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不该被遗忘的古村 丁家桥镇的湾滩村
本文作者:吴放驹
图片摄影:真太狼
青弋江从太平湖出发,在前往泾城的半道上,于右边悄悄开了个小口,一股江水欢快地从这个小口涌入,往东南方向流约两公里处,与迎面而来的一股山泉水会合,汇成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再向左,逆时钟方向,弯弯的,划了一个优雅的圆弧,又重新注入了青弋江。
弧内,形成了一个约两平方公里的江心洲,洲上,绿草茵茵、竹林飒飒、四季花开,一个天然花园;弧外,近观滩沙岸树、远接绿野田畴,入江口,偌大一片阔叶树林,树林前、河岸上,耸立着一个二百多户人家的村庄,这就是湾滩。
湾滩村的蘑菇种植基地
湾滩可是个好地方
右边,小河沙洲,乳泉滋润、景色秀奇;左边,沃土千顷,生存有粮仓;后边,“背靠大树好乘凉”;前边,离村里许,是一大片起伏的不算高的山,可别小看了这片山,山上的树木山货是旧时村里主要的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村里1000多号人的烧柴问题,在电、气未普及前的农村,那可是让附近别的村庄相当眼红的。
这还是小环境,再看大环境:“承流前列,四顾后障,引翠云之秀,拔合山之灵,天门蓝山重锁,地户狮象扃闭。环绕竹树茂美,无尘氛之沁香,钟灵毓秀之区也!”(瑶园《吴氏宗谱》)。你别不信,那时湾滩小伙要娶亲,振臂一呼,百女纷趋!
湾滩的优势,旧时更在交通。村后林边就是青弋江,江湾处是船排码头,水路交通极其便捷;一条从泾县城至茂林的官道穿村而过。不是一般的“而过”。
茂林是泾县首屈一指的大镇,古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两地人员来往频繁,两地相隔60里地,而湾滩恰好处于两地的中点位置——到泾县城30里,到茂林村30里。
公路出现之前,除了水路,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货运呢,驴马独轮车外主要还是肩挑手提,这就需要途中憩息。所以官道上,往往都是5里一小憩,道边,或有个茶亭,或有一两户人家;10里一大憩,必有个小村、几处茶肆面馆;30里,便需一驿站,行至此,旅人一般都住下,次日再起程了。湾滩作为泾县城和茂林村之间的天生交通驿站,加上码头,当年的繁华可想而知。
湾滩村的油桐树
当年,湾滩街道店铺林立,茶肆酒坊饭店商铺随处可见,单旅馆就有十几家,手工作坊也很多,吃的用的穿的玩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诚可谓:“街通四达,廛列三市。纷肩摩而辐辏,侈物溢以云弥,阓阛杂沓以传玉,营室连轸以接趾。”(瑶园《吴氏宗谱》)。
湾滩是吴姓人聚居的村庄
关于吴姓,寻根溯祖,根据口口相传和典籍的零星记载,有几种说法,说上古时已有吴姓。
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
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
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但最多的说法还是说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得姓始祖是泰伯(也作太伯)。
相传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在陕西岐山一带建立了周部落,自任首领,称周太王。周太王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太王想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决定自动让贤,离家出走到了荒凉的江南。
泰伯像
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泰伯被当地土著推举为首领,并率众艰苦创得基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号称勾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三世孙周章被封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
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以国名“吴”为姓。如此,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吴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和堂号。
据有关资料所载,郡望主要有八个:
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堂号主要有: “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崇礼”、 “让德”、“思让”、“均安”、“履成”、“敦厚”、“德让”、“源德”、“树德”、 “世德”、“观乐”、“双合”、“思源”、“崇本”、“瑞本”、“听彝”、“种德”、 “延陵”等。
湾滩吴的来历
关于湾滩吴的来历,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是季扎的后裔;泾县的另一个“大吴”——茂林吴,也是季扎的后裔。这两个同在泾县的吴,不仅同是季扎的后裔,而且郡望都是“延陵”,称“延陵世家”。
除此,还有什么更近的关系呢?湾滩村人祖辈口传,有两种说法,一说茂林吴、湾滩吴以及同在泾县的黄村镇景星吴是同一个祖先下的三兄弟分支,一说湾滩吴是茂林吴的一个分支。
真太狼与湾滩村民 吴春华
