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马家窑文化(上)

考古学分期中将使用磨制石器、出现陶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青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过去曾又称为“甘肃仰部文化”。其分布范围,东起甘肃泾水、渭水上游,西至青海的兴海同德县境内,北抵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清水河流域,南达四川阿坝疲族自治州北部。青海省境内马家容文化的遗存很多,截至1990年调査登记的就有917处。已发掘的主要遗址和墓地有民和县的阳洼坡、核桃庄、阳山、马厂塬,乐都县的脑庄、柳湾,大通县的上孙家寨,贵南县的尕马台,循化县的苏乎撒,互助县的总寨,西宁市的朱家寨,同德县的宗日等。据碳14测定,马家窑文化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800~前2000年。依地域的差异和时间早晚的不同,又分为早晚相接的4个类型,即石岭下类型(以首次发现于甘肃武山县石岭下村而得名)、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1924年在甘肃省广河县半山村首次发现而得名)、马厂类型(1924年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首次发现而得名)。

马家密文化的人们大体以氏族为单位过着定居的生活,其聚落多位于河流两岸的台地上。他们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平面呈圆形或方形,房内有灶,房屋周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如民和转导乡阳洼坡遗址的第3号房子据房址可复原成方形四面坡的房屋。这种在竖穴之上构筑盖顶的房子形式可以说是土木结合的中国古典建筑的始祖。

马家窑文化的人们以原始农耕经济为主。农业生产工具有用石头磨制的斧、刀、凿、锛、铲、锄、镰等,也有用兽骨、角加工的工具。加工粮食的工具有杵、磨谷器等。耕作方式虽仍保留“火燎杖种”的生荒耕作方式,但已开始使用翻土工具,实行耕种若干年后才放弃的熟荒耕作制,进入较进步的锄耕农业阶段。乐都柳湾马厂类型时期的墓葬中多见容积较大的陶瓮,瓮内装满粟作为随葬品,表明当时人们所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谷子),也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已不是很低。农作物除粟外,还有黍、麻等。狩猎和家畜饲养业作为辅助经济与农业经济长期并存,狩猎工具有石弹丸、骨箭头、骨柄石刃刀等。饲养的家畜种类,据马家窑类型遗址出土的兽骨以及民和马厂塬出土的一件塑有动物(狗)的彩陶壶得知有猪、狗、羊、牛等。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发达,尤以所制精美的彩陶著称于世。制陶技法与陕甘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较早的技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流行泥条盘筑法,陶器质地有泥质红陶(呈橙黄色)和夹砂陶。陶器中夹砂陶罐、瓮等出土时多有烟熏痕迹,应是当时人们的炊器。饮食器皿有盆、碗、豆、钵、杯等;水器有小口尖底瓶、双耳罐、壶等;贮器有瓮、壶、罐等。马家窑文化烧制陶器使用较进步的横穴式和竖穴式陶窑,能够控制火候达1000摄氏度左右。到后期,由于窑室加大、火膛加深,使得火力均匀,烧出的陶器更加质地坚硬,陶器表面颜色均匀柔和。马厂类型时期,制陶业规模相当宏大仅乐都柳湾墓地一处就出土各种陶器13000余件,其中大部分还是彩陶,证明有一定规模的制陶作坊已经出现。

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的彩陶器以其数量众多(占全部陶器的50%以上,在随葬品中可达80%以上,这个比例在全国有彩陶的文化中是最高的)、纹饰繁富、构图美妙、风格独特的特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彩陶器形规整,彩绘图案精心设计,讲求对称协调,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能力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图案多见平行条纹圆点纹、弧边三角纹、波浪纹等,含有较浓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马家窑类型彩陶的主题纹饰是水波状纹、圆点纹和用连续S形构成的旋涡状带纹等,线条粗细均匀、奔放流畅,有强烈的动感。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习见网纹、波折纹、方格纹、葫芦形纹,大多数纹饰的边沿呈锯齿状,整个图案显得繁缛细腻、富丽堂皇。马厂类型彩陶最流行的纹饰为四大圆圏纹、

蛙纹、菱形纹和回纹等,大处简练粗犷,小处细致入微,观之回味无穷。总之,马家窑文化各个类型的彩陶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各类型以其最流行的主题纹饰与其他花纹搭配,组合成无数种精美的图案,形成既有相对统一的主题风格,又有层出不穷的变化形式的彩陶艺术,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许多彩陶从器物造型到花纹图案设计、描绘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即使用现代眼光审视,也是毫不逊色的艺术佳品。马家窑文化彩陶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以夺目的光辉,从一个側面显示了甘青地区古代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非凡的聪明才智。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不少堪称国之瑰宝的精品。如1973年大通县上孙家赛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盆的内壁绘有15人分3组集体舞蹈的图案,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欢乐歌舞的

景象;1995年同德县宗日遗址再次出土了舞蹈纹彩陶盆,绘的是24人分两组集体舞蹈的画面。这两件稀世珍宝均为马家窑类型时代的产物,即出自距今约5000年前的能工巧匠之手。据考证认为,这两幅舞蹈纹图是我国最早的成型舞蹈图案,它们在我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舞蹈纹盆的再出土,说明当时人们喜用集体舞蹈形式抒发内心情感或表示某种愿望。1974年乐都柳湾出土的马厂类型彩塑裸体人像壶中的人像,大概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完整人体塑像。人像的性器官部位比较突出,既有男性特点又有女性特点,其文化含义值得重视。另外,宗日出土的反映劳动场面的双人抬物彩陶盆、柳湾岀土的人头像彩陶壶、民和阳山出土的半山类型彩陶鼓等,都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马厂类型彩陶的腹部或底部常有彩绘符号,仅柳湾墓地出土的陶器中就发现有139种之多,常见的有“+”、“—”、“O”、“≠”等。这些符号无疑具有记事的功能,其中一些符号不妨直称为我国最原始的文字,这些符号为研究我国古文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权告知删除。文章内容来自《青海通史》,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西宁驿站918

上一篇:青海最早的人类活动足迹

Hash:42d2c6660b2d9cd18a1b56ba7dd937afcb30263e

声明:此文由 西宁驿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