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运河
鹤地水库溢洪道。
1959年开挖雷州青年运河。
建设鹤地水库。
鹤地水库积雨面积1495平方公里,水面122.6平方公里,容水11.44亿立方米。本版图片由湛宣提供
编者按
1958年5月15日,湛江地委作出《关于兴建雷州青年运河的决定》。世世代代饱受苦旱折磨的雷州人民要拦腰斩断九洲江,建水库凿运河,改写雷州半岛干旱苦难的历史。60年弹指一挥间,雷州青年运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民日报》副刊9月19日刊登了报告文学《青年运河》,一段60年的发展史跃然纸上。今天,我们特别转发此文,既是重温青年运河建设的燃情岁月,更是彰显新时代湛江的蔚蓝之色、朝气之姿、奋斗之情!
●喻季欣
运河,似乎是一个久远的名称,仿佛需要借助历史航船回溯它的开凿声响,眺望它渐行渐远的漕运帆影。
有一条运河只有短短60年历史。它的开凿声响仍在当年劳动者耳边回荡,那已被机帆船取代的漕运帆影犹在人们眼前。它,渠流清澈,是今天400万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碧波流淌,每天灌溉着万亩粮田。它与这片大地血肉相连,由30多万劳动大军用锄头铁锹、扁担牛车,用青春热血、智慧豪迈的劳动建成。它是这片大地人民的母亲河,由11多亿立方米库容的鹤地水库和总长5000多公里的运河组成,哺育出一方山清水秀、万物生机。
它叫雷州青年运河。它是激扬湛江人民一个甲子奋斗不止、流淌不息的歌。
1960年2月,邓小平欣然为“雷州青年运河”亲笔题名;朱德、董必武、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前来视察,高度评价这一工程。
“青年是不怕困难的。”青年运河以雷州半岛的建库开河创举,凝聚民心,激扬青春,开创湛江发展历史新篇章
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东拥南海,西临北部湾,南接琼州海峡,犹如一头巨鲸游向大海,大半个身躯海水环绕、两翼尾翅倚靠着身后北向的坚实大地,这就是俯瞰远眺的湛江。
1953年下半年,31岁的团中央委员、华南分局团委书记孟宪德调任粤西区党委副书记。他临行立下军令状:“不改变粤西面貌,我决不离开!”
雷州半岛三面环海,四季无冬,阳光普照,是非常适合耕种的宝地。但历史上没有水利建设,没有湿地湖泊,每年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水土严重流失,宝地成荒地。
何时根除苦旱?怎样发展粤西?多少次,孟宪德在心中问自己;多少次,孟宪德在田头地边问计干部群众。
1955年,华南分局撤销。1956年2月粤西区撤销、湛江地委成立。任地委第一书记的孟宪德,向地委一班人坚定提出:“拼命干10年,彻底改变湛江历史性苦旱面貌!”瞄准苦旱,聚焦水利,湛江地委治水思路渐趋明晰:在九洲江中下游群山之中筑坝蓄水建库,在雷州半岛开挖运河(渠道)灌溉。
九洲江全长162公里,是雷州半岛生活生产的主要水源。但九洲江旱涝无常。相传从前上游山洪暴发,沿岸百姓深陷无边汪洋。到第七天,一群仙鹤自远方飞来,在江面上空翩翩起舞,洪水悄然退去。此后人们便把这鹤舞之地叫鹤地岭,盖起鹤神庙,祈求安居乐业。传说蕴含着人们的深切期待,湛江地委决心将百姓期盼变为现实:水库选址鹤地岭,运河通达半岛,造福百姓。
