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安文物古迹

文物

石刻

摩崖 地点在南圩乡望朝村多劝屯西南的凿字山上,有左右两处,离地15米。左边一幅 高115厘米、宽155厘米,字正楷,其书:“南崖过迹,时嘉靖戊午冬。都结、万承二州争地, 兵乱骚动边境,余巡历各隘,安抚地方,查考旧境,被占年久,难以卒复,故因见治,各书 石界,以杜后来争端。过是山徘徊斯石,因书以为之志云。晋江姚居易书。”右边一幅为草 书,开头为“隆爱壬申教子留祈”等字,其余字迹模糊,无法辨认。

息耕石 地点在杨湾乡百朝村西南面的田垌中。 此石长4.1米,高2.5米,宽3.4米,上 面刻“息耕石”三个大字。据传说,这座岩石常为农民耕作歇息之处,明嘉靖年间,知县姚 居易巡抚至此,触景生情,便在岩石南壁刻“息耕石”,落款为“嘉靖戊午冬立,晋江姚居 易崖书,陈尚德督工”。现在20米外的公路上,仍能看清“息耕石”字迹。

馆藏文物

农民协会会旗 1927年初,隆安县守望区百驮乡成立农民协会,制会旗一面。原件今收 藏于田东县有江革命文物馆。

农民协会人员影照 1927年隆安县农民协会办事处全体职员摄影照片一张。原件今收藏 于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

农民协会会员名册 1927年乔建乡廷罗村农民协会成立时制会员登记表一册。原件今收 藏于广西博物馆

《抗日宣誓公约》 1939年,乔建乡民众订立《抗日宣誓公约》。公约原件今收藏在广 西区博物馆。内容为:“不为敌人带路,不为敌人侦探,不为敌人挑担,不违背国家民族利 益,不做敌人汉奸,若有违背者,甘受天诛地灭。谨誓。陆戴盛谨誓”。

《抗日三字经》 1939年,乔建乡民众编写一篇《抗日三字经》,原件收藏于广西区博 物馆。内容是:

人之初,性中坚,爱国家,出自然。

国不保,家不安,爱国家,要当先。

昔岳母,教武穆,背刻字,精忠谱。

岳家兵,奋威武,打金兵,复故土。

庆将降,称忠民,倒满清,兴中华。

即帝位,都南京,称天国,号太平

汉奸多,功未竟,此以后,正气盛。

孙总理,唱革命,倒清室,大业成。

三民,国之幸,人人敬,尊国父。

日本鬼,生事端,无缘故,派兵船。

陆战队,极凶恶,杀壮丁,屠妇孺。

既无法,又无天,恨如海,仇如天。

更逼我,讲和善,口如蜜,腹如剑。

七月七,芦沟桥,日本兵,演操练。

搜女人,又掳掠,又奸淫,尚挖眼。

三省亡,热河陷,彼倭寇,喜洋洋。

东三省,好地方,有大豆,有高粱

守土将,志不刚,不抵抗,实伤心。

好山河,一夜亡,恨如海,仇如山。

《抗日小诗》 1939年,乔建乡民众写一篇《抗日小诗》,原件收藏于广西区博物馆。 内容是:

石榴青,鬼子来到汝不惊,空室清野大家做,嗷嗷饿死鬼子兵。

石榴青,鬼子来到汝不慌,空室清野热心做,嗷嗷饿死鬼子精。

古迹

古遗址

1958年, 丁当公社保湾大队群众在佛子村东南面1.5公里处挖水利,发现许多规格不一 的石铲。经县文物普查组实地调查,佛子石器遗址面积约800平方米。拾回的3把石铲,大的 长36厘米、宽14厘米;中的长24厘米、宽14厘米;小的长14厘米,宽12厘米。

1963年,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普查队,在大龙潭东南面12米处发现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石 器遗址, 挖出石铲、石斧200余件。石铲、石斧规格不一,大的石铲长66.4厘米、宽44.8厘 米, 小的长20多厘米、宽8厘米左右。同年区文物普查队又在那桐三岗岭、乔建板栗场、龙 床、鹭鸶、三波水库、那门叫铁岭、浪湾农场三分场、南圩红岭等地发现石器遗址。石器有 石铲、石斧、石纺轮、石刀、石凿、石杵、石[石奔]等。

1964年, 南圩公社灵利大队群众在陆岭发现一石器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挖出10把 石铲1把石刀。 石铲大的长40厘米、宽20厘米,小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石刀长50厘米、 宽8厘米。

1973年, 南圩小学在平整操场时,发现一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石器遗址,有许多规格不 一的石铲,大的长30厘米、宽20厘米,小的如母指般大。县文物普查组在定坤村岜横岭也发 现石器遗址一处。

县内发现的石器,石质坚硬细滑,用火柴在上面一划即着火。经广西区文物管理部门鉴 定,均属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古墓葬

