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崇州建置沿革史及境域演变史
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人文遗存合力下,崇州形成了独有的乡风民俗。一是尊重传统文化,崇州每年均在州文庙举行祭孔大典,大典按照完备的明代仪注,采用更高规格的仪仗、佾舞、礼器,力求通过最纯正的华夏礼仪表达对至圣先师孔子崇高的敬意,弘扬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二是道明竹编、怀远藤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怀远藤编”历史悠久,以其精湛的技艺、精致的编织、奇巧的造型闻名一时。如今,在专业化、高端化的发展指引下,竹编、藤编产业不断壮大,成为崇州著名的文化品牌;三是各色美食闻名遐迩,极具地方特色的天主堂鸡片、怀远三绝、街子汤麻饼、羊马渣渣面、石观音板鸭等都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崇州有着4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江源女子”朱利辅助杜宇建国称帝,教民务农,既是古蜀帝妻第一人,又是崇州人有史可溯的先祖。崇州是中国地方志的发祥地,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被称为“中国地方志的初祖”,为中外史学界所高度重视,是中国地方志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崇州建置沿革
第一节 江原县的建立
崇庆县夏、商、周属古蜀部和蜀国地。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国灭蜀后,置蜀郡于成都,崇庆为蜀郡治近之邑。
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刘邦进入关中后,割大江(金马河)以西和今大邑县苏场以北地置江原县(治所今江源乡大庙村)。这是崇庆县域建县之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前106年(汉武帝元封五年),分全国为十三部,置刺史,江原县隶蜀郡,蜀郡隶益州刺史部。
西汉末王莽新朝时(公元8—23年),改益州刺史部为庸部,改蜀郡为导江郡,改江原县为邛原县。隶属关系未变。
至东汉,公元25年(光武建武元年),公孙述在蜀称帝,改益州为司隶校尉,改导江郡为成都尹,邛原县复改为江原县。江原县隶成都尹,成都尹隶司隶校尉。
公元36年(建武十二年),光武帝命吴汉等讨公孙述,蜀地平定,恢复“益州”和“蜀郡”旧名,江原隶蜀郡,蜀郡隶益州。蜀汉至西晋初年仍沿旧制,隶属未变。
第二节 郡州军府的演变
301年(晋惠帝永康二年),李特在蜀地率关陇流民起义。次年,其子李雄攻克成都,称成都王(国号成,继称汉,史称成汉),改元建兴。312年(晋怀帝永嘉六年,成汉玉衡二年),李雄分蜀郡江原县地置汉原郡,改西晋江原县为汉原县,郡治设县,加领临邛县。郡治及县治在今崇阳镇西南郊龙门街旧址。汉原郡隶益州。
347年(晋穆帝永和三年),桓温伐蜀,蜀平后改汉原郡为晋原郡,改汉原县为江原县,治地仍旧。又移临邛县于郡东南30里今三江乡北。晋原郡隶益州。
刘宋时(420—479),继置晋原郡,领江原、临邛、晋乐、徙阳、汉嘉五县。临邛、晋乐、徙阳、汉嘉均为侨县,隶辖不变。
萧齐时(479—502),改晋原郡为晋康郡,领县同宋,隶辖仍旧。
萧梁时(502—554),将晋康郡易名江原郡,领江原、临邛、晋乐3县。江原郡隶东益州。
西魏(535—557)有蜀不过五年。553年(废帝二年),于汉江原县地侨置犍为郡及僰道县,移临邛还治临邛故县,废江原、晋乐,新置多融县于今隆兴乡原徙阳侨县旧地。故犍为郡领多融、焚道2县。犍为郡隶东益州。
北周(557—581)初期,犍为郡加领新津县及清城县(今灌县徐渡乡内)。后置益州总管府,又改多融县为晋原县,还治于今县城西南龙门街古城,与焚道、新津、清城并隶益州总管府。
隋(581—618)统一全国,结束割据局面。583年(文帝开皇三年),悉罢诸郡,以州统县。晋原县、僰道县均隶益州总管府。
607年(炀帝大业三年),复改州为郡,益州复称蜀郡,并废焚道县入新津县。今崇庆县境仅存一晋原县。晋原县隶蜀郡。
唐(618—907)定天下,分为十道,四川西部属剑南道。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于僰道县旧址置唐隆县。唐隆县与晋原县先后属西南道行台、益州都督府,隶剑南道。
