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姚崇出生于陕州一个武将之家,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第二十一世孙。姚崇二十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迁回汝州梁县广成外婆家。

姚崇继承了父亲的尚武遗风,每日以习武为功课,经常同乡里少年一起到山野射猎比武,十数年坚持不懈,炼就一身强健的体魄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诸般兵器皆有所涉及。后来饱学之士张憬藏游学路经广成,落脚姚崇家,见姚崇气宇轩昂,非一般山村野夫可比。但与之交谈起来却感到他知识贫乏,文理欠通,力劝姚崇好好读书,增长识见。并鼓励说:“广成是上古贤人广成子所居之地,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你将来当以文才显名,很可能作到宰相一级大官,不要自暴自弃,要好自为之!”从此,姚崇潜心修文,刻苦攻读,学业大进,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步入政坛。

武则天时,姚崇先任夏官郎中,当时契丹入侵,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对军机文书分析透彻,处理得井井有条。武则天认为他是奇才,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公元704年(长安四年),由于狄仁杰推荐他为宰相,武则天任命他为同平章事,又委以相王府长史,不久又兼春官尚书。后因得罪武则天内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借突厥犯境之际调任安抚大使。临行姚崇推荐了张柬之任宰相。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姚崇从边关回京,同张柬之密谋杀死了张氏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中宗李显复位,以姚、张为宰相,因姚有功,加封为梁县侯。当时武家势力十分强大,姚崇没有接受相位,以种种借口出任亳州刺史。之后出现了《大明宫词》中张柬之被杀、武三思和韦后掌权,太子杀死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中宗掌握朝中大权,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拥李旦继位的宫廷权力争斗。姚崇幸免于难。

李旦继位后,于公元710年,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当了宰相。因太平公主想走母亲的道路,掌握大权。姚崇向李旦建议将太平公主安置洛阳,诸王派往各州,确保东宫李隆基之位。昏庸的睿宗李旦如实转告太平公主,使事情败露。李隆基为争取主动,以姚调拨兄妹关系为由,贬姚崇为地方官。姚崇这任宰相在职还不到一年。[2]

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即招姚崇回京,拜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代替郭元振做宰相。姚崇向唐玄宗建议改除武则天晚年以来十几年间混乱政治的积弊十种(即“十事要说”)。主要是“精简刑法,行仁恕之政;疏远侯臣,不听诬陷之词;限制女宠,禁止宦官贵戚干预朝政;减轻苛税,以利民生;待臣以礼,不得任意屠戮无辜”等。玄宗很爽快地全盘采纳,并全力支持姚崇逐条落实。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公元716年(开元四年)十二月,姚崇因儿子受人馈赠,加上他的中书主书赵诲因受外族人贿赂被玄宗定为死罪,姚崇设法减轻其罪责,招致玄宗不满,他感到自己再居相位不妥,遂主动申请回避。同时,举荐比他小13岁的宋取代宰相职务。

公元720年(开元八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他以年老多病辞而不受。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九月丁未(初三)日(9月28日)姚崇病逝,终年72岁。姚崇死后,葬汝州梁县,墓冢在今汝阳县境内。他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怀念姚崇。唐代开元年间,老百姓甚至还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真神来供奉。许多地方还为他修盖了庙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临福祉。至今,在台湾云林县虎尾镇还保存有姚王爷庙,祭祀的就是唐代贤相姚崇。

公元1066年(宋代元祐八年)陕州知州游师雄仰慕姚崇为人,置姚公祠于姚崇故居陕州东卫村社(今陕州区张茅乡),在姚崇后裔散居他乡的情况下,姚公祠被人们祭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原陕州(陕州风景区)大南关的“二贤祠”,祭祀的则是陕州有影响力的两个历史名人—唐代贤相梁国公姚崇和宋代著名诗人魏野。公元715年(开元三年),姚崇为故乡题写的“藩篱”石匾珍宝,饱经历代战乱和当代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倍受人民群众的珍藏保护,至今还完好地收藏于三门峡博物馆,受到世人观瞻。

姚崇墓位于河南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姚崇的政绩和人品也得到了伟人毛泽东的肯定,他老人家对姚崇的评价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姚崇!

Hash:9f5a0ba5103b3fd6897ebcae4cc6fcd4ef370558

声明:此文由 魅力陕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