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唯一没有山的县——临猗/列国志

临猗县古称郇阳,由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成,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屏峨嵋岭,南面中条山,境内无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县。临猗县是“全国水果十强县”。临猗县1991年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2009年被命名为“山西省文化强县”。

临猗县历史悠久,平畴万顷的自然环境,令郇伯封国,猗顿富兴;沃饶近盐的地理优势,使尧舜时为甸服之地,夏代时建猗国于此。临猗文物古迹众多,辖区内有春秋猗顿古墓、战国车马坑、隋唐双塔、唐柏、宋代银棺、元代大堂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特别是位于县城东隅的建于隋唐时期的双塔,以“日月交影”而远近闻名。临猗文化源远流长,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境内皆有遗迹;春秋时期的郇遗址以及汉魏碑碣等珍贵文物尚存。

猗氏故城

又名猗顿城,是西汉时期遗址。猗氏故城故城现存城墙,南、北墙分别长1254.3米,东墙长1288.7米,总面积162万平方米。墙残存高2.8米,厚19至21米间,夯土层厚度9至10厘米。

“猗氏”一名的由来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路史》云:“夏有猗国。”《河图括地象》云:“猗姓之国,猗夏朋淫不义,少康灭之。今河东有猗氏城。”《蒲州府志》亦云:“猗氏县郇瑕氏之墟也,春秋令狐地。秦世以有古猗氏国,因称猗氏。”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埒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汉代置猗氏县,治所在今县城南铁匠营村的猗氏故城。

当年城里的街衢、店铺、作坊早已荡然无存,放眼望去,满地都是果树、梨树、玉米、棉花大豆等。高大的城墙经千百年的风雨剥蚀,一层层夯土分明昭示着岁月的沧桑,随风摇曳的酸枣树仿佛告诉人们这里一千年前曾是一座美丽而繁华的商城

猗顿墓

在临猗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自古以来,富比王侯者,何止百千人,但猗顿这位布衣商人,却受到后人辈辈世世永远的纪念。这值得人深思。

猗顿,春秋鲁国人,奔走天涯,寻求致富,后驻郇瑕之地。生前以畜牧育桑,兼营盐化,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富翁。死后葬于王寮村。何时由一尊孤独的古墓逐步形成如今陵园的规模?这既无史书记载,也无专文传世,难以考稽;此处只有清代道光十七年所立的一座石碑。碑题名《重修周逸民猗顿氏墓记》,碑文称猗顿生前“其富甲天下”,“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

在距此不远(约40公里)的东北方向上也有一碑,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是村民为一老妇立的德行碑,文有这么几句:“人有与千金而不悦者,亦有被微惠而不忘者,何也?视其与者心诚与不诚。诚则不忘报。”“施恩无念,知恩图报,积而能聚,厥后克昌”。也许能启迪人们。

天马遗址

东西长3800米,南北宽2800米,共计约11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涵盖有新石器时期的仰韶和龙山文化层、夏文化层、西周至战国文化层,以及秦汉元明文化层等四大文化层。天马遗址有20000余平方米的晋侯墓地,10000余座西周至战国古墓。已发掘出周代墓600多座,出土了280余件青铜礼器,大量青铜兵器、车马器、完整陶器1000余件,以及数万件玉、石、骨、贝、蚌、铅器等。

临猗双塔

又称“雁塔”,坐落在临猗县城北隅,东西对峙。双塔创自隋唐,此处原为寺院,今寺已毁,仅存双塔。 “双塔交影”又称“双塔斜影”,是指农历正月、九月十五黄昏,三月、七月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或相反),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双塔,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交融在一起。

临晋县衙

位于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署所在地。廨署创建于元大德间(1279~1307年)。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大堂的梁脊板上留有民国23年(1934年)10月最后一次重修题记。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原构,是山西省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处元代大堂建筑之一。

廨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以中轴线布局分三层台阶式,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周围配以廊房。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当心间很宽,明显大于次、稍间,稍间又略窄于次间。大堂用柱14根,柱网分布采用内槽当心间与次间“减柱造”,使堂内空间宽阔明亮。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椽?直通前后檐用四柱。柱头斗?双昂五铺作,琴面假昂,柱头卷刹明显,柱础复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当心间两根采用“抱柱造”。前檐额枋用材硕大,以三根大圆木制作,直径达0?8厘米。增加了大堂的壮严气氛。

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三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堂前带廊。两堂结构简洁,无斗?装饰,为清末民初时期建筑。银亿库位于大堂与二堂中院之东侧,面宽三间,进深二椽,单檐硬山顶。书房位于三堂西侧,与三堂相接,面宽一间,二屋皆为民国时期建筑。临晋县衙完整地保留了古代县衙营造格局,特别是大堂建筑用料独特,营造法式奇巧,完好地保留了元代的建筑艺术风格。

永兴寺塔

宋代砖塔,塔建于唐末五代,为方形九级(现余八级)楼阁式砖塔,高13.5米。矗立于古郇城遗址上。一层中空,内设佛龛,余皆为实心。各层皆为叠涩出檐,装饰倚柱、门窗。塔身逐层向上收分,塔顶残损。

