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中褒斜古栈道的历史,你了解多少?

关于汉中褒斜古栈道历史,你了解多少?

原标题:《大汉王朝的传奇缔造——汉中市博物馆》第十一章:汉魏褒斜古栈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代中国西部的南北交通,阻于秦巴天险。先民们不避艰险,开辟了跨越天堑的几条道路。其中,褒斜道最负盛名。褒斜道纵贯秦岭,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属全国诸栈道之冠,堪称经典之作。褒斜道南起汉中以北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全长235公里。由褒城入鸡头关,经青桥驿、马道、姜窝子、柳川、拓梨园、王家楞、白云太白、五里坡出斜峪关直至眉县。作为古代中国沟通中原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褒斜道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维系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圈之间的联系。栈道的建设者以非凡的气度和壮阔的情怀,谱写了一曲古代中国人辟路通疆、开拓进取的宏伟诗篇。

武关驿栈道遗址(西汉—魏)

远古以来,人们沿山间河谷穿越山脉,沟通往来,世代步履,渐成道路。在跨越秦岭的诸道之中,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而得名。褒、斜二水同源于秦岭太白山,其间的分水岭在整个秦岭山脊中最为平缓,故为古人所利用。据载,早在远古时代,褒斜道就已成为通道,所谓“三皇乘祗车出谷口”,这里的谷口,指斜谷口。早在商周之前,先民们已迁徙往来于褒斜河谷,“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蜀是周朝的盟军,为“西土八国”之一,蜀军进入中原,当从褒斜古道北行。西周时期“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国故址在今汉中市北褒谷口之平原,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故事流传至今。“五丁开道”的传说,反映了秦惠文王为攻伐蜀地,曾修筑过褒斜道之史实。秦昭襄王时,“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汉武帝曾征发数万人对褒斜栈道进行大规模修筑,使之成为当时连接关中与西南最重要的国道。汉明帝时再次修治,并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道——石门,以后历朝累加整修,颇具规模。唐文宗时归融修筑山南西道驿路,即是褒斜道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线路改移,由此形成了后世所称的唐宋褒斜道,成为唐以后连接关中——汉中——巴蜀的主要驿道。元明清时期的连云栈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此时栈道多为山间土石碥道取代。民国时期,川陕公路亦循其路线而修筑。褒斜栈道工程之浩大,施工之艰难,设施之完备,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堪称壮举。

战国中晚期褒斜道渐被辟为栈道,栈道的建造方式是在水位的一定高度之上(一般高3~8米)凿壁孔安插横梁,再在河床岩石上凿柱孔安插立柱,以立柱承托横梁,梁柱间以榫卯结合,上铺木板,形成道路,宽度一般在3米以上。古人根据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褒斜栈道多种多样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制:

平梁立柱式——在峭壁上凿方孔,以木为梁,并在河底岩石上凿孔,立木柱以作横梁一端之支撑,再在横梁上铺木板成道。褒斜栈道多以这种方式建成,后人称“标准式”。

斜柱式——栈道离水面较高,不便在河床上立柱,则在悬崖上凿斜孔、安斜柱以支撑横梁。

多层平梁式——栈道安放木板的横梁一般为单层,在一些地方,亦见多层平梁,上下平梁间以立柱连接作为支撑。

千梁无柱式——在一些悬崖陡壁地段,栈道距河床太高难以竖立柱,又不便加斜柱支撑时,则修成仅安放横梁的栈道。有的地方还将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称之为“石栈”。