686年(武则天垂拱二年),分益州置蜀、彭、汉三州。蜀州州治即今崇阳镇,领晋原、唐隆、清城、新津4县。693年(武则天长寿二年),改唐隆县为武隆县。蜀州隶剑南道。712年(先天元年),玄宗即位。玄宗讳隆基,故改武隆县为唐安县。730年(玄宗开元十八年),易清城为“青城”。742年(天宝元年),改州为郡,蜀州改为唐安郡,仍领晋原、唐安、青城、新津4县。唐安郡隶剑南道。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分剑南道为剑南东、西川道,改蜀郡为成都府,改唐安县为唐兴县。758年(乾元元年),改郡为州,复改唐安郡为蜀州,辖县不变,隶剑南西川道。889—904年(唐昭宗时),曾于州境置“怀州节军使”,怀州军镇即今怀远镇,不久即废。
五代时(907—965),四川地方先后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统治达58年,其行政区划率循唐制,无大变更。其间,908年(前蜀武成元年,即后梁开平二年),唐兴县被后梁遥改名为陶胡县。923年(后唐同光元年),复名唐兴县。942年(后蜀广政五年、即后晋天福七年),被后晋遥改名为乡城县。947年(后蜀广政十二年),割郭信等八乡,就横渠镇(今街子场)置征税院,十六年升为永康县,属蜀州。故后蜀时(934—965),蜀州领县五:晋原、唐兴、青城、新津、永康。蜀州仍隶剑南西川道。
北宋时(960—1126),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复改唐兴县为江原县,在书写上多还“原”为“源”。
蜀州领晋原、江源、永康、新津4县。蜀州先后隶西川路、川峡路、益州路、成都府路。其间,蜀州领青城有三段短暂时期。
(一)960—966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至乾德四年)7年,以后改属永康军(今灌县);
(二)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为灌口塞,青城隶蜀州。1076年(熙宁九年)复永康军,青城隶永康军,故神宗年间,青城有4年隶蜀州;
(三)哲宗元祐中,永康军复而废,废而复,当永康军废时,青城隶蜀州,复时隶永康军。南宋高宗赵构曾于1107年(徽宗大观元年)封于蜀州为蜀国公,史称“高宗潜藩”,后晋封为康王,继即帝位。按宋制,皇帝即位后对于前封地应予晋升,故于1144年(绍兴十四年)升蜀州为“崇庆军节度”,以示尊崇庆幸。这是崇庆得名之始,蜀州从此以崇庆为名。1177年(宋孝宗淳熙四年),崇庆军升为崇庆府。崇庆军及崇庆府均领晋原、江源、永康、新津四县。崇庆府隶成都府路。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崇庆府升为总管府,隶成都路。
元代(1279—1368)实行行省制,以省统路,以路统府、州,以府、州统县。成都路成都府立总管府。元初崇庆仍称崇庆府。1283年(至元二十年),降为崇庆州,并省江源、永康2县入州,领晋原、新津2县。崇庆州隶成都路成都府总管府。元末,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重庆。复置永康、江源2县,与晋原、新津共隶崇庆州管辖,上隶不变。
明代(1368—1644),在省以下,废路改府,实行府、州、县三级制。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改成都府路为成都府,仍置崇庆州,先后省晋原、江源、永康入州,只辖新津1县。崇庆州隶成都府。
清代(1644—1911),仍置崇庆州。1727年(雍正五年),崇庆始为不领县的散州,与新津县并隶成都府。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怀远地区因距州遥远,不便管辖,经总督孙士毅奏请移泸州州同知一员,拨城守营青云营外委一员分防其地,后为巨镇,俗称“分州”。
第三节 废州改县
1913年(民国2年),废除清朝设置的府、州、厅,将四川省划分为7道,改崇庆州为崇庆县,隶川西道。
1914年,四川并7道为5道,崇庆县隶西川道。
1935年,四川省划为18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温江县,崇庆属其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署区,行署下设专区,崇庆县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管辖。
1952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崇庆属四川省温江专员公署管辖。
1959年春,温江县与崇庆县合并,同年10月仍恢复温江建置。
1979年,温江专员公署更名温江地区行政公署,仍辖崇庆。
1983年7月,温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崇庆县划归成都市管辖。
1994年6月,撤县设崇州市,属四川省直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崇庆县”之名自此成为历史。
