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这个有着三千年高龄的村落,和她背后的历史故事!

作者:孟津旅游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3000年前,伯夷叔齐兄弟俩隐于首阳山,在即将饿死时作《采薇歌》,遂成绝唱。他们用生命对抗的,是周武王伐纣这件事儿。而兄弟俩当年“叩马而谏”的地方,就在今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这是一个颇为传奇的地方。

前世/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有时候,历史走得远了,人们便只能看到它的背影,当初的面容再清晰,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而孟津县最东边的扣马村,少说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何况在周武王伐纣之前,这里就是黄河上一个繁华的古渡口。但令人惊讶的是,当我来到这里时,发现它的过往历历在目,只有一些细节曾被尘封,需要靠一点儿想象来恢复。

比如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曾是一个巨大的谜团。1996年至2000年,我国正式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200余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学者,通过对钟鼎铭文、史书记载、当时天文观测的记载及墓葬等方面的考证和考察,最终确定那一天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那天天亮前,武王对朝歌城发动了总攻。当时,有人猛然回头,发现东南方向的天空出现了哈雷彗星。

在此之前,武王曾与诸侯会师,就是著名的“八百诸侯会盟津”。今天的会盟镇和孟津县,得名即与此有关。而这里的“八百”,在老《辞海》中解释为“八伯”,即八位伯爵级的诸侯,而非800名诸侯。

不管多少诸侯会师,武王伐纣的行动都遭到了两个人的反对,那就是伯夷和叔齐。他们是黄河北岸孤竹国的王子,因互让王位先后出走,后在首阳山相遇,便在这里隐居下来。得知武王要伐纣,两人急忙赶到山下,拦在武王马前苦苦进谏,并指责其不忠不孝。若非姜太公出面讲情,两人就会因此惹来杀身之祸。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叩马而谏”的故事,此地得名叩马村,后来又演变为扣马村。

不过,对扣马村村名的由来,60岁的村民焦建甫还有一种说法:“伯夷叔齐兄弟俩失散多年,一天在此偶遇,人不相识马相识。两匹马耳鬓厮磨,马环相扣,终使兄弟二人相认,此处也因此被称为扣马村。”

天下归周后,兄弟俩隐于村南的首阳山,以采薇(一种野豌豆)为生,“义不食周粟”。在即将饿死时,二人作《采薇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成为千古绝唱。

伯夷叔齐祠碑记

今生/寨门犹在·古碑细述“万世之常”

也许你会觉得,伯夷叔齐的行为太过迂阔。但古往今来,人们对其行为褒扬有加,这是为何?

前几天,我在扣马村见到了74岁的焦海波。他说,自己长期任教,当年在村小学教书时,发现学校里有一块明代石碑,“上面的《重迁古夷齐祠碑记》能给出解答”。

这是一块明嘉靖年间的古碑,碑文由明代河南巡抚王洙所书,文采飞扬,字迹清晰,镶嵌在原村小学的砖墙上。其中有“武王不屈师而屈理,盖武王得圣人之权,夷齐得圣人之经。非武王,不足以济一时之变;非夷齐,不足以定万世之常。……以故首阳一节,名教所关,非细故也。”对伯夷叔齐的仁义之举高度肯定。

“你看,‘武王不屈师而屈理’‘非夷齐,不足以定万世之常’讲得多到位!武王的功业有目共睹,伯夷叔齐是千古贤人,因此村里以前既有武王庙,也有夷齐祠,两者并不矛盾。”焦海波说。

在明代古碑附近,还有一块“商夷齐扣马地”匾额。据焦海波介绍,这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从黄河里捞出来的。“由于黄河冲刷,扣马村几经南迁,已不在当初的位置。后来由于上游建坝,河水变清,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了。”

如今的扣马村,还保留着一座古寨门,上书“长赢门”三个字,北边有“扣马”二字刻石。焦海波说,此寨修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是为防豫陕一带流匪而建的,原有4座寨门,如今只剩下这一座。“我小时候,扣马村还是扣马镇。这两年,我们村里一些老人凭着记忆,绘出了扣马古镇图,也在上面标出了东春旭门、西保成门、南长赢门、北迎恩门的位置。”

这是伯夷叔齐留下绝唱的地方,充满传奇色彩。今天的扣马村,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咱家会盟

Hash:3e4648871ae861912f1969242c3978e2ac9f49fe

声明:此文由 天地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