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英《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三)—— 文同、陈慥、魏了翁

往期回顾:

章华英《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一)

章华英《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二)——眉州苏洵、苏轼、苏辙

4. 文同

文同《墨竹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同( 1018 ~ 1079) ,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远祖乃西汉蜀守文翁,后移居梓州梓潼永泰( 今四川绵阳盐亭) 。宋仁宗皇祐元年( 1049) 以第五名登进士第。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曾任邛州、陵州、洋州等地的知州。元丰初年( 1078) 知浙江湖州,元丰二年正月,至陈州( 今河南淮阳) ,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年六十二。人称“文湖州”。史载文同方口秀眉,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善诗、文、篆、隶、行、草、飞白,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瑓瑦 范百禄《文公墓志铭》载,文同“平生所为文五十卷”,至宋徽宗崇宁、宣和间,已有散佚,后经文同曾孙整理其遗集,编为“家集”四十卷。今存《丹渊集》四十卷。

文同善琴,一生退避党争,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深为时人推重。其政事之余,便“斋居一室,书史图画,罗列左右,弹琴著书,寒暑不废”瑓瑧。他在诗中多处描写了这种弹琴赋诗的闲适生活:

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

何当俯清渭,解带濯尘坱。掉手入岩谷,琴樽乐幽旷。

琴轩冰沼净,书阁火炉深。默坐自有得,闲行谁可寻。

又如《静中吟》:

客去复掩户,高松下清阴。微风动其间,对语双珍禽。幽人独凭几,听此古意深。起来南窗下,被以朱弦琴。弹之代佳话,俚耳谁知音。

又如《推琴》:

点点新萍帖水,蒙蒙乱絮萦风。尽日推琴默坐,有人池上亭中。

正因如此,司马光称文同“襟韵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光心服者非特词翰而已”。

文同与苏轼是表兄弟,更是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在《书文与可墨竹并叙》中敬称其有“四绝”: “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范百禄《文公墓志铭》亦载:

公博学,虽星经、地理、方药、音律靡不究,古篆行草皆能精之。好水石松竹,每佳赏幽趣,乐而忘返,发于逸思,形于笔妙。摹写四物,颇臻其极,士大大多宝之。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有“墨竹大师”之誉,又被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此即后世“胸有成竹”的由来。而在竹阁之中,面对疏疏高竹,满室琴书,这种闲旷清逸的生活,正是文同所心向往之的。如其《竹阁》一诗所述:

回庑抱曾阁,萧然深且虚。画栏凭曲曲,高竹爱疏疏。尘滓外不到,衣襟清有余。每来聊自适,幽意满琴书。

苏轼曾在文中解释,因文同好作楚词,故有“长言似君”之句,“醳”、“释”同。因邹忌论琴云: “攫之深,醳之愉。”故此处均在言其指法之妙。从中,亦可见文同是一个精于古琴的文人。

琴曲《水仙操》,取材于伯牙学琴的故事。相传,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说: “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伯牙与成连俱至海上,然成连剌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汹涌,林岫杳冥,萃鸟啁啾。悄然而悲曰: “先生移我情哉! ”援琴乃作水仙之曲。———文同对此曲中的杳渺之趣、清逸之韵,心有戚戚,作《水仙操》诗:

嗟哉先生去何所兮,杳不可寻。舍我于此使形影之外兮,唯莽苍之山林。仰圆峤之峨峨兮,俯大壑之沉 沉。长波澒涌以荡潏兮,群鸟翻翻而悲吟。寂扰扰之烦虑兮,纳冥冥之至音。先生将一我之正性兮,何设意 之此深。我已穷神而造妙兮,达真指于素琴。先生盍还此兮,度明明乎我心。

文同虽身居庙堂之上,但向往的却是“不复入城市,乱山围一村; 云霞供几席,水石佐琴樽”瑖瑠、“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洲咏落霞”瑖瑡 的生活。在他平日的交往中,有不少亦为隐士、僧侣,且精于古琴,绘事。有一次,他听天台处士弹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处士得琴要,谁师师自然。为言秋思好,因听夜声圆。耳出淫哇外,心摇寂寞前。广陵君且止,不欲慢商弦。

文同的好友居云也是个隐而不仕的文人。居云虽饱读诗书,却结茅层峦,幽隐于林泉之下。居云藏有一琴,名“古溜”,筑一室,名“栖枝”。他善弹《履霜操》,文同与常其在山水之中,弹琴同调:

峨峨仙鸾山,杳杳山上阁。道傍问耕者,居云之所作。居云倜傥士,缰锁不可缚。读书三十年,议论写不涸。纵横入众艺,深晓不止略。自笑与世疏,回首念岩壑。安排事幽隐,终老期此托。结茅层峦巅,退比篱下雀。栖枝榜其号,意岂羡鹏鹗。时兹入岑绝,寄愤满寥廓。江风拂危栏,涧月满疏箔。独横古溜琴,远意追淡泊。萧萧履霜操,隐隐天外落。飘扬杂仙籁,泛响度林薄。其谁共高兴,唯此猿与鹤。愿言解尘缨,一赴方外约。

元丰二年( 1079) 正月二十日,文同逝,苏轼痛失挚友,以至于“夜不眠而坐喟。梦相从而惊觉”,“气噎悒而填胸,泪疾下而淋衣”,他写文致祭文同之灵: “与可能复饮此酒也夫? 能复赋诗以自乐,鼓琴以自侑也夫?”同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曝书画,见文同昔日所绘墨竹,不觉“废卷而哭失声”,其亲厚无间至如此也!

