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皇陵是从何时开始衰败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曾想打它的主意
在蒙古军队进攻北京的初期,曾经砸毁盗掘金陵,但是,金陵在元代并没有衰败。金、元之间虽是敌国,但元立国后,特别是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一直奉金为正朔,元人处处以是金的继承人自居。所以,金陵在元代还维持着祭祀等礼仪。“道陵苍茫”在元代能作为“京西八景”之一,也就是证明。
金陵衰败是从明朝开始的。
明天启以前,金陵也享受祭祀的,天启元年才罢金陵祭祀。之后,大规模的对金陵的破坏也开始了。
据清康熙二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碑文载:
“金朝房山二陵,当我师克取辽阳,故明惑形冢之说,渭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天启元年,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厌胜之术。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有明末造,政乱国危,天命已去。其时之君臣,昏庸迷谬,罔知改图,不思修德勤民,挽回天意,乃轻信虚诞之言,移咎于异代陵寝,肆行摧毁。迨其后,流寇猖獗,人心离叛,国祚以倾。既与风水无与,而前此厌胜之摧毁,义何救于乱亡乎。古之圣王掩骼埋脔,泽及枯骨。而有明君臣乃毁及前代帝王山陵,其桀谬实足贻讥千古矣。”
本来还是“翁仲半存行殿迹,莓苔尽蚀古碑阴”(见明朝人储罐《大房山金源诸陵》诗)的金陵,在天启二年(1622)和三年(1623)时遭到毁灭性破坏,先是毁陵断脉,把金陵的地面建筑全部砸毁,然后扒开地宫墓道,掘开地宫,把要六、七个人才能抬动的大石头、栏杆、护板、石柱等向墓道和地宫中推砸。当时不仅帝陵区遭到这样的破坏,连处在丰台区的乌古论窝论墓及城近郊的金墓都被破坏了。他们甚至把太祖睿陵所依的九龙山的“主龙”龙脉就是最突出的一条山脊,“龙头”部分砍掉半拉,在“咽喉”部位挖了一个深洞,里面填满了鹅卵石,以为这样“砍龙头”、“刺龙咽”,就能把女真人气运给灭了。
天启三年(1623),十分崇拜武圣关公的明王朝,在金陵原址上修了多处关庙,想以此来压住金女真人的“王气”。现存关庙遗址在睿陵的主龙脉上有一座,道陵享殿基址上有一座。另还修有“皋塔”,就是和岳飞一起抗金的牛皋,在这里被奉祀。
皋塔遗址还有2米多高,正方形,边长3米多。当地老百姓传说是牛皋坟,而睿陵是“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地方。
明朝之所以要这样干,是因为崛起于关东的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所建国号就叫“后金”,在和明朝的数次战争中,都把明朝击败,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和辽阳、锦州之战更把明朝打得一败涂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后金之所以这样兴盛,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坟埋在大房山这块宝地,“王气太盛”的缘故,必须毁陵断脉才能打败他们。于是,明王朝便掘毁了金陵。
