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原村土布——千年古县的质朴华章

赞皇县,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县境内有山名巑,县志载周穆王讨逆战胜于此,封为赞皇山。春秋曾属鲜虞国和晋国,战国时又先后属中山国赵国,晋为常山国房子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县时,以山谓县称,称赞皇县,至今有1400余年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千年古县”。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赞皇县,历史上曾出过3位状元、12位宰相、45位进士,史称“文星聚秀之地”,有“唐相故里”之称。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陈锡联、秦基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有“冀西十三县,赞皇是模范”的美誉。赞皇县文物古迹众多,有坛山石刻、治平寺石塔万坡顶遗址李氏墓群、秦基伟故居等。

在赞皇县城西侧高地上,万坡顶遗址屹立在此,距今已有5000多年。据考古发现,早在 “万坡顶遗址”的新石器时期,赞皇古人已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开始了纺棉织布。

上划粗线标题

手工布艺,传承千年,在现代工业的重重包围下,它似一棵原生野花,娇小而孤傲地绽放着稀世的美丽,重温那最原始的温暖。

古老与现代,时尚与古典,在赞皇原村的手工艺品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古老的工艺融入现代化的手法,让非遗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散发光彩。

三时非遗百衲土布

感叹于土布的质朴华章,2019年,三时团队曾亲身前往赞皇县采风,探寻土布的前世今生。

在赞皇县,农村妇女纺花织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只见纺织车间,数十架织布机并列排开,“织妇”们忙碌异常,投梭、拉扣、踩踏板……“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中,一根根棉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原村土布是古老传统工艺与时代消费理念完美结合的产物。2013年,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被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这里,以传统与时尚、朴素与高贵相结合,织出的精美的产品,传承着纺织文化和古老的纺棉工艺,千年文化成为了这里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

手工纺织的土布,它以纯棉为原料,用原始的纺车,木织布机一梭一梭精心编织而成。土布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它的发展是黄河文化的见证。在手工机器纺织的时代,这项古老的工艺,在中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最近的半个多世纪,手工纺织的工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濒临消失、几近失传。

在整个中国,掌握手工纺织这项古老技艺的人屈指可数,以有机种植的棉花作为原料,以最传统的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来生产,每一道工序都由经验丰富的织娘纯手工完成。

上划粗线标题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都是土布成品,一寸寸土布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在工艺师的妙心裁剪下,被做成较受人接纳、喜欢的服饰、床品……去掉浮华,本色最真,殊不知其在进入大众视野,真正被打上商品的标签之前都经历了多少繁琐复杂的工序?

带着同样的问题,通过和数位老手工土布匠人交谈、聊天,并动手参与到他们织布的宏大“工程”中去,我们对土布的认识更加深入。一块土布的制作,一般要经历采棉—纺线—定经—刷线—掏缯—搡抒—织布—缩水—晾晒—验布等七十二道工序。

从源头上保证棉花的品质,是原村人生产的第一步。充足的光照、丰沛的水源决定着赞皇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可以生长出优质的的棉花。在收获季,熟练的采棉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采摘,并将带籽的棉桃运往压花厂进行弹花,棉籽从棉中弹出,加工成能够纺线的棉花后存入棉花库,最终会被手工艺人们用来织成柔软舒适的土布。

在摇动纺车时,要做到手拉棉花卷的速度和手摇纺车运转的速度相匹配,用的不只是手艺,更考验熟练程度。就这样循环往复,一圈又一圈,直到纺成一个直径十厘米,长十五厘米的穗子时才能取下来。一道道纺织工序,无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朴实,饱含着手工的温度和岁月沉淀的流光。

织好成型的布匹,是要经过缩水处理的。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来自深山的自然涓流,为土布完成缩水洗礼提供了天然优势。《明史》地理篇记载: 赞皇县,西南有赞皇山,济水出焉,亦曰沙水 。济水流入宁晋县,并入泜河。另外还有一条重要水源,名曰槐河,源出河北省赞皇县西南之赞皇山,因河身弯曲,状如槐虫蠕动,故得此名。槐河、沙水悠悠地流过古县,匠人将布泡在水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布用棒槌敲打,铸剑淬火,其理如一。缩水的布在阴凉通风处单层挂起,不能摞压,徐徐的风拂去原村人额头的汗水,也使布自然干燥。

三时非遗土布包布本

三时非遗土布被(儿童/成人)

上划粗线标题

在土布制作的复杂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序——染色。原村土布主要采用泥土染的方式,在保留传统染色工艺基础上,以红色矿土为染料,开发出的一项纯物理手工染色工艺。

太行山腹地一带,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流崎岖,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孕育而成的褐色红土,经石头风化后,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是天然的染料,但甚为稀缺,匠人们常年跋山涉水,穿梭在深山丛林之间,像寻找宝贝一样寻找红土的踪迹。每当发现红土的藏身之处,有经验的老者都乐开了花,捏一把红土放在鼻尖嗅一嗅,或者在手指尖搓一下感受它的粘度和质感,就能辨别出红土的质量,不由感叹道“这些都是自然独有的恩赐啊”,然后小心翼翼地一铲铲挖掘,装篓,充当着“大自然的搬运工”的角色。

