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这些重见天日的神秘古墓竟隐藏着这么多秘密……

最近

文物有关的节目圈粉无数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博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

热播全国

这也证明了

文物所承载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说到文物就不得不提考古

最近

云南考古又有了重大发现

↓↓↓

近日,楚雄元谋江边遗址发现呈长条状的土坑墓,宽度50~60厘米,长度4米,有的长达6.1米。考古人员称,这种大长宽比的墓葬在云南还是第一次发现。

楚雄元谋江边遗土坑墓之一

云南地大物博

“牛虎铜案”等多件国宝

均出自与古墓遗址

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去看看,云岭大地这些年重见天日的神秘古墓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李家山古墓群遗址

李家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江川县龙街镇温泉村李家山,为战国至东汉初期的墓葬。

李家山古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另有金、银、铁、玉、石器物;此外还有各类贮贝器、各类铜鼓、铜编钟、立牛葫芦笙、曲铜锄、孔雀衔蛇纹锥、手执形銎戈、铜柄铁剑及金鞘饰、鹿形金饰、金腰带、各类铜扣饰等精品。古墓群的大部分文物收藏于江川县李家山青铜博物馆中。

出土文物代表

↓↓↓

牛虎铜案

在李家山古墓群出土的众多文物中,牛虎铜案可谓是极为珍贵,它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

牛虎铜案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1995年,牛虎铜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正式认定为国家级文物,1992年的第二次发掘也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寨山遗址

古滇国铜编钟 图源:云南日报

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云南省昆明晋宁区,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至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是石寨山文化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遗存。

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种类繁多。主要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装饰品等。晋宁石寨山古墓群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是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古滇国干栏式铜房模 图源:云南日报

石寨山古墓群出土这些古滇青铜器,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也展示了古滇国社会历史的面貌,使2000多年前古滇国的社会面貌重现在我们面前,从而揭开了古滇国历史的面纱。

出土的文物代表

↓↓↓

滇王金印

滇王金印是在1956年的第二次发掘中发现的。著名考古学家孙太初在上世纪50年代初先后多次主持石寨山的挖掘工作,在石寨山古墓群中出土了100多件青铜器,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滇王金印”。

大波那遗址

大波那墓地位于云南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墓葬规格在云南战国至西汉时期属大型墓葬,应为洱海区域内一个等级较高的墓地。

该墓地于1961年发现,并于1964、1977、2008年进行过三次抢救性清理,出土了棺、鼓、编钟等极为重要的铜器。

大波那墓地的发掘为研究云南洱海区域青铜时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出土文物代表

↓↓↓

木椁铜棺

大波那木椁铜棺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在云南祥云县刘厂镇大波那村出土的战国时期木椁铜棺,其保存完整,并且是云南省出土最大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海门口遗址

剑川县东南面有一个7.5平方千米的剑湖海门口遗址就位于剑湖出水口

1957年、1978年、2008年,剑川县海门口遗址先后进行过三次考古发掘,经有关专家发实地考察和论证,剑川海门口遗址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海门口遗址共出土2000多件重要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木器、骨角器和炭化稻、麦、粟等,以及密布各探方的数千根“神秘”木桩。

出土文物代表

↓↓↓

千年木桩

海门口遗址最为壮观的要数在1350平方米的探方内出土的“干栏式”建筑,2000多根木桩柱,横木和木构件,构成了庞大的建筑群体。这些被发掘出的木桩在地下沉睡了近3000年。

这些木桩历经近3000年岁月的侵蚀,却千年不腐,是一个奇迹。实在让人惊讶。

万家坝古墓群

万家坝古墓群位于楚雄市城南3公里的青龙河畔,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遗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楚雄万家坝古墓群遗址约3000平方米的区域内,曾发现了79座古墓,皆为竖穴土坑墓,其中大墓13座。万家坝共出土了随葬器物1245件,其中铜器1002件,其余有陶、木、玉石等。出土的铜鼓有5面,是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最古老的铜鼓,是铜鼓中最原始的形态,年代上限可以推到春秋时期。

万家坝古墓群遗址如今已是楚雄的一个旅游景点

出土文物代表

↓↓↓

万家坝出土的青铜器中,最为珍贵的是5件铜鼓,显示了铜鼓产生的初期阶段所具有的原始性。鼓身仅有简单纹布,均属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比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铜鼓型制更为原始,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铜鼓。

羊甫头古墓

羊甫头古墓地位于昆明市官渡区板桥街道办事处羊甫村。

1998年至2001年,文物部门曾对墓地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大量滇文化及汉式墓葬,出土随葬器物7000余件,主要为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特别是出土的精美漆木器,为云南滇文化墓地的首次发现,其发掘成果曾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文物代表

↓↓↓

桃园元明古墓群

201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昆明市嵩明县杨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叫桃园的缓坡上,发现一处元明时期的古墓群,在3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发现了1566座墓葬。这里的火葬形制多样,“骨灰盒”上也有精美花纹,还挖掘出带有梵文图案的人骨。

出土文物代表

↓↓↓

明器

桃园古墓群3000平方米,发掘了1566座墓葬,说明当时此处集中居住有大量的人口。

根据发掘出土的器物推断,桃园古墓群的时代在元明时期,其中明代的墓葬占绝大多数,某些墓葬可能晚至清代早期。火葬墓与土葬墓的时代大体相当,但火葬墓出现较早,可至元代,土葬墓进入明代之后开始出现。两种葬俗的墓葬在一段时间内共存。

考古人员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墓葬群呢?我们怀疑是和明代设置的杨林县有关。”《明史·地理志》记载:“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复故。……东南有杨林县,成化十七年十月废。又东有杨林守御千户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儿关巡检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探源文明

脚步不停

期待

彩云南有新发现

来源:“云南日报”公众号

编辑:杨丽仙

Hash:1359aba31202e68956d5319f3072de7a05eb41ee

声明:此文由 云岭先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