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集:讲述红色电台第一部发射机的故事
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翻开厚重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记录了一段段直抵人心的红色故事、一个个继往开来的历史瞬间,是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砥砺奋进最好的见证。
建党百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联合推出《红色印记——百件革命文物的声音档案》。
第41集:我们是XNCR
• 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这里是用现代技术复制的、老一代播音员夏青的声音,所讲述的这件文物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发射机。
• 从这里发出的红色电波曾经穿越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震撼民族解放的万里长空。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这台重要的广播发射机曾辗转多地,最终被带入北京,安置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如今,外表锈迹斑斑的它静静矗立在展柜中,如同一位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人,默默讲述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时光倒转到八十多年前,我们来听听这台广播发射机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延安被严密封锁,原有的纸质刊物已经无法适应宣传形势需要,通过广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迫在眉睫。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常瑞卿介绍:
常瑞卿:要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中国共产党为了冲破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地域封锁,决定建立自己的人民广播电台。
没有大功率发射机怎么办?1939年,转机来了。
延安新闻纪念馆原副馆长李娜:在1939年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右臂骨折,赴莫斯科疗伤。1940年的春天,他回国的时候向共产国际争取到了一台广播发射机,经过长途的跋涉才运回了延安。
这台苏制广播发射机被拆卸打包,从莫斯科空运到新疆,再用汽车经兰州、西安辗转数千公里运抵延安,像拼插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再被焊接起来。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筹建电台。周恩来专门指派曾经在清华大学学习电机工程的傅英豪、唐旦夫妇负责发射机的技术问题。
傅英豪曾回忆说:当时我双手一拍大腿就跳起来了,很惊讶地问他,你说什么?去延安?是不?去建设我们党的红色广播电台,是吗?真的?
△傅英豪、唐旦夫妇在延安
在延安城以西19公里、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小山村王皮湾村被选定为发射台台址。发射机动力不够,傅英豪就找来报废汽车的引擎,用皮带连接到发电机上。傅英豪的儿子傅延延回忆,父亲在世时总说,每个人都把器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傅延延:有一次管子漏气了,坏了,他就特别的悲伤,抱着管子像抱着小孩一样,这就能看出来,他拿着那个当做他自己的生命。
饱经风霜的土窑洞记录着当年广播人的勇气和艰辛。没有降温设备,技术员在窑洞墙壁上凿方槽填冰块;缺少发射天线架,就用三根大树杆捆成“丫”形竖在山上;没有报时器,播音员就用筷子敲碗,发出“铛铛”的声音。
△英籍专家林迈克教授和电台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改装广播发射机
电影《声震长空》:“铛……铛……铛……刚才最后一响是上海时间19点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请记住,我们的频率是,波长61米,周率4940千周......
1940年12月30日,王皮湾村十几平米的窑洞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第一次呼号XNCR,“X”是当时国际规定的中国无线电台呼号的英文字母,“NCR”是“新中国广播”的英文缩写。当时就读于西北大学的赵勉回忆,对于抗战军民来说,这个呼号代表延安,代表希望。
赵勉:那时候又高兴又紧张,高兴的呀,又该快到了听广播的时间了;紧张呢,就是周围有特务学生,你得偷偷地,钻到被窝里头小声地听。有人轮流值班,把广播都记录下来,第二天刻成蜡版,印成油印小报,到处散发。听到胜利的捷报可开心了。
这第一次呼号是谁播发的呢?其实是来自两位刚满18岁的姑娘。
徐瑞璋:第一次播音,我跟姚雯两个女孩刚18岁。那时,播音室想起来可笑,没有隔音设备,窑洞里拿延安生产的灰色的粗毯子挂在墙上,铺在地上隔音。
△徐瑞璋,播音名麦风
说话的人叫徐瑞璋,播音名麦风,她后来对记者蔡革文说,麦风与麦克风,一字之差,是巧合、也是命运。
蔡革文:因为她叫麦风嘛,人家就喊她麦克风,几十年后,她就被誉为延安第一个麦克风。
一孔土窑洞、一张四方桌、一盏小油灯……艰苦的条件下,一篇又一篇战斗檄文不断从这里发出,有如尖刀刺向敌人的心脏。延安新闻纪念馆原副馆长李娜说,当年编辑常会连夜编稿,第二天一早快马加鞭送到19公里外的王皮湾播出。
李娜:广播科是在清凉山上,冬天淌过延河水去送稿件。像夏天的时候河水涨了,他们就用油纸布(把稿件)包起来,顶在头顶上泅水过河。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
目睹了广播试播情景的丁戈专门创作了一首名为《XNCR之歌》的台歌。当年,这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王皮湾的上空,鼓舞着广播战士排除万难、艰苦创业。
△《XNCR之歌》歌词和曲谱
爱憎分明、清脆嘹亮的播报,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沦陷区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兆麟生前回忆,当时听众把电台比作指引光明的灯塔:
杨兆麟:(听众说)听到你们的广播,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找到灯塔一样,因为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办广播,作用非常重大。
1943年春,因为这台英雄的广播发射机大型电子管损坏,层层封锁中无法维修更换,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只得暂时中断播音。直至1945年9月,在抗战的胜利声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又恢复播音,用《渔光曲》作为开始曲,台址迁至延安西北13公里的盐店子村。
△播音机房内部
此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射机房和播音室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轰炸的目标之一。为了确保广播不中断,中共中央决定筹建备台。
1947年3月,国民党飞机不断对延安狂轰滥炸,电台工作人员坚守岗位直至14日中午播音结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钱家楣的女儿温飚回忆,电台是当时敌机轰炸的目标之一。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转移路线示意图
温飚:最后到三月十几日,播音就经常听到轰炸的声音,甚至有时候就在头顶上,只要听到飞机近了,就中断广播,等到飞机走了再接着广播。
14日当晚位于陕北瓦窑堡好坪沟的备台启用。而这台发射机,则在我军撤离延安时,运到了晋绥解放区的山西兴县。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保管部李琮说,延安解放后,发射机又重新被运回延安。
李琮:1948年4月,延安解放后又运回延安,当做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发射机。1949年5月西安解放,陕北台迁到西安,这部发射机也运到了西安,1959年运来北京,交给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如今的延安人民广播电台旧址
八十多年沧桑巨变,人民广播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的砥砺前行,也传递着新中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之际,老中青三代广播人重新再唱起这首《XNCR之歌》,从“窑洞电台”传承下来的理想与信念,80余载从未改变。
董家鹏:我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董家鹏,1997年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第一部广播发射机的诞生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它的出现极大地振奋着当时全国军民抗战的士气,也成为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端,那些红色电波感人故事穿越时间空间,在今天依然鼓舞着我们,更激励着我勇敢前行,把这种红色精神更好地向大众传播。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共产党员网
审核:谭西丨责编:许安丨编辑:杨一
Hash:c19d812f880035d179d8f12db1921cbed9f788b5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