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升仙桥》全剧 赵学忠 刘秋红等主演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 仅供学习欣赏,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我们,即刻删除,谢谢!

【大众剧院】豫剧《升仙桥》全剧 赵学忠 刘秋红等主演

升 仙 桥(新编古装戏)

故事梗概

郸城古称“丹成”,传说是道家鼻祖老子炼成仙丹的地方,故名“丹成”,后经有关部门核准改为郸城。郸城县城中心大街的洺河上有一座桥,名为王子升仙桥,因相对其他几座桥建造较早,当地人又叫大桥。桥北右侧有“王子升仙处”石碑一座,现有一棵年代久远的大槐树,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们便在此烧香、祈祷,为古城郸城历史景点之一。说起王子升仙桥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神话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郸城东北30里王家庄住着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年轻人,人们都叫他王子。一天早上,王子担上两捆木柴到“丹成”集上出售。因起身太早,到“丹成”天还没亮。为御风寒,王子到桥下洞里避风。走进洞中,见两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正聚精会神地下棋。于是,王子便站立一旁看了起来。长者下了一局又一局,王子看了一盘又一盘。只见天热了凉、凉了热,树叶青了黄、黄了青。王子看得入了迷,早把卖柴的事忘掉了,就这样子一连看了数个日日夜夜,也没觉得饥饿。最后还是长者开了腔“年轻人该回去了吧?”王子这才想起家中老母、妻子还在等他卖柴买米哩。他走出洞来,一看什么都变了样。进洞时还是一个露水小集的“丹成”,出洞时变成了一个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大城镇。不是看见北城门上的“丹成”二字,王子还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呢!摸摸自己的木柴、扁担已朽成了灰尘,就连斧头也锈成了铁疙瘩。

王子莫明其妙地朝着东北往家走,可到了自己的村子,却一人也认不得,一说自己是王子,许多年轻人掂棍就朝他打来“王子是我们的祖先,你是个疯子,竟敢胡扯八道来骂人。”王子看无人收留,又要挨打,转身就跑。王子在前面跑,小伙子们在后边追,他围绕村子跑,绊倒爬起再跑,每绊倒一次起来便鼓起一个大土丘,不多时王家庄变成了丘岭地。这时村人才相信真是他们的王子爷回来了。想收留时,可王子又朝郸城跑去了。人们赶到郸城一问才知,王子已在郸城洺河桥上升仙成道了。

从此,郸城洺河大桥改叫“王子升仙桥”,王家庄也改名为王子庄。

后来,有人写了一首五言律诗:“王子去求仙,郸城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在豫东、皖北一带民间传颂着。(王雪涛)

郸城历史

郸城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丹成”、“仙城”美丽传说。

郸城是千年古县史有记载。《郸城县志》载: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由此可以佐证,郸城是千年古县。

至于郸城地名的由来,自有“丹成”、“仙城”之说可以明晰。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直至1949年,洺河北岸仍有老君庙、炼丹炉遗址;战国时,王子(鬼谷子王禅chan)到洺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有诗为证:“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建国初期,当地小学生尚有以此诗描仿练习大字。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洺河上有“王子桥”。原桥墩石上刻有“名阴胜曲地,王子升仙桥”字句。由此,郸城地名为“丹成”、“仙城”谐音演化而来,实有可考。

况且,我县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墓;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更有“郸城八景”之说:汲水渔歌、汲冢清风、虎头烟村等。

古代书家墨宝璀璨,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之乡”。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Hash:b3be2e3bb128cce51ad4028c42f131ebb7a87ae7

声明:此文由 大鼎豫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