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枣庄的一段往事,住在人家不愿意走了
点击订阅!
来源:微游枣庄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孙家大院草图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毛泽东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现在为人所熟知是因为他的家训,现在很多人把他的家训当成了为人处事的至高典范,研究它,学习它并以它为标准来检点自己的行为,曾国藩虽生在乱世,但他 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都有一定影响。
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治军严明,尤其是在剿灭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湘军在江西战场连战连捷,把太平军打得一败涂地。
曾国藩曾经路过枣庄,在枣庄的一户人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反而舍不得离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保留下来的东客屋
1864年,太平天国军在南京兵败后,残余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后蓄谋再次造反,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一举剿灭叛匪。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曾国藩从南京到徐州,再从徐州到滕县,路过临城后沿临滕古驿道北上,途经西仓桥时天色已晚,部下开始寻找附近的土豪乡绅让人马驻扎休息,经过打探,得知附近的孙家是当地的名门富家,便到那里投宿。
这里所说的孙家就是位于薛城北的陶庄镇西仓村的孙家大院,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末清初孙氏先人建造,距今已400余年, 孙氏家族是当地大户,祖上曾在寿光县衙、孔府做官,后经商,开设多处当铺,发迹后不惜斥巨资营造宅第。
曾国藩来到孙家大院后,下榻在前西院,孙佩瑛在大客屋恭迎了曾中堂。大院的大门、二门、三门、屏门,门门双岗,根据当时的花翎顶带来判断,皆为四品官员站岗。曾国藩看了孙家的住宅,虽然曾国藩见多识广,但是他没想到在鲁南偏僻的乡村里有如此精致,宏伟的宅院,作为这处宅院最初的建造者孙鉴在孔府为官多年,备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浸润,在孙家大院九进院落的营建中,他聘用了曲阜的工匠,师承孔府建筑的格局,鼎盛时可与山西的乔家大院相媲美。
孙家大院九进院落占地160余亩,属典型的北方套院式建筑,分为一、二、三进院,最后是堂楼。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分为前院、后院、府门、楼院、秀才楼5部分,院中的楼、房、府、院布局合理,井字形大街贯通各内院。楼房中各种造型生动的石雕、木雕、砖雕,形态各异,阴阳图案构思极为巧妙,层次立体感强,雕刻技艺十分精湛。九进院落,共有房屋400多间。
曾国藩在了解了孙家家世以后,甚至劝说孙佩瑛的二儿子进京,求得皇帝的赏封,孙佩瑛婉言谢绝了曾国藩的好意。
据李海流在《枣庄孙家大院:湮没的鲁南明清地主庄园》 一文中说,在楼院居住的孙佩珺,时任官职为侯选卫守备、武德骑尉,穿上官服欲到孙家大院的前西院拜见曾中堂,族人认为有些不妥当——若穿官服进孙家大院的前西院,见各道门卫都需施礼,不如着民服,于是孙佩珺听从。当孙佩珺走进孙家大院时,各道门卫报曰:“房东求见”;左中堂曰:“快请”, 孙佩珺在孙家大院的大客屋拜见了左中堂。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时任山东兖州府滕县的县令得知曾国藩下榻孙家大院后,着七品官服求见,竟然吃了闭门羹,在孙家大院的磨房里吃了两个冷馒头败兴而归。由此可见孙家接待了曾国藩,能够与曾中堂同堂而坐是多么大荣幸,甚至超过了七品官员的待遇,这让孙家人在当地更加有名望。
曾国藩迫于军务在身,尽管十分喜欢这处院落,但是也没敢多留,只是曾国藩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返回北京时路过西仓村,又带兵在此休整,曾国藩在孙家大院住了20多天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Hash:af4a30b8f2b32000026ae150df1fe310bbc31e3e
声明:此文由 薛城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