赞皇县红色矿土

对于来之不易的红色矿土,人们总是心怀敬畏。用筛网过滤除去土中含有的石块、碎石块、腐叶烂叶等等杂质,并严格按照标准对土进行分级,以便筛选出粒径更小的细土等。然后在精选出的红色细土中,加入适量比例的温水,进行物理的稀释。只见在有岁月痕迹的陶瓷缸中,温水一点点渗入红土,温水给红土以温度,红土给温水以色彩,在时间一分一秒的转动下,水与土完全交融,红土的颜色在温水的渗透下更加坚固、更加鲜亮。

有了泥土染的染料,紧接着就是染布了。由织娘们含辛茹苦织出来的纯色土布,经缩水后,朴实不失绵柔,当一寸寸土布浸入精制的染料,沾染上泥土的颜色,织娘们仿佛达成了美好的心意,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为了上色均匀,匠人们需用每隔2小时在红色泥浆里用双手对土布进行反复揉搓,一次至少花费四十分钟。经过两天两夜的漫长浸泡和20余次的来回搓洗,土布的变身马上就要完成了。

匠人们把这些土布从褐色泥浆里捞出来拧去水分,装在盆子里,带去十几公里外的槐河边进行清洗。槐河发源于赞皇县西南部嶂石岩,穿赞皇县全境经石家庄市出境入邢台市,再至衡水市,最后注入滏阳河,绵延达七十九多公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槐河,当地人饱含着特殊的的情感,平时几个人会端着盆子来到河边,一边洗衣服,一边拉家常,辛勤劳作的身影下欢声笑语一片。匠人们来到河水边,熟练地把染好的土布在湍流的河水中进行清洗,并用洗衣服的棒槌一轮轮地敲击捶打。经过褐色矿土染色的土布,在一次次地冲洗下,奇迹般地褪去浮层的土色,变成了温润的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色泽显得更加自然、柔美,变得更加具有温度感和亲和力。

三时非遗土布窗帘

经介绍,这些经褐色矿土染色的土布具有调节新陈代谢、有效防御紫外线、肌肤亲和力强等特点,特别适合抵抗力差和体质虚寒的人群。它独特的温热感利于增加人体微循环血流,调节神经系统,疏通经络,改善睡眠质量,又因其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对人体皮肤起到意想不到的按摩作用,这些都是现代化机器加工无法实现的。

上划粗线标题

“吱扭吱扭”“咣当咣当”……纺车和织布机的声音在屋子里响起,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熟练地操作着这些“老物件”。有节奏的声响,让人恍如回到过去。是的,物和人是分不开的,在了解土布的制作工序时,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劳作者身上。

在采访中,一位老奶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奶奶讲年轻时她曾是一名戏剧演员,退休后不愿追随儿女在城里生活,而是选择了在家里重新拿起梭子,纺线织布。每天,成坨的棉线、老旧的纺车和织布机成了老奶奶最好的陪伴。她说:

织布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使得人们有了衣服穿,做人不能忘本,不能丢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宝贝手艺。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做这些了,我能动一天,就不会停歇。

通过和老奶奶的谈话,深深体会到她像懂自己的孩子一样,懂得每一股棉线的使命,懂得纺车和织布机发生的声音,倾听它们的声音,老奶奶像在倾听遥远又亲近的故事,一点也不觉得孤单。

在赞皇县,上有过了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下有新婚不久的90后女孩,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织娘。织娘们从儿时就开始学习织布,一织便是一辈子,织布是她们家中的衣物、床单、被套……也是她们赖以生存乃至更好地生活的一种技艺,可以说,土布是她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织娘们将自己从母亲那里学来的技艺教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出嫁后又将之教给自己的孩子。一门技艺,代代相传,成为几代人的坚守和共同的记忆。 手制的延续里,有着机器无法替代的朴素、绵长,就像一天一天度过的温柔平淡的小时光。

这个时代一切都发展得太快,纺车可能意味着古老、缓慢,手艺人可能大多“固执”,但同样的,他们代表着最传统的一切,代表着传承、信念,都只为保留他们最珍贵、最引以为傲的手作工艺。鉴于土布的制作工艺和独特价值,三时品牌甄选土布作为主要原料,在团队的齐心协力下推出了看似简练却极不普通的土布系列。

三时2021新款非遗土布系列

土布生产出来十分不易,那么用土布做成各种成品更需精心设计。三时一直都在寻求设计和生活方式达成、意识形态回归之间的最适合的关连和呈现、表达,直到发现了土布,发觉到土布手作的温度。一丝一絮敦厚的土布在劳动者手中,那最原始的手工痕迹及棉花质感,传达着从容至简的生活哲学,也成就了织物朴实的内在和张扬的生命力。

Hash:68ff24ae7b2e41bc23037fd28ea01358d5e6f99f

声明:此文由 三时一默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