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寺的传说

司增林/文

大名城东曹村之西,有一片断砖碎瓦高地,传说这里就是闻名的“兴国寺”遗址。

兴国寺是唐明王的得力军师阮天刚、李春风所建。此寺方圆八百多平方丈,青砖蓝瓦所筑,嵬然兀立,巍巍壮观,是古天雄一带庞大的名寺之一,远远望去,寺中央那座气势森然的“青葫芦阁”,最引人注目。阁的前庭有块上刻“兴国救民”四个大字的青石碑。

相传唐朝时,有位无儿无女的李员外,孓然一身的阮林给他种植桃李园。憨厚老实的阮林,终日生活在桃李园内。

一天夜晚,他坐在幽静皎月的桃李碎影里昏昏欲睡,在朦胧中影影绰绰见从空中飘下一件东西。他惊起看时,原是一张秋水画。画中是位身穿青丝,手提青葫芦的女子,迎着飒飒的霞风,轻颖地跚跚走来。阮林看后,非常惊喜,便把她贴入中堂。日复一日,天长日久,遥遥欲下的女子真的走下来了,从此就与阮林相依为伴,结为夫妇,生活非常和睦。后来,生了一对孪生子。李员外闻之,便以厚礼祝贺。在和阮林交谈中,李员外说出愿养一子为依靠。于是阮家便将次子送与李府。员外一家喜出望外,如残冬又迎来了春光,于是员外为孩子取名为“春风”。阮家为孩子取名为“天刚”。

自从两个孩子懂事起,他们的母亲就教 育他们如何做人,还讲了许多奇妙的故事,引导他们怎样为国为民出力,并要求他们象青葫芦一样,死而青春为人用。这些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上撒下了爱国助民的种子,两个天真的孩子在青葫芦上刻下了“兴国救民”四个大字。随着他们年岁的增长,好学之心愈来愈强,博学广问使他们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不久,朝中招考,两人双双考中,凭着卓越的才能,做了唐明王的军师。

当时天下一片混乱。在贫苦中长大的阮天刚、李春风,深知农民的疾苦,入朝后,便向明王进谏,要求改革法制,重整天下。这样一来,便触及了一些欺上瞒下的贵族,他们嫉贤抗革,并千方百计在明王面前加害于二人。唐明王听信了谗言,贬去了阮、李的官职。二人望着又要重新沦落残境的国家,感到前景渺茫,痛不欲生。他们怀着失意苦闷的心情回到故乡。当来至曹村西时,他们看到百姓们正围着一颗青葫芦祷告。百姓闻之是二位军师,便拜跪要其救国救民。天刚望着与家中一模一样的青葫芦,抚摸着巧合的“兴国救民”的四个大字,触动了心扉,想起了自己的夙愿,举首面对百姓,激动万分,与李春风洒泪对天发誓,要舍身救民,重整天下。当时天旱地涸,再加上示岁官的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很多地方已暴发了农民起义。

农民的暴动把唐明王从享乐中唤醒,于是就采纳了宰相的建议,诏阮天刚、李春风回朝,掌管朝政。他俩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贬官私仇,上任后亲自出马,剔除赃官,放粮济民,救定天下。不久,民

气劲昂,国威大振。阮,李不忘促使他们改革的天雄百姓,和使他们走上救国救民之道的青葫芦,于是在振兴国家的发源地,筑起了大寺,取名为“兴国寺”。把寺中央大阁命名为“青葫芦阁”。

“唐修寺院朱建圈”。阮天刚、李春风就是自唐朝建寺的创造者。传说自燕王扫北后,又调整了大名府,重修了兴国寺,增设了四门,前后庭增建了神佛铜像,使此寺更添巍峨堂煌。这就是后来被络绎不绝的游人所传下来的“碧玉阁”。

编辑:罗楠 审核:冯军兵

联系电话:0310—6572336

投稿邮箱:dmxwxb@126.com

Hash:3a7344adc65d69396a5ced32734bcdb5f53ed933

声明:此文由 融媒大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