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书院“四知新说进校园”让年轻一代读懂宁波爱上宁波

  桃源书院“四知新说进校园”本月开讲 让年轻一代读懂宁波,爱上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数千年的海商文化、440多年的藏书楼天一阁等,都让宁波市民引以为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宁波乃至浙东的文脉还藏着一座消失已近500年的宋代书院——桃源书院。桃源书院,始建于北宋初年,可谓浙东文化的源头和摇篮。昨天,来自华茂外国语学校的300多名师生参加了书院的祭孔仪式,聆听了一场有关“四知”的讲座。从本月19日开始,“四知新说进校园”正式启动,让年轻一代读懂宁波,爱上宁波。首席记者 薛曹盛 摄影 记者 张培坚300多名师生参加祭孔仪式身着汉服孔子像行礼在海曙区的西面,四明山脉与鄞西平原的交汇处,有一处风景秀丽、人文璀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横街。而重建后的桃源书院就伫立在桃源溪畔,四明山峦的半山腰。山脚下,就有一座高达四米的孔子雕像。工作人员说,这座孔子像是特意从山东孔夫子的家乡请来的,有很多师生慕名而来。昨天上午,来自华茂外国语学校的300多位师生来到桃源书院,参加了一场特别的祭孔仪式。“所有人起立,立正姿势,庄严肃穆,尊师重道、虚怀谦卑、恭敬有礼。”典礼开始,所有师生都身穿汉服肃立,击鼓声响起。主祭人身着朝觐礼服,站在孔子圣像正中间,而另外两位陪祭人则站在其身后。全体行三拜礼,一拜崇敬,再拜感恩,三拜效法……“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古代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更将其视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老夫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直至今日也仍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华茂外国语学校学生处处长刘亚芬说,让孩子们能体验这样一次祭孔大典,很有仪式感,更是一次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四知”是宁波人的群像是这片土地孕育的独特文化祭孔仪式结束后,记者一路拾级而上,来到桃源书院。青砖瓦黛,古色古香的书院,在深秋的阳光下,构成了一副生动的画面。桃源书院执行院长、宣讲团团长胡茂伟给师生作了一场专题讲座,介绍了桃源书院的历史,讲了有关宁波“四知”的渊源。宁波,是一个人杰地灵的神奇之地。在中国的版图上,宁波仅占了全国约千分之一的面积,约二百分之一的人口。但古代几个朝代的进士和近代“两院院士”的数量,都让宁波人独占鳌头北京工业大学一教授调查了全国1100多所大学后发现,宁波籍的校长竟有280位,令人咋舌。而人才辈出的背后,恰恰是这片土地给予的营养。桃源书院执行院长胡茂伟认为,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所说的“四知新说”描绘的是宁波人的群像,体现了宁波人身上的品质。宁波人才辈出,这些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言道‘一方土地养一方人才’,这是宁波这片土地孕育的文化。”宁波有浓厚的农耕和渔猎文化,劳动人民依靠勤劳的双手,通过生生不息的劳作,不仅获得了充裕的物质财富,更是获得了精神享受,同时培养和塑造了勤劳、朴实、坚韧、执着、敢于拼搏、自强不息等优秀品格,这恰恰和“知行合一”不谋而合。宁波一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商贸城市,宁波人较早地通过贸易活动,与全国众多经贸发达的城市和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他们身上有诚信、友善、开明、开放、精明、厚道等品质,更有知难而进,不肯服输的韧劲。在佛教界,宁波素有“三佛地”之称。香港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佛教高僧觉光法师曾与笔者当面谈到,“宁波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佛教中心”。佛教盛行时,宁波有一两千所大小寺院,僧人达十余万,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在宁波的普及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佛教所倡导的和谐、宽容、慈悲为怀、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恰恰就是知恩图报的最好体现。”浙东大地本土儒家文化的真正崛起是在北宋以后,以王安石和“庆历五先生”为代表的拓荒者,借助桃源书院等教学基地,以儒家经典的伦理道德为核心教育内容,开启了宁波人的心智。“一直以来,宁波读书风气盛行,人才辈出,更是很好演绎了‘知书达礼’这一品质。”“四知新说”进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宁波桃源书院的前身就是“酌古堂”,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与湖南岳麓书院属同一年代,当年鄞县的县令王安石及被后人尊称为“庆历五先生”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都曾在桃源书院讲过学。甬上著名学者徐季子直言,桃源书院是浙东文化的源头。令人遗憾的是,这所浙东办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书院至元代荒废、明初移建他处。元至正年间,乡儒张文海奏请官方重建;明嘉靖年间,因“邻火延燎,遗址遂泯”。此后的近500年,桃源书院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2013年8月,桃源书院得以重建,是民营企业家翁国伟斥资2000多万元精心打造。这五年来,书院承载了讲学、藏书、典籍研究等文化功能,开展了一系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顶级国学大师到书院演讲。“从本月19日开始,我们推出了‘四知新说进校园’活动,组建了一支宣讲团,由从事浙东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组成,通过这样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宁波,了解‘四知’背后的渊源。” 桃源书院秘书长、孙中山研究专家叶立标说,这种形式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光12月份,已经预约了十几场活动,基本上国学讲座一周就要举办好几场。他认为,现在,很多学生对宁波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宁波的历史。“就像郑栅洁书记所说,了解宁波,才能爱上宁波。书记所说的‘四知’其实都能在宁波的文化中找到源头。”活动结束,华茂外国语学校五年级学生王骥宁感受颇多。“一节课下来,我收获颇丰,不仅知道了宁波人具有的四大品质,还懂得了宁波的历史文化。我觉得浙东文化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农耕、渔猎、 贸等文化的发展,更多的是浙东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Hash:f131bda3cb5f044ad43bd5672facb3d6055e93a5

声明:此文由 金报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