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瓯人”是如何成为百越一支的?他们生活怎样?翻开温州古代文明第一页
温州三十六坊 温州三十六坊 前天
古时温州与丽水、台州地区关系密切,文献中统称“瓯”(即浙南一带),都曾是“东瓯国”故地。至唐高宗上元元年(674)析置温州后,才“不复相统摄”。
瓯人是温州最早的居民,因此东瓯也成了温州古称。至于瓯民最早的活动时期,随着近年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浙南地区新石器时期遗址、遗物的不断发现也得以证明:瓯江、飞云江、鳌江沿岸及其支流附近依山傍水的地方发现有古文明遗址。至今,温州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百余处,从中可窥古瓯民的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浙南地区的生活痕迹。
古瓯民与南逃越人融合
∆白石杨柳滩旧照
乐清白石杨柳滩遗址是我市较早发现反映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千年以上)温州文化的遗存之一。1982年,乐清白石镇村民在当地杨柳滩掘地取砂时,在溪床下二三米深处发现一批石器、陶器和玉器等,从而翻开温州古文化绚烂一页。
经相关文物部门发掘鉴定,白石杨柳滩出土的石器中有梨形器、破土器、耕田器、刀、锛、斧、凿、銊、戈、矛、镞等。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石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家浜文化影响。
马家浜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始于公元前五千年,到前四千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白石遗址的发现对考察温州史前文明意义重大,证明温州古代历史上先有“瓯人”,再是“越为楚败”“越以此散”,部分越人南逃温州,与土著融合,成为百越一支。
古瓯民的活动范围有多大?
∆“瑞安大坪”遗址
那么当时的瓯民最大活动范围大致在哪里?1983年,考古工作者在温州附近岛屿、瑞安北龙岛发现两处距今三四千年的遗址:
一处是北龙山北麓,面积约七千平方米;另一处在南龙头,面积约两千五百平方米,出土有锛、凿、矛、镞等石器,以及夹砂黑陶、泥质灰陶和印纹硕陶等,被称作“瑞安大坪”遗址。另一处是1987年发现的洞头九亩丘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的海岛遗址,距今约四千年。海岛遗址的发现,扩展了温州原始氏族的分布范围。
而2002年发掘的鹿城区曹湾山(又称老鼠山)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大型瓯民聚落遗址。该遗址距今四千年左右,居住生活区、墓葬区功能明确,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曹湾山坐落在鹿城区藤桥上戍片平原中央,东南西三面临戍浦江,是一座由主峰和多座小山连成一体,孤立于平原上的岗丘型小山。因其山体状如一只老鼠,也叫做老鼠山,海拔61米,总面积36公顷。考古工作者表示,这里出土的千余件文物,为研究温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对温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东瓯”先民的存在,提供充分证据。
曹湾山遗址被鉴定为“好川文化”,是继“河姆渡”“马家浜”“良渚”文化后,以瓯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一支史前文化。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在《西越源流史》一书中则认为,黄帝部族中以貙为图滕的氏族裔支“区人”,约在尧舜时,以太湖为中心逐渐向南迁徙,到浙江金华,再迁移到温台一带。由于他们善于制造陶器,遂称“瓯人”。
古瓯民三种墓葬形式
∆瑞安岱石山石棚
∆法国石棚
在瓯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出现了三种特殊墓葬形式:石棚墓、悬棺葬、土墩墓。
石棚墓:石棚,顾名思义是古人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有的经过加工),加以支撑,覆盖成的空间。专家认为浙南石棚是亚洲较早出现的、存续时间约六七百年。浙南地区的石棚主要分布在温州境内,如瑞安莘塍岱石山、马屿棋盘山、塘下杨梅山、平阳钱仓龙头山、苍南钱库桐桥等海岸的狭长地带,共五十五处。这些石棚出土有陶、原始瓷、青铜器等用具,虽暂未发现棺椁等遗物,但专家仍倾向于其墓葬功能。
这种墓葬形式,属世界建筑史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石棚墓分布广泛,在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南部、东南和东北部,非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均有发现。中国辽宁、吉林、山东也有。各地称呼也是大同小异。如日本称之为“支石”,朝鲜称“支石”或“撑石”。与其他各地的巨石“建筑”一样,浙南一带出现石棚墓,也是缘于东瓯先民的“大石崇拜”、“石神崇拜”。
那么。不同地区形制大致相同的石棚墓,有哪些关联之处?浙南石棚的墓主是谁?是瓯民祖先还是其他迁移至此的族群?若是迁移至此,那该族群从何而来?这些谜团尚待破解。
悬棺葬:悬棺葬是在高崖上凿洞,或利用天然崖缝,楔入坚固的木桩,把盛有死者遗体的木棺搁置在桩上或用铁索把木棺悬吊在桩上。有的是峭壁上凿出相当大的石穴,木棺竿截纳入穴内,半截悬于空中,一般选择靠山临水的地方悬置。
关于悬棺葬的记载,较早的如三国时期临海郡守沈莹编撰的《临海水土志》,就有关于古代瑞安山区悬棺的记载:“父母死亡……作四方函盛之,饮酒歌舞毕,乃悬着高山岩石间,不埋土中作冢椁也”。沈莹在文中载这种葬俗在瑞安、福建、台湾等地大致相同。温州境内曾留存这种葬俗痕迹的还有平阳、永嘉等地。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这些地区都是古代瓯越人的分布地区。
土墩墓:商周土墩墓出土于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杨府山,这是迄今为止浙江省最为重要的一座西周土墩墓。出土的随葬皿物八十三件,全为青铜器和玉石器,既有鼎、簋、铙等大件青铜礼乐器,还有五十八件戈、矛、剑等青铜兵器,还有二十二件镯、玞等玉饰件。出土物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十分罕见,表明该墓主是“瓯人”贵族,很可能是位统兵打仗的军事首领;也可能此时已有部分越族贵族来到东瓯。
∆土墩墓出土青铜兵器(瓯海博物馆藏)
石棚墓、悬棺葬、土墩墓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现,也体现了先民兼容并包、瓯越融合的特征。而浙南史前文化遗址具有数量少、面积较小、延续年代较短、文化层薄、以生活器具为主等特点,这些文化特点的生成与浙南生态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他们受制于活动地理空间的大小和食物储存、获取量的大小。比如“岐海”的自然环境决定的溪谷、滨海取食模自然没有平原取食模式来得稳定。
参考资料
《浙南石棚墓研究》金柏东
《温州古代史》胡珠生
《中国悬棺葬》陈明芳
《临海水土志》沈 莹
编辑 陈 复
封面绘图:黄国想
Hash:0d82810b0c64c4078a4a5c7eaac97c653a55816b
声明:此文由 温州古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