行进队伍抵达晚上燃放焰火的场所,这里离村子有点距离,被人们称之为“火场”,能容纳一千多人。进入火场后,长长的“杆”被村民竖起在火场北面。

一街三戏台,这台唱罢那台登场。村民只要在家门口放条凳子,演员就会站在这儿表演一段,从上午到晚上连续不断,这是赵村铺过会的特点。在文武场中间再穿插拉花、划汉船、老娘送闺女、卖菜、锔缸等各村独存的稀有剧种,观众群里不时会发出阵阵笑声。一天下来,演员不疲不倦,观众流连忘返。

夜晚,焰火是赵村铺的主角。火场上,先是从地面升起的礼炮如天女散花映红了整个夜空,倒扣的锅子火喷射出火树银花的世界,照得满场都是喜庆热闹的气氛。最引人注目的是“杆”,杆火点燃后场地上的人声小了许多,人们都抬头注目,看着杆火由下向上一节节攀升,“啾啾啾……”几颗彩弹升起,带着悠扬的音乐在空中奏响,音乐过后,噼里啪啦鞭炮又作响,一会儿又众炮齐鸣,如雷声大作,看得人眼花缭乱,听得人心灵震撼。这时再看看仰望杆火的人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Hash:6516d17218f071aab371ea1c5bad99348483b3c2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