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之源”数百处遗迹重现,首次发现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

北京城之源”琉璃河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工作近日取得重要成果,考古人员首次在城内发现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成规模夯土建筑基址。专家介绍,目前该遗址新勘探出各类型遗迹数百处,出土、采集遗物数百件,表现出燕、周、商多种文化特征。

位于房山琉璃河镇的琉璃河遗址,距今逾三千年历史,是西周时期燕国的都城和始封地,同时也是目前北京地区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现存西周时期的夯土城墙、城内遗存和墓葬区。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开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市文物局组织下,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重启了这片遗址的考古与研究,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目前该遗址主要包括古城址和墓葬区两部分,其中古城址位于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平面约为东西向长方形,墓葬区位于城东南部

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一间“土屋”坐落于此,“现在我们位于琉璃河遗址城址内西北侧,面前的这处成规模夯土建筑是此次考古的新发现。目前揭露范围东西长约28米,南北长约26米。”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现场负责人王晶介绍,这座夯土建筑的基础最厚处达1.62米,为分块逐层夯筑,夯层厚约8至12厘米,夯筑质量较好。夯土基础之上保存有多组墙体和若干柱洞,墙体最高处残存0.91米,厚约0.4米,柱洞大小不一、使用方式不同。

细看夯土建筑表面,从下至上,每隔几十厘米,就会呈现出一层黄白色土质,有些地方还明显泛红。“夯土建筑上可见至少四层人类活动面,墙体上也有修补痕迹。”王晶指着一层薄薄的、微微泛白的层面说,这是当时人类的活动面,仔细看层面呈现出“千层饼”的结构,“这是古人在屋内反复行走、踩踏形成的。”王晶介绍,这一夯土建筑基址历经了至少四次废弃、再利用。该基址建造年代不早于西周早期,废弃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时间跨度较大,“此处基址结构明确、层次清晰,对于研究早期建筑工艺、建筑结构和遗址兴衰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如此,基址的等级较高,符合西周早期诸侯国的等级地位,不但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周初封燕’的史实,更为我们研究早期国家治理水平和等级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

近年来,琉璃河遗址出土了青铜环首刀、铜箭簇、玉玦、绿松石及石器、骨器、陶器等遗物数百件,陶片两万余片,表现出本地燕、周、商多种文化因素特征。

考古工作不只是“挖土”,还用上了很多高科技。考古人员在遗址内搭建了三维测控网,建立起琉璃河遗址考古信息系统,“我们对遗址核心区和墓葬区开展大面积区域调查和系统勘探,新勘探出各类型遗迹数百处,进一步厘清了城址区的空间结构,加深了对墓葬区分布的认识。”王晶说,考古队还对城内的小型地面建筑、居址等进行了发掘,对城址南侧大石河摆动范围进行了调查,系统认识了大石河摆动对南城墙造成的破坏。

考古人员还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对发掘出土的自然遗物开展了植物考古分析,考古人员最先采集了大量的土,对这些土进行反复“淘洗”,最终浮出植物种子,“目前这些植物种子已经炭化了,包括粟、黍、小麦大豆大麦等,反映出琉璃河先民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王晶说,目前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动物考古分析,从目前分析情况来看,已经证实文化层中包含动物骨骼。“遗物中表现出的中原旱作农业生产方式与出土器物中北方草原特征的遗物,共同体现出琉璃河遗址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早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间的重要桥梁。”

Hash:53cc1d779d6e053d47f2c0953cc545e54a37da9b

声明:此文由 长安街知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