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处处有故事丨我国第一口盐井竟在双流?!

近日,我参观了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

众多的展品中,一尊李冰半身雕像让我惊讶不已,是的,没错,就是那位开凿了都江堰的李冰!

他,怎么会在这儿呢?难道治水的李冰还与盐有关?雕像下还有一段解说文字: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他领导民工修筑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千里沃野。李冰在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公元前255-公元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时,组织当地人民用开凿水井的方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今双流县境内),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从而被誉为中国井盐生产的开拓者。”

广都,盐井,双流?这几个词在我脑海跳跃。这是真的吗?身为一个老双流人,我却全然不知!

01

带着满腹的疑问我拜访了双流文史专家王泽枋老师。

王老师从四壁巍巍的书柜里抽出一本厚厚的书对我说:“小李,关于广都盐井的最早记载,来自这本《华阳国志》。”

他将书摊在桌子上,捋开一个折页,“就在这里。”他念了起来,“冰……又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身之饶焉。”

他放下书,抬起头望着我,“ 这几句明确了李冰开凿盐井的事实,并且盐井就在广都,就在我们双流地界。那具体又是在哪里呢?”

王老师从摊开的地方往后翻了几页,一字一顿地说,“你看,这有几句是这样说的,‘广都县……大姓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有望川原,穿山崖过水二十里。’”

他解释说这里的望川原,又叫望川源,研究者普遍认为就是指江安河在双流牧马山前一段。江安河在这里自西北而来,穿过牧马山北端浅坡,向西南汇入府河。

我接过王老师手中厚厚的《华阳国志》,也接过话头,“广都盐井,就在牧马山前,江安河畔?”

“对,还有进一步的证据。民国《华阳县志·山川》记载说: 南山之首曰木(牧)马山……曰杏花山,山下为十八口,十八口者,昔时盐井之目也。今井废而旧名犹存耳。”

杏花

王老师扬起手指,指着窗外,仿佛那明亮处就是杏花山,就是盐井。

他一字一顿地说,“这是地方史志里关于广都盐井比较准确的说法。其实, 盐井就在鹤林境内长顺村的杏花山下。广都盐井,是大口,浅井,像山坡上的池子。

02

一条小河从山前流过。跨过小河,就是万源宫——双流现存唯一的一处道观。

万源宫

一位五十来岁的师傅明白我的来意后,告诉我说,这里就是杏花山,现在属于双流区怡心街道三江社区,老地名叫“十八口儿”。

她将我带到观门外,指着一块石碑对我说:“这碑上,记有盐井的事。”

“这碑,看起来像是新的?”我说出了我的疑问。

“是的,主事的师傅前几年重新刻的。老碑在那儿。”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额旧石碑躺在大门另一侧的阶沿上。拂去浮尘,模糊的字迹渐渐清晰起来,碑文是《重修万源宫碑记》:

隆州有陵井,广都有十八口盐井。陵井凿自东汉,由道教创始人张陵(开凿)。十八口盐井凿自先秦,由兴修都江堰李冰开凿,还比陵井早数百年,堪称世界之最……十八口盐井遗址,其附近古多道观。牧马山东麓杏花山下,古有道观寺,始建年代无考。据县志记载,道观寺在旗杆坝附近,清顺治五年重建,康熙三十五年重修……

“我们万源宫,已经在这儿有几百年了。”师傅说,“盐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具体在什么位置,我也没有见过。”她指着万源宫后的山坡,“你也可以上去看看。”

站在杏花山腰望去,江安河在远处蜿蜒而过。

杏花山坡

眼睛在荒草和灌木中巡视,我想看到期盼中的一口井,一洼池。

“广都盐井,你在哪里呀?”我对着虚空喊,草不言,树不语。杏花山太矮,甚至没有一句回音。

03

追寻盐井的踪迹,我来到四川博物馆,从三款“东汉制盐画像砖”上窥见了几分远古的镜像。

三款画像砖分别出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的羊子山、邛崃大邑

其中来自邛崃花牌坊的一款最为典型。这款砖高34.5厘米、长45厘米,厚5厘米。画像背景群山茂林、野鹿弃跃。左前方山脚附近,立着一个高高的四柱井架,架上四人,分两层站立。两人一组,正弯腰合力从下方的盐井口用桶往上汲取卤水。

东汉制盐画像砖( 邛崃)

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井盐生产的情景,为研究四川早期凿井工程技术,提供了实物凭据。

显然,从画像上可以发现,借鉴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辘轳提水原理,至迟到东汉时期,蜀人已经设计出了自己的盐井技术,其形制显示出后来大英卓筒井、自贡燊海井的雏形。

而广都盐井的形式肯定比画像砖上显示的更古老,更简朴。这可以通过古人对陵井的记载中作出比较。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

“陵井,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名。”“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此井最大。”

陵井在仁寿境内,地理上与广都盐井距离不过一百公里。时间上也就先后相差两百来年(张道陵出生于公元三十四年)。陵井的开凿,受广都盐井的影响是必然的。

何况,陵井的尺寸,已经不是井,而是大如“池”了。这也与《华阳国志》记载的广都盐井“诸陂池”有些相似的模样。

关于广都盐井,《双流古迹遗址》一书中有一篇《话说盐业和盐井》,末尾有这样一段话:

一九五八年九月,华阳县又对十八口盐井进行修复,对第一口盐井再进行开凿。古盐井在除尽浮泥后,现出井圈,口径4米余,用条石砌成,岩层以下由人工敲钻而成,钻痕间隔约5厘米,且直径逐渐展开,深达14米,直径已达5米,水中含盐量15克/升。

这里的井,比画像砖上的井口要大得多,也比景山村发现的井口要大,不仅是大口浅井,而且已经状大如“池”了。而这,正与《华阳国志》所记之“陂池”相吻合。

(图片由李国提供)

也许,广都盐井本来就是这样的“小池”,而仁寿陵井则是“大池”。不然《华阳国志》说广都“有小井十数所”就没有比较了。历史翻到大英卓筒井、自贡燊海井这一页时,井口已经小如碗口了。

编辑:東家-顾琳娜 方宇

审核:向明、刘先军

来源:空港融媒

Hash:0cb17d9f877cc59fc0c9eb7389cbd3e287b481d0

声明:此文由 双流文化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