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档案 | 桃源图景在其中——五大堡杨楼村

传统村落里镌刻着人民繁衍生息和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厚重历史印记。

为完整记录保存传统村落的基本信息和历史面貌,保护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我县档案部门自2016年组织开展“千村档案”建设工作,目前有18个村完成“千村档案”项目建设,保存了一大批优秀宝贵的村落档案。本期介绍的是杨楼村。

村落简介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于处在崇山峻岭河谷地带,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特别适合优质水干果生产。杨楼村境内土质肥沃,林木葱郁,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卓越,历来以生产锥栗香菇笋干等传统特色农产品而远近闻名。杨楼溪是县城饮用水源头。

| 杨楼村村落全景图 |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由于处在崇山峻岭河谷地带,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特别适合优质水干果生产。杨楼村境内土质肥沃,林木葱郁,植被丰富,生态环境卓越,历来以生产锥栗、香菇、笋干等传统特色农产品而远近闻名。杨楼溪是县城饮用水源头。

| 杨楼村奔坑溪 |

杨楼村现有村民914人,283户,7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40名,全村耕地面积791亩,山林面积22574亩。其中毛竹林4200多亩,锥栗4080亩,用材林9000多亩,森林覆盖率92%以上。

| 杨楼村丁步 |

杨楼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民间族谱记载,南宋时期,翁氏族人肇基杨楼,人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后翁氏迁出,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71年),杨氏祖先礼五公从本县八都村迁入,开垦日盛,人口渐增,遂名杨家楼。

| 杨楼村翁公圣殿 |

光绪三年(1877年),杨楼属松源乡一都上管,民国20年(1931年)始设乡镇保甲,民国21年(1932年),属城厢区(第一区)杨荫乡,乡驻地大济。民国28年—35年(1939年—1946年)属城厢区济杨乡,乡驻地大济。1949年称杨楼农民协会,1951年,成立城厢区杨石乡(含石记岱),乡驻地杨楼。1956年,称战胜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战胜生产队。1956年城厢区成立杨楼乡,杨楼为乡驻地。1961年,杨楼村改称杨楼大队,下辖7个小队,属新村区杨楼公社,为公社驻地。1984年设区乡(镇)制,复称杨楼乡杨楼村。1992年,杨楼乡撤并到五大堡乡,杨楼成为行政村。

| 杨楼村坑沿弄13号民居 |

杨楼村是一个多姓氏村庄,其中以吴、周、范氏居多。最先在杨楼肇基的是翁氏祖先。后来,翁氏全部迁出。明朝明宪宗成化年间(约公元1471年),杨氏祖先礼五公,从本县八都村迁徙到此,遂改名为杨家楼,至今约542年。明朝,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吴氏祖先余六公从举水迁居杨楼村,至今约507年。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建造吴姓祠堂,现保存完好。清朝康熙五十年(约公元1711年),周氏茂遇公从石庇袋迁入杨家楼村,至今约301年。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范氏淇泱公从广西丰城殷墟村到后田从事木材贸易,后择居杨楼村,至今约277年。清朝道光29年(公元1850年),叶氏礼义公从岩下携家到杨楼,至今约160年。

| 杨楼村延陵房祠 |

| 杨楼村利杨桥 |

| 杨楼村市场桥 |

杨楼村大事记

●1971年修建奔坑防洪堤,防洪堤全长900多米,堤高4米多,宽2米。

●1973年修建下垟路防洪堤,防洪堤全长380米。

●1979年蒙杨公路建成通车,公路全长13公里。

●1980年前后修建溪两边防洪堤,防洪堤全长1400米,堤高4米多。

●1982年修建杨楼至英坑公路。

●1982年修建杨英桥,利杨桥。

●1983年修建水尾桥。

●1994年进行杨楼村道路硬化工程。

●1996年村内开通闭路电视。

●2003年加固下垟路防洪堤。

●2003年修建敬老亭。

●2005年修建老年活动中心。

●2012年修建锥栗交易市场。

●2013年修建杨楼村文化礼堂。

来源:庆元县档案馆

• 今日头条 | 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举行

Hash:339c5aa6f005b58562739b7a5b79a0bf7f5467d5

声明:此文由 掌上庆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