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彭古塔档案——华夏孤高·塔佑彭州

作者:杨博摄影:李勍、罗国杨

塔,这一存在于华夏大地成百上千年的建筑形式,经过时空的洗礼,今天仍挺秀于山巅,依偎在水滨,镇守于江畔,如倚天之剑,直刺云霄,为天地增辉,为山川添色,成一县一邑之坐标。时至今日,矗立在彭州这片山川大地之上的一座座古塔,历经风雨,仍职守己任,护佑着彭州这片水土。

半城山水、半城塔影,是彭州最形象的写照。时过境迁,数座宝塔留存,从陆游诗词中飘拂过的塔铃声,依旧在现时闪现着历史的风韵。

位于城中心的千年古刹龙兴寺,素有“七佛胜地”之称,寺中高达81米的佛舍利塔,是东南亚最高佛塔,登高望远,看金彭花开,听梵音华彩。

彭州城郊曲尺山上,十三级密檐式砖塔三面环山,得群峰护卫。绝妙景致又一次见证了古人建城与筑塔的天人哲学:山岭排闼,塔镇城运,水脉环抱,龙脉绵远

古人信奉的风水龙脉体系中,最核心的文化是宗族社会的血缘纽带,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因此,对于城市的选址布局,或以祖先的聚居地为中心,延续先辈的血脉;或强调龙脉和大地生气的来源,建塔于风水最佳的龙脉佳穴位,使地域的文脉得以继承,以塔的形式召唤依归。

虽然说塔建筑在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却非中国原产,而是起源于古代印度。塔这种外来文化形式在中国扎根之后,很快被借用来为华夏民族文化服务。我们的先人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他们结合本民族文化,创造出自己所喜爱的塔,并赋予它们华夏民族的文化特征:

水塔—壮风水,聚势运,秀山河;

文风塔—蓄文脉,祈文运,重教育;

字库塔—惜文字,仰文神,施教化。

中国古代博大内敛的文化氛围,使塔建筑充满了宁静、平和和内敛,中国古老的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塔建筑的人文内涵。

彭州的塔多为寺塔,以龙兴寺塔为例,龙兴宝塔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原为天竺僧人昙摩掘义(智洗禅师)护送舍利子来四川,建木结构塔。

龙兴寺中最为宝贵的舍利子宝塔,位于寺内正前方、天王殿的中心轴线上,是中国仅存的19座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塔之一。

宝塔早在明代就缺去一角。清朝乾隆年间,由于地震影响,“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塔体从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坠去东北一角。1922年旧历除夕,南半部垮塌,仅剩下西北一角。残塔历50多年斜而不倒,成为“彭州第一奇观”,时任川陕总督的岳钟琪在《题北塔诗》中咏之为“永镇天彭第一塔”。

(到了1944年,能海法师应延到龙兴寺讲经弘法,见龙兴搭残缺,於国於教不祥,倡议重修宝塔,得到支持,并在龙兴寺文殊院设重建彭州龙兴舍利塔筹备委员会。能海上师亲赴印度,到加尔各答菩提场访取金刚佛塔样,并於1948年动工,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1949年样塔主体完成。至20世纪40年代,龙兴寺占地八十多亩,有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四周红墙环护,寺後假山巍峨,古木参天。该寺布局规整合理,风格古朴,走廊连接,精美典雅。龙兴寺常住僧众一百多人,是川西平地上一座规范的十方丛林,也是开期传戒的大寺。)

如今复建的龙兴塔是在1993年开建,1999年竣工的。主塔首先夺目,塔底四方,垂直向上二层后收敛至塔顶;塔边角棱然,给人于刚毅之感;塔体高雄,直插蓝天,欲睹者自然仰望;塔面主色深褐,质朴庄严,如尊者肃穆;塔层镂塑分明,多嵌佛龛,使人感其高雄而不呆板,觉受其质朴而又灵气焕然;主塔四隅各立一座造型相同的辅塔,显主塔高而不孤,群塔众而有序……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标志性建筑,那是地方的灵魂,地方的坐标。彭州楠木乡的标志性建筑首推屹立于大曲村的曲尺山上的云居院塔

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0.86米,自下而上逐级内收。基座外沿用条石镶砌,塔内中空,内部结构紧密,塔体白饰,壁面饰浮雕,檐角皆系风铎。这里路遥山深,人迹罕至,所以近千年来基本没什么损害,成为彭州三座“国保”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从旁边的山坡上望去,塔顶上长满杂树,塔身清瘦修长,亭亭玉立。这座塔的装饰非常精致,塔檐下装有铁钩悬挂铁铃,本来是每级12枚,共156个,但只剩下十多枚,山风过处,声闻数里。)

如果说塔也有残缺美的话,那么正觉寺塔当为传奇。正觉寺塔通高27.54米。砖砌须弥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砖和叠涩砖构成。正觉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经垮塌,残破的塔身还倔强地直插蓝天,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虽然残破,但这座塔的建筑风格、修建技术、力学结构却得到了历史学家、建筑学家的高度评价,被收录进《中国古塔名典》。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镇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因镇国寺原名福昌禅院,故又称为福昌寺塔。

砌塔之条砖和方砖对缝,用黄泥白灰沙浆粘合,其内并以扁铁为筋,增强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该塔仍较为完好。

(塔身通高28.34米,为密檐式13级方形砖塔。方形塔基每边长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叠涩砌砖达13层,现已部分残损。塔内分为5层塔室,有蹬道盘旋可上顶层。在精制的塔砖之上,有“宋记”、“杨记”、“景记”、“义记”等戳印。)

古人筑塔虽说有壮风水,兴文运,崇文字等多种目的和追求,但塔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来讲,最基础的属性还是古人的地理认知,也是古人安全心理的本能追求,彭州北距中原,西接康藏,南靠天府,东连江河。

所以,三国时期诸葛亮在这里屯兵牧马,就是战略和经济上的考虑。在蜀国军事经济还不能与曹魏抗衡的时候,必须稳定南中,以图长远,因此在天彭的七佛圣地,佛塔坐镇、寺塔辉映、梵诵载道。

道人辛苦经云水,成塔从来是劫沙。塔,这一佛教的舶来建筑屹立华夏大地超过两千年,有史记载的塔建筑首现彭州也有千余年,彭州塔庇佑彭州城,彭州城拱卫彭州塔。有宝塔过千仞之高标,才有天彭七佛地之博大。

来源于:远流生活馆

Hash:f406c891f97ed27c73ebbdcdf722d3e9955f101b

声明:此文由 远流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