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文化地标系列之三:怀远镇

简介·introduction

怀远历史悠久,系蜀州永康或晋原县(今崇州的一部分)的主要集镇之一。镇周风景优美,"分州八景" 涵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至今大多不失魅力。石马洞、太平山、青岗墩遗址、汉源洄澜塔等名胜古迹,仍是探幽寻芳的理想之地。

背景资料·background

怀远地处文井江山口处的横原村。它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为蜀汉马岱驻守这里以防羌人入侵时,"怀保远迩"(《 三国志·马超传》)有一定道理,因为从镇场口太平山上大量的东汉墓和墓中出土的精美随葬品来看,早在汉代,这里已是规模大、人口多的屯聚地。另一种说法以为出自《论语》"怀诸候也,柔远人也",则稍嫌牵强。

西晋末年,四川发生关外来的流民与朝廷的战争,主要战场在成都周边。江原县(今崇州及大邑都江堰等地)遭受战火较其它地方为轻,李雄曾将其作为军粮的供应地。江原人范长生资助困难中的李雄,邦助他战胜罗尚,建立成汉政权。李雄在江原北部设置汉源郡,治所在今怀远。当四川各地迁进獠人时,怀远一带人口结构独没有太大的变化。

横原村、太平山产茶,唐时所产散茶全国有名。陆羽《茶经》里的蜀州(今崇州)茶,毛文锡《茶谱》里横原洞囗的乌觜、雀舌、麦颗、蝉翼等,都出产在这一带。西山及西山后维州、汶川的羌人从文井江出山傭工、做生意,怀远不仅是进入平原的第一座市场,还是息脚的中转站。因此唐政府对这里非常重视,派兵在怀远上游的清溪关驻守。贞元年(785——805)间,剑南节度使韦皋放开关禁,藏、羌人民不断出入,怀远人来人往。为满足各族人民的宗教诉求,山口修建了华严寺、天竺寺等一批寺院,怀远空前繁华。

宋代青城县令吕大防阻隔少数民族由西山下山。进入西山的汉人增多,怀远仍是成都平原的门户,是蜀州永康或晋原县(今崇州的一部分)的主要集镇之一。

明代怀远地域主要由蜀府管辖。文井江上的船舶可达镇旁,从吴、楚来的商品丝绸瓷器;崇庆州(今崇州)西北木材、药材、棕藤在此集散、转运。各省商人在镇上修建会馆,直到清代、民国,仍是崇州乃至川西的商贸大镇,有"搬不完的大邑,楔不爆的分州(即怀远)"之说。 清代康熙中期以后,由于"湖广填四川"、战后百姓回乡等原因,怀远及西部山区人口激增。为了加强管理,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川总督孙士毅奏请在怀远设立崇庆州分州,派州同一员、千总一员和汎兵若干,修建州同衙门,行使相当于州县的权力。相继建成闸子、文庙、书院等防御和文化设施,具备城市的规模。城里市场齐全、经济繁荣,入夜仍非常热闹,有"六街灯火连文井" 的赞誉。这里背靠大山,面临江流,进可以快速进入成都平原,退可以躲进深山。因此,兰朝鼎起义,太平天国赖裕新部队都曾转掠此地以补充给养。民国时期更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分州兵变。

镇周风景优美,"分州八景":文井观涛、西山积雪、双楠古翠、六顶晴岚、竹笕飞泉、铁桥横岭、沙堤月色、茶市春声,涵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至今大多不失魅力。石马洞、太平山、青岗墩遗址、汉源洄澜塔等名胜古迹,仍是探幽寻芳的理想之地。

来源:崇州文博

关联阅读

崇州近期新闻

Hash:8cfa379353da95af60f91557a5ed9a3428a00349

声明:此文由 崇州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