依坡搭架式——在岩壁倾斜之处凿孔安柱,横梁一头架在立柱上,一头架在斜坡开出的石坎上。或在斜坡上多处竖立柱,在立柱上架横梁,上铺木板成路。

隧道式——在个别陡峭且距离较短的山嘴处,难以架设栈道,古人则开凿隧道,最典型的事例是石门隧道。

凹槽式——将小山嘴的岩石凿开,在凹槽中间开路。石门北侧附近的一个小山嘴处,就有凹槽式通道,两端与阁道连接。

石积式——栈道修建材料多为木作,有些地段亦用石料,即横梁为石条,上铺石板。《石门颂》有“造作石积,万世之基”之句,“石积”亦为栈道建筑类型之一。

石门,是褒斜道上的一段穿山隧道,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北约四十里的褒河(即褒斜栈道的南口处)。石门大体呈南北向,与褒谷河道平行。石门内壁东壁长16.5米,西壁长15.5米,南口高3.45米,宽4.2米;北口高3.75米,宽4.1米。隧道平均高度3.6米,平均宽度4.15米,长15.75米。在古代生产力及生产工具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劈山开路、架设栈道颇为艰难。面对坚硬的山崖,古人发明了“火烧水激法”(亦用醋),利用岩石热胀冷缩的特征,创造了开凿山路的一项重要技术。据清人的记载,石门似为火烧、水激或醋激后敲击而成。《褒谷古迹辑略》所载梁清宽书贾汉复《栈道歌》中就有“积薪一炬石为圻,锤凿既加如削腐”的诗句。这种开凿方法在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是可信的,以石门的规模而论,它不单是人们徒步往来的通道。汉时一轨之宽相当于现在的1.5米,石门内平均约有4米宽,3.5米高,当时的车辆自然可在石门并行无阻。这样一个宏大的穿山通道,又出自1900年以前,在世界上可谓开山地通车隧道之先例。

汉代以来铁器的普遍使用,为褒斜栈道的开辟提供了凿崖利器。栈道的建设者在工程中运用了各种力学知识,并巧妙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栈道随形就势,廊亭结合,为防止人马坠崖与山石下落,在一些险要处还装有护栏和篷盖。唐宋之后,随着开山技能的提高,以砌石取代栈阁之法较为普遍,褒斜道的线路也逐渐地抬高,栈道逐渐演变为碥道。到明代,自鸡头关到臈鱼潭即今之姜窝子,就有5处栈阁被石路取代,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县令张庚去编棚,砌以石,即去掉以葛藤、绳索编织的板状物以代木质的栈阁改为石砌。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主簿伍魁捐砌的20洞,直接以石质拱式的建筑物取代栈阁。这反映出褒斜道道路选线与技术的变革。

褒斜道上的孔雀台遗址

褒斜道作为历史上的交通要道,不仅有雄伟的栈阁,而且有完备的邮驿系统。东汉明帝永平九年(66)《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记载了汉代褒斜道的建筑设施,包括邮驿等。其文云:“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始作桥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文中所称“桥阁”指的就是栈阁,即插梁于山腹,上覆以板或阁而为之。“大桥五”指横跨褒水的桥梁和褒水支流两岸间的桥梁。“为道二百五十八里”指修治褒斜道的里程。褒斜道五百余里,此次修治主要是褒斜道的南段,约为全程一半。其中兴修的“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等建筑物共64所,这批建筑物都直接或间接与邮驿有关。邮亭驿站是古代传达军政命令、维系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设施,起源于周朝的邮传制度。秦汉以来,历朝政府在各主干道均有相关设置,大体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军政文书派使臣递交,邮件由邮人传送,乘用之马称驿骑,驿站为使臣官吏提供食宿并备有车马,驿传往来,必持凭证。这些邮驿具有多种功能,不仅为官方所用,亦供行旅往来便利。

褒斜道作为穿越秦岭的国家驿道,数千年来在南北沟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褒斜道的维护也备受国家和地方重视,历史上就有几次大的维修:

东汉永平九年(66) 开通古褒斜道汉中郡境内 258 公里

东汉建和二年(148) 修复古褒斜道汉中郡境内全段

东汉永寿元年(155) 修复古褒斜道汉中郡境内全段

三国魏景元四年(263) 修治古褒斜道全程

西晋泰始六年(270) 修治古褒斜道石门段

西晋太康元年(280) 修治古褒斜道及汉中境内地段

北魏永平二年(509) 重修古褒斜道全段

唐开成年间(836—840) 新修唐褒斜道散关至剑门

唐大中三年(849) 新开文川道作为褒斜道的支道

明嘉靖十一年(1532) 重修连云栈道樊河桥

清康熙三年(1664) 修治连云栈道全程

清道光十六年(1836) 地方集资修治古褒斜道留坝南河乡地段

咸丰元年(1851) 重修天心桥、修治连云栈道七盘山地段

来源:汉中市博物馆

收藏

举报

Hash:53148d2282e7694ba819e46604614a1c2254c1e4

声明:此文由 汉中在路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