在最初规划中,建库开河由国家投资兴建。因工程浩大,上级有关部门把项目安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但时间要拖后10年。蓝图已就,时不我待。孟宪德和地委一班人坚定信念,精心谋划,果断决定:公办性质改为民办公助,以“五自”(自筹资金、自找原材料、自带工具、自办工厂、自己培养技术人员)方针,依靠群众勤俭办水,艰苦奋斗攻坚克难。
规划上报,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决定公布,动员到湛江村村队队。人们奔走相告,湛江大地沸腾。30多万劳动大军带着工具、挑着铺盖,从湛江四面八方奔赴工地。
山岭平川战场阔,红旗招展鏖战急。劈山筑坝,掘地开渠,一望无际的工地你追我赶,千军万马奋勇争先。“日食工地,夜住山岗。风吹只当摇羽扇,雨淋免了洗衣裳。大地当床草当席,衣裳为被蓝天作蚊帐”,是建库开河搭棚扎寨、战天斗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施工队伍从大队、公社到县,分别以连、营、团建制,工地当战场,以鼓舞斗志,激励建功立业。
这是一个物质还十分匮乏的年代,普通农民挑着的家什,几乎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家当。特别是耕牛,一个生产小队只有几头。但整个工程却先后投入耕牛7000多头,牛车达3万辆。运土送石,牛车是最具容量的运输工具,但耕牛有限。由此,工地上出现了各种小创新,其中“牛拉列车”最受追捧。人们把车厢做小,串连成列,由一到两头牛同时拉动5—8个装箱,犹如列车行进。牛因此备受农民珍爱、呵护。为防太阳暴晒,农民们疼爱地为每头牛编织披上柔软透气的“牛衣”。以至到现在,雷州半岛的一些村民仍不吃牛肉。人们在奋斗创业中与鞠躬尽瘁的耕牛结下的深情,铭刻于心。
建库开河的日子里,30多万劳动大军一样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盐送稀饭当主食,手捧河水解口渴;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三天一突击,五天大战役”的劳动竞赛是家常便饭。
莫湖,一个普通共产党员,运河建设工程的特等功臣。身为大队民兵营长、志存高远的他,带领本大队青年民兵组成的“北京突击队”向党组织写下流传至今的决心书:“到运河立大功,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他说到做到。曾突击劳动三天三夜不休息,抢险中奋不顾身堵洪流,被誉为“运河铁人”。他青春如火,带头劳动、安排劳动、宣传鼓动的“三动”和“手不歇、脚不停、口不止”的“三不”。他到哪里,哪里就你追我赶。每天繁重的劳动,几两米掺着番薯填不饱人们的肚子,有人在他面前叫饿。这位20多岁的年轻人指指自己的肚子,坚强一笑:“把裤带再勒紧一点,多喝点水。”说完,他把裤带一勒,咬紧牙,推起车往前直奔。
1959年国庆,他被选为全国青年劳动模范代表,上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如愿以偿见到了毛主席。59年后回首往事,已是85岁高龄的莫湖老人仍清晰记得见到毛主席的激动心情:“湛江人祖祖辈辈盼水,共产党领导10年就实现了。梦想成真,奋斗值得!”