历史上,据说茂林吴曾全力帮湾滩吴赢得了一场大的土地官司。上世纪初,湾滩吴和茂林吴还曾正式重新“认宗”(只是当时的具体“说法”不得而知),其后每有重大宗族活动或唱戏、玩龙灯、舞狮等大型文艺活动,都互相邀请参加或去对方村庄访演。
可是笔者查阅找到的一部残缺的《泾川瑶园吴氏宗谱》,却没有看到相关的明确记载,但还是有三个切合点:
二是湾滩吴的字辈和茂林吴的前期字辈(前后八大分)“生、昌”及后来分支字辈“国、正”完全重合,根据现在二吴的延续辈份回推,年代也大体相当。如此算,湾滩吴迁泾比茂林吴迁泾的年代晚了近500年,看来“三兄弟说”难以成立,“分支说”有很大可能性,湾滩吴迁泾初期应该的确去茂林吴认了祖亲、厘了辈份。
三是《泾川瑶园吴氏宗谱》中《吴氏源流序》的撰写人是吴芳培。吴芳培是茂林吴的大名人,清乾隆4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从文后署名上的职衔看,这两吴芳培为同一人,湾滩吴氏宗祠内还悬挂有吴芳培的翰林匾额,甚至还有老人说吴芳培出生在湾滩后迁居茂林。湾滩吴和茂林吴之缘源当无疑义。更重要的是,笔者最近与茂林吴宗谱续修主编吴文海先生就此事进行了请教、商讨,根据他收集的材料和有关传说分析,湾滩吴应为茂林吴的分支。
结合《泾川瑶园吴氏宗谱》尚存文字和茂林吴的材料考,大体结论可能:
季扎的后裔吴申曾在楚国为官任司徒;吴申的后裔吴芮曾在秦朝(至西汉)为官任长沙王;吴芮的后裔吴传曾在汉朝为官任学士;吴传的后裔吴隐之曾在晋朝为官任尚书;吴隐之的后裔吴少微曾在唐朝为官任监察御史,吴少微卸任后居江西上饶;吴少微的后裔吴君锡从江西上饶迁居南京,其子吴万一曾在南唐为官任循州司马,并迁居宛陵;吴万一的儿子吴希贤因时局动乱,从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辞官获准,又从宛陵迁到泾县东庄(今乔吴);吴希贤生三子,长子吴觌京留居乔吴,次子吴安国于宋皇祜年间迁居宋家坦(今茂林),三子吴开国徙居长安,后裔有徙居青阳县;茂林吴氏发展为大族,尊吴万一为一世祖,吴万一后第九世、茂林荣四公生五子名祥一、祥二、祥三、祥四、祥五;祥二支迁离泾县,辗转到了多地,其后裔吴宣议迁居贵池参坑;吴宣议裔孙吴德甫于明朝宣德年间由贵池参坑迁居泾川西乡田中都。吴德甫生三子,长子吴志保,迁居瑶园;次子吴赵保,迁居汪坦园;三子吴傅保,迁往了江苏淮安。瑶园吴志保支和汪坦园吴赵保支隔河相望,鸡犬相闻,合称瑶园吴氏,尊吴德甫为一世祖。
但是在这部《泾川瑶园吴氏宗谱》中,却没有找到“湾滩”二字。那么湾滩是不是“汪坦” 的谐音呢?显然不是。笔者推断,湾滩就是瑶园。
根据有四:
一,从宗祠看。宗谱上明确记载,瑶园吴志保支和汪坦园吴赵保支合称瑶园吴氏,字辈统一排定,吴氏宗祠建在瑶园,为瑶园支和汪坦园支共有,建祠时汪坦园出了人力和钱、料,而现在的吴氏宗祠就座落在湾滩。
二,从方位看。宗谱上记载,“吴志保迁居瑶园,吴赵保迁居河西汪坦园,瑶园和汪坦园隔河相望,鸡犬相闻”。现在的湾滩就座落在青弋江的东南岸,而座落在青弋江西北岸的另一个和湾滩同宗祠的吴姓小村——马兰园(音,笔者认为就是“汪坦园”的白读音)正是“隔河相望,鸡犬相闻”。
三,从地形看。《泾川瑶园吴氏宗谱》有一幅简易的地形图上标注的瑶园的山、冲、塘、涝名,大体与现在湾滩的相符。
四,从谱系看。笔者在《泾川瑶园吴氏宗谱》上从自己父、祖辈往上推演,排算出属老大瑶园吴志保支,而且十世之前都是这一支的长房,而笔者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湾滩。
至于“瑶园”是何时改称“湾滩”的?竟无从查考。
再查瑶园《吴氏宗谱》,原来,“湾滩”是“瑶园”的一个景点!《吴氏宗谱》上有“瑶园十六景诗”,其江式湾中第一景即为“湾滩垂钓”。经走访村中老人,说湾滩原来确实不叫“湾滩”, 因为弧形小河和青弋江交汇形成了一个河湾和一片浅滩,说古时青弋江中的放排人总在此停排休息,顺口把这儿叫“湾滩”,也可能河对岸近在眼前的“汪坦”正好和“湾滩” 谐音亦不无关系,两处合称,叫着叫着就定了形,成了此处地名,这儿也成了当然的水陆客货码头。
慢慢的,“湾滩”越来越有名,成了“品牌”并连同村子合在了一起,原村名“瑶园”渐渐“隐退”,整个瑶园成了湾滩,瑶园吴也就成了湾滩吴。
湾滩吴的字辈,自6世开始,便和茂林吴的字辈脱了节,后又与茂林吴祥二分支合而又离,但字辈中多字还是与茂林吴字辈用字相同,只是顺序不尽相同。湾滩吴10世前字辈用字的顺序不确定,双字名中,或为前一字,或为后一字。
一世始祖吴德甫后,2世为“保”,3世为“生”, 4世为“林”, 5世为“昌”, 6世为“兴”, 7世为“廷”, 8世为“思”, 9世为“仲”, 10世为“良”。传至第10世时,合族重定了20个字的排行字辈:“国正天宗建,南邦世显扬,人文允继起,令德发嘉祥”。并规定用于双字名中的前一字,“国”为第11世字辈。目前,湾滩吴已传至“文”字辈,笔者属“扬” 字辈。
湾滩吴从未忘记自己吴氏大姓的望族身份,“是以古之抚兹土者,易其教,率其人,浃以义,摩以仁”(瑶园《吴氏宗谱》),很是注重族人的品行教育,族谱上录有《上谕十六条》,文曰:敦孝弟以重天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律法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争讼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洱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此外,更有六篇专文对族人施以训导,分别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等。
Hash:aeeff964625efbbfe9f393a9099c02134ad6ae40
声明:此文由 真太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