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凉水河:“玉带”穿城添美景

凉水河因其源头北京石景山水头庄之水全部来自地下泉水,且水温较低而得名。旧时此地为湿地芦苇丛生,泉源众多,著名泉源名凤泉。据《明一统志》记载,水头庄附近有泉眼百余处,各路泉水汇聚而形成一条溪水,向东南流至柳村,曾名“百泉溪”。水头庄东三里有万泉寺,平地多有泉水涌出,有三步一泉之说,因而得名。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凉水河,是北京东南部重要的古河道,也是诗人眼中的无限美景。它流经海淀西城丰台朝阳大兴,全长68公里,朝阳辖域河道4.2公里,流域面积119.4平方公里。始建于隋的凉水河,曾是隋唐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线,哺育了一代代南城人民。如今几经治理,它已成横贯南城的一条优美“玉带”,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空间。

-历史故事-

始建于隋的古河道

凉水河发源于北京石景山水头庄,流经海淀、西城、丰台、朝阳、大兴,在通州榆林庄闸上游汇入北运河,全长约68公里,流域面积605.7平方公里,曾在北京城的建设史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凉水河于隋朝开凿,名永济渠、御河、萧太后护城河,隋唐时期为主要水路交通运输线。

《北京市丰台区志》记载:隋大业四年“正月,发河北诸郡民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又连接卫河通桑干河(今永定河,此段为今北京城南凉水河),直达蓟城南”。 《日下旧闻考》记载隋朝皇帝杨广曾坐船过凉水河:大业“七年二月,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夏四月,车驾至涿郡之临朔宫”。唐代北京名蓟城,仍为军事重镇和贸易中心,永济渠仍为主要水路交通。

早年的凉水河,堪称九曲十八弯。明清时期著名诗人写有赞颂凉水河的诗。明代诗人邵经邦(今杭州市人)的《游凉水河》诗,写了凉水河一带湿地景象,夸凉水河一带似杭州故乡: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

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

隔岸闻新调,回车露浅妆。

乘春且随意,莫负碧霞觞。

凉水河流经南清代苑皇家园林——南海子,滋润了城东南六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也常泛滥,康熙乾隆曾多次视察、治理凉水河。乾隆曾多次写关于凉水河的诗文。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皇帝对疏浚治理后的凉水河又进行了视察,写《凉水河作》诗,并将诗作御笔刻在碑石之上,立于北大红门永胜桥东侧凉水河北岸:“凉水出凤泉,玉泉各别路。源出京西南,分流东南注。岁久未疏剔,率多成沮洳。漫溢阻道途,往来颇致误。王政之一端,未可置弗顾。迩年治水利,次第修斯处。建闸蓄其微,通渠泻其怒。有节复有宣,遂得成川巨。川傍垦稻田,更赖资稼务。南苑红门外,历览欣始遇。或云似汇乡,宁饰江乡趣。兴农利旅然,永言识其故。”碑石现无存。

-发展现状-

今为南城生态“玉带”

凉水河是北京南城地区的主要大河,同时又是一条多年用于排污的河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凉水河曾一度是首钢污水的排放河渠。随着城市的发展,河两岸的水田和菜园已被居民小区和工厂所取代。凉水河支流收纳的污水全部流入干流,干流又继续接纳污水,造成了凉水河长期臭气熏天的局面。凉水河的治理,刻不容缓。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对凉水河进行拓宽治理,河道上建了大红门、马驹桥、新河、张家湾4座拦河闸,可蓄水400多万立方米,灌溉农田20多万亩,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21世纪初,为还百姓一个“蓝天碧水”,凉水河改造工程成了北京市政府工作的重点“折子工程”。该工程对自莲花河暗涵出口至旧宫桥下游进行治理,全长19.313公里。经过这次综合治理,河道行洪能力、排污口治理、河道景观、水环境得到大幅改善,河道常年维持景观水面,基本形成“三季岸绿、四季有水”的局面。

目前,随着北京市第二大污水处理厂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和从新开渠到莲花河、从莲花河到小红门两条总计60公里长的排污总干线的建成,凉水河流域的污水将得到全部处理,经处理达标后的水再排入河道,最终还清澈于凉水河。

凉水河河道分段形成了观赏水面和较宽阔的绿地景观,在提高河道自净能力的同时,也为水生植物动物营造了生长栖息的自然空间。千年古河道旧貌换新颜,俨然成为横贯南城的一条全新的生态“玉带”。

-文物遗迹-

五代独木舟

1990年11月,在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凉水河北岸淤沙中发掘出土一艘五代时期的独木舟。整体上看,该舟是由一根粗大的柏木雕刻而成的,通长10米,外径1.1米,内径0.9米,舟舷厚度为0.08—0.1米,舟体的宽度从舟首至舟尾基本一致,舟首和舟尾的底部略微有点向上翘。在舟口位置有一些排列密集而均匀的铁钉。舟体外侧较为光滑,但舱的内侧却留有较明显的加工痕迹。另外,在舱内没有找到隔梁或隔板,但发现了两件陶碗。据此,考古学家大体推断:这艘独木舟应该是五代时期的物件。这是北京地区第一次发现较完整的独木舟,体现了凉水河悠久的航运历史。目前陈列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古代农业科技史馆内。

珊瑚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旺兴湖郊野公园北区东侧。系元、明、清三代皇家猎场南苑内的凉水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该桥始建于明代,为花岗岩石砌筑七孔板桥。长十余丈宽二丈许。其护栏上曾有清乾隆御笔“珊瑚桥”三字。20世纪70年代,修建新珊瑚桥代替旧桥,旧桥遂废弃。1991年冬至1992年夏,整治凉水河,拓宽河道,旧桥遗址因影响行洪而被清除。目前,该地仅剩一纪念碑

来源:朝阳区通讯站

Hash:e1ff6992521dbe8c00bb10c31adb7837069ed9b7

声明:此文由 网信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