1958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雷州青年运河模范代表,并为这一工程签发国务院奖状。共青团中央同年授予工程指挥部“永远做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手”奖旗。
青年运河,以雷州半岛建库开河的时代壮举,勇担使命,凝聚民心,激扬青春,群策群力,开创湛江发展新篇章。
奋斗是青春最动人的旋律。建库开河,千年大计。建设与开创,矗立雷州大地丰碑
建库开河,筚路蓝缕。绘制宏图,放眼未来。
广东省水电厅高级工程师何多基,1957年被任命为雷州青年运河工程总工程师,是运河建设委员会成员。何多基生前撰文介绍:水库主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43米,主、副坝总长9.7公里,坝体以人工填土为主、拖拉机碾压,这在当时全国水利建设中有开创之先,其副坝之多是广东省水库之冠。库区淹没耕地8.07万亩,移民达4.12万人。他这样坦露心迹:“设计之初,湛江地委‘千年大计’的思想给我们深刻影响……雷州半岛地质复杂,台风旱涝频繁,所以建造、管理、维护,都是千斤重担。”
千斤重担,千年大计;千辛万苦,千秋大业。
30多万劳动大军中,90%是35岁以下的青年。工地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以“北京”“红旗”“飞虎”“花木兰”“向秀丽”等名号寄情明志的3045个青年突击队成为施工中攻克无数难关的先锋队,先后涌现9000多个青年突击手,培养各种技术能手10510人,1700多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3702人加入共青团。父子上阵、夫妻接力,“争当穆桂英”“赛过诸葛亮”的劳动竞赛,在工地蔚然成风。
工程指挥部下达截流命令。顷刻,从各工区挑选出的2000多名青年突击手,开赴四道防线开始截流。地区行署副专员、总指挥王勇站立截流前沿指挥。千万个沙包堆叠,直挡急流;一队队人手拉手排成人墙,河水让路。终于以围堰和副堰牢牢锁住了九洲江。水库主坝胜利截流合龙。鹤地出平湖。从此,鹤地水库以万亩镜面、千态身姿,荡漾湛江怀抱。
水库建成,开挖运河成为主战场。廉江县朗塘营营长李培芬带领全营连续坚持46个小时日夜轮班干,创造了工地上全营每车运土104次的首个纪录,被誉为“百车营”。20岁的共青团员苏培英和18个女团员组成“穆桂英突击队”,在工地刮起“竞赛旋风”。当时工地上年纪最大的是73岁的徐孟,他带领一家三代上工地,人们称他“当代愚公”。他说:“这是造福子子孙孙的事,我们子子孙孙何乐而不为?”
“奋斗是拼搏,是激发聪明才智,是幸福。”杨柑营政委黄培校说起向工具争劳力、向技术抢时间的“杨柑经验”,如此直抒胸臆。杨柑营负责运河南段150万土方任务,要求在1960年春节前完成。但全营劳动工具除了553部拖车,其余都是扁担、锄头之类。为了改进工具,黄培校在全社成立5个木工厂,发动“户户献料”,带头拿出自己的床板,改装拖车,很快全营献出床板、木料26000多件、旧铁1000多斤。接着动员“人人献计”。一时间,奇思妙想接踵而来,各种新的高效工具不断涌现。从挖、装到运、卸、压,革新创造一条龙。工地总指挥部及时提出:工具改革向杨柑看齐。“学杨柑、赶杨柑、超杨柑”的技术革新蔚然成风,创新创造不断提高生产力。
一“桥”飞架运河。这桥实为东海河大渡槽,是整个运河最大的建筑。大渡槽凌空飞架,横卧两岭之间,全长1206米,由40跨81个槽柱支撑,总砌石47万立方米。建成至今,它一直使用,人们亲切地称它为造福人间的“天桥”。
当年建造“天桥”的工匠之一,如今80岁的梁仪老人,带着当年用过的一盘铁卷尺,向笔者精神矍铄地说起往事:“虽然我上工地前在家当了3年木匠,但这么长这么高的渡槽,别说造,见都没见过……槽柱得用几立方米的麻石,那时没有吊装机,也没有那么长的钢梁,石头怎么上去,怎么牢固,跨度怎么形成弧度且美观,一时真把我们难住了。”为此,模具队把所有难题分成15个,83个青年木工成立15个技术小组,各克难关。三个臭皮匠,抵过诸葛亮。终于,难关被一一攻破。老人拿出铁卷尺,边展示边说:“每个构件的尺寸要求非常精准,开始我用的是皮尺,磨坏了好几个。后来就换成这把铁尺,也被我磨损了。”
目睹铁尺,放眼不远处昂然屹立的东海河大渡槽,笔者怦然心动。铁尺深黑,锈迹斑斑,布满岁月年华。没有久久为功,没有身心付与,没有智慧创造,哪有今天的雷州青年运河,哪有这“天桥”飞架!