崖葬 1956至1958年,在县境西南石山区杨湾乡联伍村都润屯的岜达山和布泉乡布泉村 的岜南山、 那矿山上,先后发现各1处崖葬,年代无考。1958年发现的那矿山崖葬,离地面 70多米,洞深10米、宽6米、高3米,洞里有18副棺材,排成人字形。其中有一副棺材较大, 内有两具骸骨,还有6枚“开元通宝”铜钱和一块园形黑金属(直径5厘米、厚2厘米) 。1963 年6月,北京博物馆曾派5名科技人员来实地考察。1973、1984年,在布泉乡兴隆村龙别屯先 后发现2处崖葬。 一处离地面约55米,洞深2.3米,宽1.8米,洞里有棺材残板及骨头,筒骨 比今人稍长;一处离地面约50米,分上下两洞,上洞内有2副小棺,下洞内有5副大棺,棺内 有骸骨、陶器,还有4枚“开元通宝”铜钱。上述崖葬,未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年代不明。

土狮墓 墓址在雁江镇福颜村驮厚屯南面踩狮岭上,因墓冢如蹲狮形,故名土狮墓。该 墓葬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七月廿五日。墓主卢孔灿。卢墓冢系三合土构成蹲狮形,其 面及前胸饰花纹, 后部略见阳具,系雄性狮兽冢。狮冢前身高175厘米、座尾高80厘米,全 身长380厘米, 宽200至240厘米。墓碑用青砖砌成歇山式顶碑。墓牌及墓冢用砖及褐沙岩石 条围砌大半园石墙。墓碑前有一扇形灵台。卢墓造形独特,是县内目前发现的唯一狮形古墓 建筑

古建筑

木井 贯称“孔明井”,建造何年无考。传说三国时代,孔明率兵南征,路经隆安西北 境,因驻地饮用水奇缺,遂令士勇挖井取水,故后人称“孔明井”。民国23年《隆安县志》 载: 隆安“木井有七,潭利一、潭宏二、潭色二、潭念一、立岜一”。经查今尚存5个:潭 色屯2、 潭念屯1、潭宏屯1、立岜屯1。前4个在雁江镇福颜村,后一个在杨湾乡西安村。其 中潭宏、 立岜2个保存较好。潭宏木井位于福颜村潭宏屯南面土坡脚下,井深50厘米,宽33 厘米,井壁用一节空心樟木套住,形如无底水桶。水从桶底渗出,不为旱涝影响,水清而冽, 长流不竭,日溢量10立方米左右,为村民饮用。立岜木井位于杨湾乡西安村立岜屯西南面50 米处, 井壁也是用一节空心樟木套住,呈园形,直径2.1米,深1.75米,底部置一石板,井 水长年清沏凉冽,常流不息,为村民群众所饮用。

学宫废址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县章琏建学宫于城北门内。嘉靖三十九年,知县 姚居易迁建学宫于城东(今隆安中学内)。其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左右厢房、王文成公祠、明 伦堂、启圣宫祠、仪门、棂星门等。左右厢房在圣殿前中庭两侧,仪门及棂星门在圣殿前, 早废圮。王文成公祠在圣殿右侧,1964年拆除,于原地修建教工宿舍。启圣宫祠在圣殿后, 1964年拆除,在原地修建学校办公室。大成殿长20米、宽12米,砖墙、歇山琉璃瓦屋面,梁 柱、檀椽、门槛等均为蚬木做成。1975年拆除,于原地修建学校礼堂。

大王庙戏台遗址 台址在乔建镇儒浩村。据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 十二月十八日立的 《众修庙宇两庶戏台碑记》载,“自立庙距今经三百余载,虽屡修饰,未免有朽坏之虞,去 年秋爰议再整”,第二年“春捐资饮福修斋演戏告厥成功”。据此,该台约建于明嘉靖至万 历年之间(具体年月无考)。当地老人追述,台座南朝北,面向大王庙。歇山式屋顶结构,台 前檐雕二龙戏珠,屋顶瓦脊刻八仙过海。舞台出入口上分别刻“出将”、“入相”等字,中 间屏风画八仙图。台宽7米,深6米,台面至屋檐高4米。戏台前两侧各竖一条8米高石桅杆, 石狮各一双。1964年拆除戏台改建小学校,今尚剩一石桅杆4只石狮。

九门桥 明天启六年(1626年)建,位于县城南12公里处,横跨罗兴江。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 重修。桥有9孔,贯称“九门桥”。1944年12月日本入侵县境前,为阻止日军进犯 县城而将桥北端二孔炸毁。1961年县人民委员会拨款修复。该桥系料石九孔拱桥,长92米, 宽1.9米,高4.5米,孔跨度4米。今仍通行。

榜山书院废址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建,嘉庆三年(1798年)落成,设讲堂1所,生徒 宿所33间。民国9年拆除生徒宿所修建隆安中学校舍。1964年拆除讲堂修建学生宿舍。

榜山文塔 俗称宝塔,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座落县城东独秀山顶。塔呈八角形, 高23.8米,塔门朝西。塔身外形分3节,每节出檐瓦面和棱脊。塔内共6层,各层楼桥、楼梯 均系蚬木装修。塔身厚度,一二层为165厘米,三四层为130厘米,五六层为90厘米。第二层 对开4个无框园窗, 第三层南北面各开1个园窗,四五层的东南西北面,各开1个园窗,窗口 直径均为70厘米。塔顶呈葫芦状,中间竖一直径约15厘米的铁棒为轴心。榜山文塔因年久失 修,今楼梯楼板均已朽坏,但塔身仍巍然屹立于东秀山之巅。该文塔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史方志

Hash:1765fcdb562569cd74590b38aa3b0071e8f83ae9

声明:此文由 探秘桂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