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这里惊现国家一级文物!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

镇原县博物馆馆长 王博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了巩固统一的国家政权,他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颁布诏令统一度量衡,对促进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够见到秦始皇当时颁布的刻有这个诏令的诏书实在难得。现存于镇原县博物馆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正是当时的历史见证。1976年4月1日,该文物镇原城关镇富坪村建宅取土的农民发现并上交。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镇原县博物馆藏)

文物档案

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长10.8厘米,宽6.8厘米,厚0.3厘米,重150克。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五行四十字,秦篆,青铜铸造,字迹清晰,线条纤细,弥足珍贵。诏书中的“二十六年” 即公元前221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年,也是颁布统一度量衡诏令之年。“黔首”是当年始皇对百姓的称呼,始皇迷信“终始五德”之说,以为秦得水德,以黑为上,百姓要用黑布包头,称作“黔首”。“立号为皇帝”是始皇认为自己统一天下,功过于“三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势地位,因此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神和人最尊贵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号称“皇帝”。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传之无穷。“状”即丞相隗状,“绾”即丞相王绾。“法度量则”是指法律、度量等制度。诏文的大意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安居乐业,于是立称号为皇帝,并下诏书给丞相隗状、王绾,把全国不统一而胡乱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种制度都明确统一起来。这一诏书,以皇帝的身份要求全国推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当时秦朝刚刚吞并六国,秦始皇就把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这里,我们不妨再探究一下这块文物背后的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在各诸侯国度量衡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把原来由商鞅制订的已在秦国实行了100多年的度量衡制度用法令推至全国。战国时代,七雄并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度量衡体系,这对当时社会的发展非常不利,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自然不能允许这种状况继续下去。所以,他把秦国的度量衡制度推向全国,乃是顺理成章之事。为了尽快地实现统一的目的,秦始皇用皇权的威力,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是秦始皇首创的一种法律形式,即以皇帝的最高权威发布命令。当时他命令把自己亲自颁布的度量衡命令铸刻在量、衡器上,或者刻在铜版上,然后再嵌在量、衡器上。作为使用凭证,发到全国各地,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们都知道这是国家的标准器具。镇原发现的这枚诏版当时是钉在官定的木容器上或嵌在其他铁量、衡器上,以避免字体锈蚀。诏版上有四钉孔,两孔已残。据记载,秦始皇当时还用大字铜范铸造高约30cm、宽约65cm的诏书,并不是嵌在度量衡上的,而是悬之国门或布之郡县,作为始皇颁发的布告全国的诏书,这种大字诏版称金版(即国之典策)。目前我国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遗物有铜椭量、铜权等,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也广,而像这样把诏文刻在铜版上的形式在全国极为稀少。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除制造并颁发度量衡标准器外,还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和检验制度,并对不合格者规定了明确的处罚办法。据史料证实,秦始皇曾规定对秦统一以前的度量衡器具进行严格检查,加刻四十字诏书后才能继续使用。如战国时秦国制造的商鞅铜方升是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商鞅变法时所铸造的标准量器,应用于重泉(今陕西蒲城东南)地方。到秦统一中国后,又把它作为统一全国量器的标准。商鞅量左侧面有商鞅铸造时的铭文:十八年,齐遣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遭殃,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可见秦始皇在统一度量衡时,仍然采用商鞅所制定的标准。所谓废六国之法而行秦法,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证明。到秦二世继位后(公元前201年),为了表示继承始皇的遗志,在制造的度量衡器具上再加刻二世诏书,以表彰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功绩并要求制造器具应合乎标准,以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统一。此外,文献中也有关于度量衡器具定期检验制度的记载。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以这件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文物来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前,首先统一了文字。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成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有好几种写法,“文字异形”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重重障碍,如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般人都不认识,妨碍了同外界的交流。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书为主体,变大篆变小篆,淘汰了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同时规定了字的行文要由右往左写,把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这枚诏版上的诏文正是秦统一文字的见证,也是统一文字后颁布统一度量衡的通用公文法令,是研究秦代书法的现存实物之一。它与现存秦小篆实物代表作品《泰山刻石》有同等高的书法价值。诏文的字体欹正瘦劲,笔画折多转少,结构渐方,疏密率意,跌宕生动,每多奇趣。古人称其为小篆或新兴的俗体,或古隶及秦隶,正由于它与庄重圆折风格的字体不合,所以被加上“隶”的卑称。秦隶是出自民间劳动人民之手,且在秦始皇统一以前就在秦国存在着。这种秦隶在秦始皇统一以后仍得以继续通行发展,表明它和秦的“书同文字”是一致的。同时也证明了秦的统一文字,确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由此可知,所谓“书同文字”,乃是以李斯等人的小篆为官方的规范字体,而民间秦隶同时流行。所以秦始皇的“书同文字”不仅废除了六国杂乱的异体字,使文字趋于整齐简易,而且接受了由民间创造、发展着的秦隶。显然,这是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无论如何,诏文都是秦硬笔书法的典范作品,书法研究者由之可以看出古代汉字字形的演变历史,很多书法家也是对其赞美有加,经常把诏版铭文作为临摹和创作的题材。

秦时庆阳属北地郡所辖。至今,镇原、环县华池合水宁县正宁诸县境内还保留有秦始皇和他祖辈修筑的长城和直道遗迹。其中在镇原县境内仅留有秦长城遗迹41公里,出土遗物有细蝇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釜、铁匕等。据《镇原县志》记载,“秦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鸡头山即今镇原县开边乡境内,这些遗迹遗物的存在和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的出土,都说明秦王朝在当时北地郡地进行过一系列的治理活动,为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从这件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朝雷厉风行地实施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情况。诏文补充了秦朝史料和法律文书的阙失,还纠正了《史记》中把“隗状”误写为“隗林”的错误。诏版在中国青铜铸冶史上也有特殊价值,诏版上的铭文是当时直接刻在金属版上的,而这种方法很早就已失传。这枚诏版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的物证,同时也对研究秦时的书法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Hash:664efaff9fc9013135635dc9921f1c66cb5193be

声明:此文由 庆阳合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