清朝入关后,顺治在北京原明故宫登基,又一次“定鼎于燕”,不久,便开始修复被毁坏的金陵。当年,清太宗皇太极四次挥兵入关,打到靠近北京的地方,曾到金陵去参拜祭祖,证明那时各陵陵位还能认出的。但天启三年(1623)后。金陵便荡然无存了。所以顺治朝修陵的时候,只把遗迹还较明显的睿陵、兴陵修复了,其它诸陵未动,对睿、兴二陵的修复,也是象征性的。乾隆年间,乾隆作了一首“望大房山歌”,慨叹金陵被毁之事。并下旨按金陵所存遗迹再作补修措施并整修睿、兴二陵。乾隆十七年(1752)二月,直隶总督方观承遵旨,相度金陵,并进行了修复。
经顺治和乾隆的两度修缮,金陵虽远未恢复原貌,但帝陵陵园的面目还是初步得到恢复。当时对坤厚陵(即诸后妃陵)也进行了修整。“荒草寻飘乎”的局面(乾隆《望大房山歌》)得到改观。
清初,又以山西流民50户为守陵户,每岁春秋致祭享。金世宗二十四世孙麟庆在道光年间专程到房山拜陵,并把这段经历写在他所著的《鸿雪姻缘图记》中。
“麟庆为世宗旁支二十四代孙,久切瞻依,顾因职守攸羁,未克诣陵一拜。且闻山老林密中多虎穴,癸卯秋,遇僧裕泉于宏恩寺,快谈路径,惟老头子(当地对虎的称呼)须防。时以奉使期迫,不果往。
兹于乙巳八月。率两儿,偕裕泉,邀陵户,携竹片及火器,寻路诣陵,始伸夙愿。
乃叩拜甫毕,大风呼来。木叶簌簌有声,陵户呼曰:虎至!急登殿台望之,遥见—羚羊窜过西岭,—虎下饮于溪。陵户曰:此守陵神虎也,不可惊。须臾,风返虎去。”
这段拜陵的描述是很精彩的。不但文字精彩,书中所附图,为我们展示了道光年间睿陵、兴陵的状况。
当时这两座陵以院墙围着,没有大门,沿山路而上便达御路,过了御路便是享殿碑亭,再往前即文中所说的殿台。殿台有石砌台阶,并围着石栏杆。这个地方当是睿陵。睿陵两侧,修筑一道墙,中间开一门,前有碑亭,后有享殿,该是兴陵,兴陵的规模略小于睿陵。
麟庆看到的情况应是乾隆年重修后的情况。他还记述。乾隆十八年(1753)时,乾隆皇帝“亲至睿陵展谒”,命“大学土阿克敦祭兴陵,命金裔完颜氏子孙陪祀”。麟庆的曾祖勉斋公任笔帖式,也参与了祭祀盛典,并得到赏赐。
但这次祭祀也是金陵最后—次受到皇帝亲自派人的祭祀了,以后,房山地方官每年对金陵也只是象征性地祭祀一番,以至于山老林深,连入陵的路都不好找。清王朝灭亡后,金陵惨遭盗劫的历史又开始了。当时军阀混战,各自为政,民不聊生,当然谁也不会想到保护文物。就在陵户集中的房山车厂村,出了以盗墓为生的土匪刘振山,外号“小老虎”。他纠集了上百人,对大房山所有的古墓公开进行盗掘,最显眼的睿陵、兴陵自然首当其冲,这两座陵的宝顶都被挖出—个大洞,后来干脆一劈两半,但三合土宝顶下面竟空空如也,再往—挖就是地表石头了。这时人们才知道清代重修的陵并未修到原陵址上,坟头只是个样子。所以,当时还流传着清朝对金陵是“明修暗盗”的传说。
金陵没入管了,陵户繁衍的后代也不能因看陵而领到钱粮,便在陵区开荒种地,猎羊猎兔。周围的村民也开始大肆砍伐陵园内的松柏树木,拆毁享殿亭楼,撤下木料、砖瓦、石块盖自家的房子,汉白玉修了猪圈,琉璃瓦砌到了院墙上。清代没有修复过的道陵、思陵、裕陵等,更是损毁严重,连地面痕迹都很难找到了。1937年著名的清陵大盗孙殿英专门到金陵巡查,也准备对金陵动手,因为觉察到油水不大,才使金陵免遭一场劫难。
解放前无人管理的金陵,解放后除有几个历史学家偶而谈到外,便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就像《辞海》这样权威的辞书所记述的金陵,也只是从县志上抄的几句话。所以,对金陵的破坏一直在延续,到了“文化大革命”,金陵这片废墟更是在劫难逃,推土机、拖拉机全开上来造田,“向荒山要粮”,各种石人、石兽、栏杆、台阶都被砸毁后砌到梯田上。华表被炸烂,残砖碎瓦被推到两侧的山沟里,太祖陵区被“建成”数层大型梯田。文物干部在1981年循记载往访,如无人带路,怎么也想不到这就是曾辉煌一时的金太祖陵区。
可以说,金陵的衰败到此时,便达到了极致。
Hash:75bb8e58d47824a3cee52858e1cce1dd6167929a
声明:此文由 小强史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