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珍贵文物及简介

甘肃省博物馆珍贵文物及简介

甘肃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省内遗存大量珍贵文物,堪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缩影,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甘肃省博物馆的前身为甘肃科学教育馆,始建于193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西北人民科学馆,1956年正式成立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有历史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约35万余件。

甘肃省博物馆已经成为向公众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先后被评选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底,甘肃省博物馆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请大家和我一起来看看我们甘肃的宝贝吧,看看它们的前世今生。

我们省博的“铜奔马”,“驿使图”画像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三件文物从省博珍藏的万千珍宝中成功入选《国家宝藏》。

我们先参观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

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给甘肃留下了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艺术珍品,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本厅集中展示了系统反映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铜器、铜奔马及仪仗队、汉唐丝织品佛教造像、金银器、唐三彩、元青花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甘肃是目前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器文化和马的驯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使甘肃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铜奔马

现在隆重推出省博的镇馆之宝——铜奔马,1969年9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汉墓。铜奔马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铜马造型矫健美观,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只飞鸟,合乎力学平衡原理,作昂首嘶鸣、逸足奔腾状,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

1971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来兰参观,将其定名为“马踏飞燕”,这一称呼流传最广。又有学者认为,马蹄下的并非燕子,而是古代传说中的“龙雀”,也有说是“鹰”,于是有称为“马超龙雀”的,也有叫“马踏飞隼(sun)”的。2018年甘肃省文物局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

铜奔马1969年被鉴定确认为一级甲等(国宝)文物,2002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1983年10月,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在全国的机场,旅游景点等地都能看到我们甘肃出土的铜奔马的矫健身姿。

铜奔马已列入《国家宝藏》。

多媒体动态全方位显示铜奔马,仔细看,马蹄下的鸟尾巴是齐的,我们可以展开想象,这到底是什么鸟呢?

国家级五A级旅游景区的标志也是我们的铜奔马

甘肃省博物馆门票上印的就是铜奔马

在这座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夫妻合葬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是墓中铜奔马仪仗俑的排列队阵。

陕甘宁三省区齐家文化玉器出土与采集地点分布示意图

瓦垄纹绿玉琮

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000年),甘肃省静宁县出土。国家级重点文物。

《仪礼》简

《仪礼》简 195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磨嘴子6号汉墓。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这批汉简绝大部分为木简,每简有字60个左右,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这批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九篇完整的《仪礼》,共计27298字。

这批简出土时未有散乱,极少有破损的残简零札,简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大多墨迹如新。每一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书的篇题、页码和顺序,像这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是西汉经书的样本,另外,此简字体也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天下第一汉简”。其中《仪礼》,《王仗》,《医药》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省博把木简都装在玻璃管内以保护这珍贵的文物。

全人类的文化瑰宝、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甘肃敦煌莫高窟,这是220窟(仿制)。

彩塑“一佛二菩萨

造像出自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第三窟。塑造年代距今约1400年左右。1959年随天梯山石窟大部分文物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

彩塑 “一佛二菩萨”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完全可以与莫高窟唐塑造像相媲美,属国宝级文物。

“驿使图”画像砖

国家级文物——魏晋时期“驿使图”画像砖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嘉峪关新城晋墓葬群5号墓。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砖上绘一信使,脸上没有嘴,意为保守秘密,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马四足腾空,奔驰在戈壁绿洲道路上。这块写实砖画在我国邮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万国邮政博览大会上,此画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物。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于1982年8月25日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悄然成为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此图也成为邮政储蓄绿卡的图案。怪不得画像砖上的这位老兄看着眼熟。

“驿使图”画像砖已列入《国家宝藏》。

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堡子山遗址遭到盗掘,一批珍贵的文物被盗,非法转卖流失海外。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原藏于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全部56件大堡子山流失的金饰片划拨给省博。大堡子山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研究秦国早期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器材:HUAWEI EVA-AL10

早期的丝织品

玻璃莲花托盘

元代,甘肃漳县徐家坪出土。

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

1964-12甘肃省泾川县城关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5件舍利容器。

西域国家的乐器(均为复制品)

这个像竖琴的乐器名叫 “竖箜篌”(konghou)

甘肃彩陶 

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晖,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甘肃彩陶成为世界艺术殿堂中璀璨夺目的瑰宝,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谱写了精彩华美的篇章。

让我们一起步入神奇的彩陶世界,拂去历史的尘埃,欣赏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领略古老的陶魂彩韵。

文明的曙光

——大地湾文化彩陶

1979年在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首先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7000年。大地湾文化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时代最早生产彩陶的古文化之一。

锦绣初展

——仰韶文化彩陶

彩陶鲵鱼纹瓶

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器物。距今6000-5500年。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反映了远古人类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和艺术再现水平的高超。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这是一件实用的盛水器具,距今5000多年。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披发,前额短,发整齐下垂。鼻、眼均雕成空洞,口微张。两耳各有一小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三组。是一件既具实用性又具有艺术性的古代艺术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人头形彩陶瓶,不仅是中国美术雕塑的起源,也是祖先美好而朴素愿望的载体。通过这件人头形彩陶瓶,我们可以尝试着与远古的祖先对话、交流。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已列入《国家宝藏》。

彩陶之冠

——马家窑文化彩陶

1923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遗址首先发现,距今5000-4000年。创造了一大批令人惊叹的彩陶艺术精品,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器材:HUAWEI EVA-AL10

彩陶圈内图案

彩陶上的旋纹体现了旋动的美

旋纹,也称之旋涡纹,最早出现在仰韶文化晚期,兴盛于马家窑文化早中期。初期旋涡较小,半山期旋纹多装饰在大型壶瓮的肩腹部,黑色锯齿与红色条带间错组合,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浪花翻卷,变幻无穷的气势,参观者无不惊叹,连呼:太美了!太美了!

彩陶生活用品、摆件。

彩陶埙(xun,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彩陶铃、彩陶鼓。有的埙现在还能吹奏呢。

多媒体动态演示

让我们带着家人,带上孩子,走进家门口的博物馆。这是免费的课堂,这是有史物对照的教科书。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历史的旋律,和历史对话;触摸文化的脉动,和文化交流。在这里,我们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走进博物馆,在历史文明的海洋中遨游吧!

Hash:186518e8ff0b84f6e95d4d3e10ca8f9ee37512c3

声明:此文由 齐居士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