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有座明代古村落因《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 还是块风水宝地
云南腾冲,中缅边境的清新小城,南方丝绸之路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保留了无数的传统村落。其间,最富有文化底蕴的就是董官村。
董官村,位于腾冲市区西部的云山社区,西靠林木葱郁的马鞍山、南望俊秀的来凤山、北有雄峻的大小茏苁山、东可远眺气势磅礴的高黎贡山,距市区8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董官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董氏祖董救随沐英西征至腾冲,受封武信户候,西征军“分地防守”,董救部驻扎和顺小山脚开屯戌守,并从南京迁家眷集落腾冲。
至明末1644年,军队防守重心西移,董氏六世祖祥叔公迁村于马鞍山脚(即今董官村),现居192户830人,全村基本保持董姓。
在董官村,古宅院、古宗祠、古刹、古大门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商贾文化、抗战文化、侨乡文化、马帮文化等都得以较好地保留了下来,无一不见证着董官村的辉煌历史。
董官村的风水特别好,董家先祖们的选址充分体现汉族聚落选址的传统风水理念,依据周边大小马鞍山等山形地脉,董官处于“马蹄穴”位置,坐山环水、背风朝阳,天高野阔,实为一方宝地。当地民谣曰“大马撵小马,伸出一只胯;有人坐了蹄心穴,整个腾冲说了算”。因此,董官村人才辈出,富商鹊起,在腾冲工商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腾冲有谚语“南刘北邓、东董西董”、“东董西董弯楼子是富家”。“西董”指的就是董官村的董氏家族。他们依托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便利,通过马帮运输,使商号分号覆盖整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东至上海、香港、广州等地,西抵拉萨、加尔各答、仰光等地。
明末清初,董官村就有人到缅甸谋生,建立了“春元记”、“云南茂恒”、“信记”等跨省、跨国的著名商号。
“西董”以董友薰六兄弟最具有代表性。董友薰六兄弟走夷方至缅甸经商,积蓄了大量财力,回乡大兴土木,建成西董建筑群,奠定了董官村的基本空间格局。
西董花园是董官村中最为经典的老建筑,现存建筑四栋,分别为董友薰(六老爷)、董友菊(五老爷)、董友莲(三老爷)及老宅后代居住。西董花园为清式建筑,在里面可以看到花园及穿斗式的木构建筑,虽没有奢华的雕梁画栋,但却也有古雅恬静的韵味。
董官村虽然非常富有,但令其享誉四方的是村民的爱国爱乡爱行善等义举。
抗日战争时期,董官村是盟军抗日反攻战的重要驻地。
1942年5月远征军预备二师抵达腾冲,在江苴召开爱国人士、绅士会议,成立“抗日筹备委员会”,董官村董南轩、董信臣参会,支持预备二师开展游击战。
以董六老爷(董南轩)为代表的西董慷慨解囊,共赴国难,助修滇缅公路,组织物资供应,调济粮食,还慷慨解囊捐献飞机一架。
1944年远征军54军军部、美军情报处进驻董官村。董友菊将宅子奉献给54军做军部。
村民直接参与工事修筑、战地物资运输,村内遗留的国军坟、军部驻地、巷战机枪眼等遗迹记录了董官村人英勇抗战的事迹。
战后修建国殇墓园与小学等,董氏族人皆鼎力以助。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很多历史被尘封,如今董官村历史者已不多,知其善行义举者更是少之又少。
2013年,董官村被列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8年2月,《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播出后,董官村木翠、祥元家的稀豆粉一夜走红。四面八方的食客慕名而至木翠、祥元家,一尝为快,“木翠稀豆粉”供不应求。
文/图 纳兰小鱼
Hash:a41b9c4b62249d97196aafcc20237caa8feb0661
声明:此文由 纳兰小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