圣庵寺塔

是宋代的古建筑,位于临猗县北景乡张村。原为圣庵寺内建筑,寺院已毁,仅塔独存。塔为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约11.62米。一层正面辟门,塔内中空2.5米,以上各层皆为实心。一层塔檐下仿木结构砖雕斗栱,二层以上叠涩出檐,塔身收分不大。

临猗博物馆

始建于1983年,坐落在县城的北大街。总面积700平方米,馆藏文物3200余件。馆内主要陈列有东周文物专题列、碑廊等。临猗博物馆东周文物陈列,是一个大型的专题文物陈列,展出的是一批新出土,极富价值的文物精品。

其中的展品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都是庙上乡程村东周大型墓地出土实物及复制品。该地是东周时期一个以大夫为中心的墓葬群。总面积达30万平方,共发现墓葬220余座,车马坑10余座,出土文物近2000件。墓葬保存完好,遗物丰富,未经任何扰动和破坏,木质车子遗痕和器物原始位置清楚、完整,这在山西乃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程村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东周历史、文化、车制、丧葬制度以乏晋国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程村遗址

位于临猗县庙上乡程村东,遗址南北长1150米,东西宽1100米,1987年12月调查,未发掘,据自然剖面观察,文化层厚约1米,地面暴露有豆、盆、瓮等器物残片,均为灰黑陶。遗址保存完整。

临猗开化寺

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年间,北宋年间重建。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要建筑,开化寺也是最有价值的建筑。大殿始建于宋代,进深和面阔都是三间,殿内的彩绘和壁画非常有名,开化寺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宋代壁画。西边墙壁上的壁画分为三组,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西方净土世界如来佛的故事、华色比丘尼的故事等,这组壁画构图严谨、画面工整、人物神态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临猗苹果

临猗苹果以其个体形好、色艳、味美、甜脆、爽口享誉全球,畅销全国25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临猗苹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吴王渡黄河鳖

黄河鳖属中华鳖的黄河群体,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甲鱼品种。黄河鳖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背甲是黄绿色的,腹甲是黄色的,鳖油也是黄的因此黄河鳖也叫三黄甲鱼。吴王渡黄河鳖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北景柿子

分布在临猗县北景乡,涉及尉庄、翟庄、贾庄、齐村、王家庄等30个行政村。2011年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面积200公顷,年产量9000吨。北景柿子果个大,平均单果重量为230克,最大果重达400克,成熟时其外观果顶浓红色,外观艳丽,果肉橙红色,肉质硬、味甜、爽口,营养极其丰富。

临晋江石榴

据《博物志》记载: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榴种以归。”初植于骊宫,后“榴花遍近郊。”当时临晋称解县,因地近国都,为甸服之地。加之城北二坡台垣,峨嵋环抱,避风向阳,土层沃厚,水质甘甜,极宜石榴生长,故江石榴在临晋的栽植已达两千余年。岁月更迭,沧桑变迁,历经临晋数代人的选纯培优,江石榴乃应运而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烂漫一栏十八株,根株有数花无数,日射血珠将滴地,风霜火焰欲烧人”的优美诗句,盛赞临晋江石榴的美好景象。本草纲目载:江石榴的花经炮制处理和铁丹同服,一年可变白发如漆。江石榴历来被誉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祝福佳节的珍果佳肴。

临晋酱玉瓜

已有百余年制作历史。系选用临晋镇方圆十里之内的白皮绿纹地黄瓜,在初秋熟至八、九成时采摘,经选料、洗涤、切串、剔瓤、腌制、封制、日晒、搅翻、调味、包装等十一道工序精制而成。风味独特,绵香可口,咸中有甜,酱味浓郁,历数年而不变其味。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牌。

峰山野生优质黄芩

当地群众上山采挖,根入药,叶茎为茶,历史悠久。黄芩茶研究所根据传统制作与现代科学炮制相结合,新开发出无公害、纯天然绿色保健品——黄芩茶。

陈庄白萝卜

久负盛名,相传已有五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其特点是:绿头白身,首尾匀称,质细无渣,浸润多汁,甜中带辣,清脆可口。生吃开胃健脾,熟食滋阴补肾。长年食用可清血顺气,胜比良药。当地群众流传有:“早吃萝卜晚吃姜,不求医生开药方”的美谈。

一窝酥

做法比较简单,将稍醒的面团上案,按照拉面方法,上下晃匀拉条,最后拉成10扣的拉面(1024根)。然后均匀放在案子上,在面条上刷匀植物油,再顺长卷起后,剁成20个小段,旋成圆饼坯,摆在烤盘里,入烤炉用温火烤至呈金黄色即成。

临猗眉户剧团

自1952年建团以来,坚持编演现代戏,深入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被誉为“硬骨头剧团”。演出1.4万场,四次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大型现代眉户戏《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情》三上银幕,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戏缘》、《张小民》获“五个一工程”奖,《酸枣树·甜枣树》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82项大奖,《十里花香》获第七届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23块奖牌。

Hash:eabce15274e27e91722a59652a9dd837b65f8bc6

声明:此文由 西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