精准铁尺,度量的是岁月时光,是人生智慧;沉甸甸的铁尺,标示的是生命创造,是青春热血、智慧豪迈的劳动建造的大地丰碑!
青春岁月像条河,“运河精神”汇成歌。一代代人发扬光大,一首首歌时代扬波。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牢记使命,永葆青春
一座巨大的青年运河群英雕塑耸立鹤地水库大坝旁。人们手拿扁担、肩扛锄头、高举铁锹,展示出当年建库开河劳动者同心协力气壮山河的奋发形象。雕塑右侧是“运河群英万寿墙”,共有建库开河者11826个亲笔签名,签名者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71岁,平均年龄85岁。
雕塑与签名,闪耀雷州运河精神。“雷州运河精神”近年成为湛江的热门话题,它被凝练总结为:“不忘初心,造福人民;牢记使命,永葆青春。”
每当来到水库大坝,看到库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宏伟渠首枢纽看到那雕塑和自己的签名,特等功臣、当年“红孩子班”班长、如今74岁的吴云英老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爽朗地回忆道:“1958年暑假,我小学毕业,14岁。建库开河的事迹在学校天天听说,我就和同村的小姐妹商量:上工地去。于是我们同村3个女孩、4个男孩,大的15岁,小的13岁,取名‘红孩子班’,得到大人支持后,就上了工地。”人小志气大的吴云英和小伙伴们做出了不输大人的业绩。吴云英作为广东省年龄最小的劳模代表,在广州参加了广东省国庆观礼。观礼活动中,大人们生怕幼小的吴云英碰了丢了,纷纷伸手要扶她牵她。小云英用力抽回手,俏皮一笑:“这里还没有我们运河工地人多呢,能丢到哪里去?放心吧,我还要回去修运河的。”几句话说得大人们笑弯了腰。
运河建成后,吴云英被留在维护运河的基本队伍,从护工、船闸员到办公室科员,直到1999年退休。如今她仍心系运河,发挥余热。“‘运河精神’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吴云英逢人便说。
“我是‘富二代’。”采访雷州青年运河管理局职工揭育聪时,他这样介绍。笔者一愣,细问,原来湛江话的“库”“富”同音。他父亲揭维业是当年建库开河特等功臣,后来留下管理大坝,不久到鱼苗场培育鱼种放养水库,在副场长职位退休。1977年出生的揭育聪说起父亲,一脸自豪:“父亲从劳动模范到养殖能手,从建水库到维护库区生态,深深影响了我。大学毕业后,虽在大城市工作了几年,但觉得还是运河对我最有吸引力。在父亲支持下,我就回到运河工作了。”像揭育聪这样的“库二代”甚至“库三代”,如今遍布运河各个岗位,他们接过父辈的班,在继续奋斗。
曾几何时,雷州半岛人家嫁女,先得看郎家水缸满不满。运河建成后的头两年,村里娶回的新媳妇相当于修运河前20年的总和,人们欣喜地称运河水为“红娘水”。昔日苦旱之地变成了今日富饶的鱼、粮、蔗、果、菜之乡。生命之源的水、象征家中财富的水,今天以绿水青山风采,展示湛江金山银山新貌。
奔流运河,秀水扬波,岁月已把你汇成雷州大地流淌不息的歌。
“永葆运河青春、永续红色基因”是湛江人民共同的心声。如今,建在水库渠首旁的“建库开河纪念馆”“建库开河共产党员风采展”“故事厅”吸引着前来学习、参观和游览的人们。在运河管理局工作了近40年的一位老同志告诉笔者:“现在广东省和湛江市精心打造这个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示范基地,为运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初夏的朝阳升起,清风送爽。蓝天白云下,湛江更显出蔚蓝之色、朝气之姿、奋斗之情。
牢记使命,奋斗不止。
运河不息,青春永志!
Hash:058450eac0861ccd4c7ca13b45fdf6bf315fd858
声明:此文由 南方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