崇州市风景名胜
街子古镇 位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有以晋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境内有晋代古刹———光严禅院,凤栖山旅游风景区,千亩原始森林,千年银杏、千年古楠、清代古塔,清末民初古建一条街,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唐代一瓢诗人,唐求故居,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各种文物古迹二十余处。街子古镇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元通古镇 元通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距离成都市区38公里,城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7平方公里),古镇历史1650年,为四大集镇之一。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合,贯穿元通全境。元通古镇曾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码头,故而繁华一时。镇内现存古迹、古景主要有:永利桥、罗氏公馆、黄氏公馆、黄氏祠堂、元通天主堂、王国英故居、铁杆桥、工农兵大桥。
罨画池罨画池公园,始建于唐,成胜于宋,因罨画池畔花木亭阁倒影掩映水面如画而得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馆占地百余亩,由罨画池、陆游祠、州文庙三部分组成。池水面积20余亩,池畔建有琴鹤堂、问梅山馆、湖心亭等楼台亭阁。馆内风光如画,素有川西名园美誉,北宋御史赵抃、南宋诗人陆游常于此憩息吟诗。2011年,经崇州市委编委批复,罨画池公园更名为崇州市罨画池博物馆。
文庙 崇州文庙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明末战乱焚毁,经1670年和1890年的两次大规模维修始成格局。文庙南起文庙街南口,北起罨画池南畔,中轴线长约一里。最南端有“万世师表”牌坊,自牌坊沿文庙街北上约45丈处是“月儿池”,池后为“宫墙万仞”照壁,照壁东西两侧为“贤关”、“圣城”二门,以后依次为“棂星门”、东西古乐亭、东西廊、泮池、戟门、东西廊、钟鼓二楼、大成殿、启圣宫、尊经阁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3次对文庙进行大型维修,完成两廊的“儒家文化发展史”群像、《论语》碑刻的新建工程,州文庙是四川省保存完好的4座文庙之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文庙占地6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379.7平方米。
宫保府 宫保府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原址在上南街,为清道光年间太子太保杨遇春的府第。后,杨遇春封侯还乡,宫保府易名“一等昭勇侯府”,世人习称宫保府。府第总占地4000余平方米,坐西向东,两进院落,南侧一进依次为大门、花厅、过厅、穿堂厅、接旨厅;北侧一进依次有旗杆院、戏台、餐厅;后为厨房、马厩、仓库、佣人住房等,共13个天井,100多间房屋。房屋四周由封火墙围护。1999年5月因旧城改造,宫保府异址重建,坐落于八腊巷中段南侧。2014年,依托宫保府而建的崇州市博物馆正式开馆。
光严禅院 光严禅院,又名古寺,位于街子古镇凤栖山中,有山林800余亩,古楠、古柏、银杏等珍贵树木25000多株。唐咸通五年(864年)始建,时称常乐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蜀献王朱由椿奏请敕赐寺名“光严禅院”。清康熙帝亲题“光严禅院”匾额。古寺分上寺和下寺,上寺于1972年拆毁,2011年重建开放。寺内有明代高僧悟空禅师之跏趺石塔,悟空真身干尸在“四大运动”中毁损。下寺大雄宝殿殿前石柱楹联为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所撰,殿后壁“藏经楼”三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镇寺之宝《洪武南藏》现存于省图书馆特藏部。
(完)
Hash:f8031c7a2e935c854e216732884c3573360c2e0b
声明:此文由 江山如此妖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