现存文献中,有一篇《文与可论琴》,传为文同所撰,实则为南宋文人姜白石侧商调琴曲《古怨》,当为后人所误。

5. 陈慥

陈慥,字季常,生卒年不详,北宋眉州( 今四川青神) 人。隐于岐亭( 属湖北麻城) ,自号龙邱居士,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世相闻。因人见所戴之帽,形似方屋高耸,故又曰“方山子”。

陈慥是苏轼至友,苏陈两家原是数代世交,陈慥系陈希亮瑖瑦 第四子。陈希亮为官清正,严而不残。苏轼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写有《陈公弼传》。陈慥常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喜好宾客,蓄纳声妓。北宋元丰二年( 1079) ,苏轼贬黄州后,屡至岐亭探望陈慥,人始知其名。

陈慥是当时著名的隐士,因惧内而称,人们称他是“季常癖”,也是缘于苏轼“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句而得之。季常信佛,饱参禅学。苏轼曾称他“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可谓真高士之遗风!

陈慥善琴,苏轼的《杂书琴事》和《杂书琴曲》12 首,即是写给陈慥的。元丰四年( 1081) 6 月 23 日,陈慥从岐亭去看望苏轼,其间,携带精笔佳纸妙墨,让苏轼书法。其时,有来客中有善琴的人,请用苏轼所藏琴弹奏,故苏轼写下了《杂书琴事》,“所书皆琴事”。

琴曲有《瑶池燕》,因其词不甚佳,其声亦怨咽,故苏轼改其词作《闺怨》,云:

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揾残妆粉。抱瑶琴,寻出新韵。玉纤趁。南风未解幽愠。低云鬓。眉峰敛,晕娇和恨。

因此曲奇妙,陈季常“勿妄以舆人”。

6. 魏了翁

魏了翁( 1178 ~ 1237) ,字华父,号鹤山,四川邛州蒲江人。庆元五年( 1199) 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开禧元年( 1205) ,除秘书省正字。次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以养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

授徒讲学。嘉定初,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理宗初,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绍定四年( 1231) 复职。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端平二年( 1235) ,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官终知福州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 60,谥文靖。有《鹤山全集》109 卷行世。

魏了翁是南宋中后期著名的理学家,穷经学古,与真德秀齐名,也是真德秀的至友。两人均曾私淑朱熹,得其真传,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黄宗羲曾在《西山真氏学案》中说: “从来西山、鹤山并称,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魏了翁善诗能琴,他在诗中写道: “醡头新酒空似清,墙根新荠花如骄。便思倾罍芼鲜鲫,不妄为取琴徽调。”善于斲琴的道士刘发云携琴前去拜访魏了翁,他专门给刘道士写了一首诗:

刘师携琴来,自言有术驱雷霆。闻之冁然笑,人心未动谁为声。阳居阴位阳行逆,日循阳度日数赢。必尝凝聚乃奋击,不有降施谁升腾。刘师携琴来,为我鼓,一再行。若知雷霆起处起,便知音是人心生。

对善诗能琴的萧守中道士,真德秀为他属文题诗,魏了翁亦颇为敬佩,写有《题陈肤仲真希元诗卷赠萧道士》诗三首:

手撇飞鸢上五溪,两牛腰大送行诗。犹嫌言语无多子,古锦奚囊长自随。

吾庐几研半生尘,朋友相邀问保邻。旅进群咻浑易事,邻家老子是何人。

是间正位至虚灵,都把精神逐外明。劝子抱琴归旧隐,乱云深处认真情。

真德秀与魏了翁,两人同年生,同年举进土,宝庆元年又同时遭贬,后又同时复出,经历基本相似。且两人同为理学家,学问相近,在朝也是直言敢谏,惺惺相惜,互为声援,且同样的善诗好琴。故魏了翁在真德秀的神道碑上写道: “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志同气合,则海内寡二。”可谓至言! 难怪黄宗羲说道,西山之志鹤山,就如同司马光和范仲淹,“后世亦无敢优劣之者! ”

两宋蜀地文人众多,著述丰富。许肇鼎《宋代蜀人著作存佚录》共著录文人 1020 余人,各类著作凡 2530多部。事实上,蜀地文人远不止此数,在《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词》中有著述存留的,其数量要大的多。这其中,善琴的文人也有不少。他们不仅弹琴、听琴、赏琴、鉴琴,并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琴学著述及不可胜数的琴诗、琴文、琴词及各种琴学记载,对于研究宋代的琴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然,数量统计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中,蜀地文人群以其独特的艺术传统,在诗、书、琴、画各个领域,均卓有建树,而“三苏”是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文同、陈慥等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至南宋时期,虽然整体的文化成就远不如北宋,这时期的蜀地,虽没有出现像苏轼这样的一代大家,但如郭印、冯时行、李石等文人也继苏氏遗风,擅琴能诗,无愧为一时名家。即使在浓郁的理学氛围中,如魏了翁等,也抱道含章,以琴修身理性,返其天真。这种风气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入元的南宋遗民如家铉翁、牟献等,均是善琴爱琴的文人。因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述。

未完待续

律和古琴研习社

十六载相伴琴人

律吕人和,不忘初心

淘宝网店:律和古琴研习社 王宁古琴工作室

古琴、教学、琴弦、听松琴轸、琴桌

北京线下地址海淀八里庄路61号院1号楼4单元472

成都线下地址:高新区天府四街朗诗南门绿郡5栋

杭州线下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丰盛九玺6幢

苏州线下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宝石御景园1幢

Hash:62f06ed9933ae2a7913ef7f9ba884927728c29a0

声明:此文由 姑苏城外念史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