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文笔塔曾号称“亚洲第一高”却常年封闭,相关部门这样回复

南部县文笔塔是南部县一个著名景观,可是相比于开放的灵云山宝塔而言,这座“南部第一高塔”却常年大门紧锁。市民只可远观,不能登高。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咨询,南部县文广体局回复称:文笔塔为10多年前新修建筑,不属于文物保护范围。

神秘的文笔塔建起后如此宏伟壮观,为何却一直不对外开放呢?大家众说纷纭,有猜测没完工的,有猜测为安全考虑的,也有猜测是因为质量问题。具体原因我们无法确认。但之前曾有网友.在网络发帖,详细讲述了文笔塔的前世今生。原作者不明。

“垂纶大手钓鳌客,同约金鳌山上行。如许昂头超世界,真堪翘首冠群英。风梳石发千寻碧,雨洗烟鬟六气清。嵽聂直通宵汉路,耸然一柱把天擎。”这首名叫“鳌峰毓秀”的诗,出自清道光二十九年任南部县令的李澍之手,所描写的是县城东郊鳌峰山的秀丽景色。鳌峰山,如今当地百姓习惯叫它塔子山——这是因为该山有一座文笔塔的缘故。 在这山峰上为什么要建这座文笔塔呢?还得从头说起!

鳌峰山上建文笔塔

据《南部乡土志》记载,早在元代,李揆在任县主簿时,曾号召在鳌峰山建起了一座亭,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亭趺鳌峰顶上安,凌云人倚石栏杆。”时间穿越到了清代。清统治者入关以后,对汉文化十分景仰,并充分认识到“以文化人”的作用。雍正末年以后,在清朝皇帝的提倡和各级官府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新建了许多书院,书院制度也更为完善和更加官学化。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时任南部知县的湖北云梦人李元奋,也顺应潮流,在县城东郊的鳌峰山麓建起了“鳌峰书院”。书院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读书人走上仕途之路。所以,又在鳌峰山上建起了一座魁星楼。魁星,是中国古代星宿名称,同时,魁星还是中国古代的传说神话人物,主宰文运,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建这魁星楼的目的不言而喻。但这座木质结构的魁星楼建成若干年后,“为水所圮”。于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来自奉天承德的县令李文德,将魁星楼移到“东门外曲水口”——即状元溪畔。据说魁星楼移位后,南部县“科第相继捷发”。

而在鳌峰山上兴建文笔塔,是在同治元年年间。1863年,即同治元年,进士出身的福建漳平人黄起元到南部县出任县令。在例行的巡视中,黄起元发现,鳌峰书院旁的山上野狗成群,犬吠声让书院不得安宁,更让黄起元不悦的是,县衙里的衙役们行事相当猖獗,根本不把他这位县令当一回事,经常违背他的意愿办事,大有“欺生”的感觉。据说,这位进士县令十分精通“堪舆”——即会看风水。在经过一番考证之后,黄起元认为,“文峰宜高峻”,现在的魁星楼地势太低了,镇不住邪,需重建一座风水塔。于是,在就任不久,就作出了修建文笔塔的决定。第二年,这座文笔塔就呼之而出了。据说,这文笔塔建成之后,“果然野犬销匿,衙役循敛”。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重建文笔塔是原塔的三倍高

根据《南部县文物志》介绍,当年的文笔塔是一座楼阁式六方形砖塔。该塔塔基低矮,三级塔身通高15米,塔径4.5米。由于塔基低矮,故塔显得粗壮。在塔的底层,开有一道门,塔斯社的二三级朝西方向各开窗户一眼。在每一级塔上,用异形砖又叠砌成塔檐,檐用烟灰泥平抹。而塔身用白石灰涂抹,与灰黑的塔檐形成对比效果。塔檐六角都悬挂有风铃。每当山风拂过,清脆的铃声传遍南部县城。在文笔塔内,用木板作楼面,通过梯子可攀上塔顶。在文笔塔第三级,还悬有铁锅一口,用于焚烧字纸。同时,塔内还刻有彩色的《二十四孝图》。在《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中还记载,到了光绪二十年,文笔塔受到了损毁,南部县又发动富绅,在两个月内筹资对文笔塔进行了修缮。但在“文革”,这座历经百多年沧桑的文笔塔,被造反派们拆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南部县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县上拨款在鳌峰山顶重建了文笔塔。新建的文笔塔高九层,是原文笔塔的三倍之高。据悉,其高度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按照当时建设者的想法,是将该塔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塔。但不知什么缘故,这次所建文笔塔并没有完全竣工。自然,其设想的功能作用也未能如愿以偿。文笔塔,只有孤零零落寞地耸立在鳌峰山上,俯视千年奔腾不息的嘉陵江

|雨墨 整理自网络

入驻平台

今日头条|百度百家|QQ公众平台|企鹅媒体平台

uc大鱼号|号外|九派新闻|一点资讯

北京时间|维权骑士|原创基地

搜狐|凤凰|网易|简书

Hash:c2d635a75a30e175c97e0036895b15266b9ca5c5

声明:此文由 看南部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